来源 | 沈阳公共频道
隐于街区的室外“红色场馆”
八一公园里
一共有15组雕塑
和25组国防装备的景观展示,
这里的国防装备涵盖种类多,
从功勋装备到最新武器应有尽有。
八一公园
八一公园地处和平区的繁华地带,
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
这里在建国前是个菜园,
解放后,
被建成了街心公园。
曾经的烈士遗体安放处,
今天的国防教育主题公园,
公园里处处弥漫着国防教育的痕迹。
门口的和平鸽雕塑
拉开了这里国防教育的序幕。
 2015年,
八一公园改造成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后,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就成为了公园的主题。
无论是来这里锻炼身体的市民,
还是到这里接受教育的市民都会被这里的雕塑和武器所吸引,
这里的一切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
和平的重要,
也让大家看到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国防教育基地。
这里是和平区市府大路和南京北街的路口交汇处,
它西邻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西塔、太原街,
往东不远是北市场和市府广场,
每天从这里过往的车辆、
市民川流不息,
在这繁忙的路面下,
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教育基地——沈阳市人民防空教育馆
进门开始,
我们就算正式进入人防教育馆,
这里也是一处地下人防工程,
这进馆的大门也必须
符合人防工程的安全标准。
那GFM1220根据标牌提示:
G代表钢铁,FM代表防护密闭,
12和20代表门的高度和宽度,
不同的人防工程,
防护门的等级也是不同。
人防工程是伴随着空袭产生的,
像二战时不列颠空战,
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大轰炸,
在遭遇空袭时,
躲入地下是最好的避难的手段,
只是在当时的战争年代,
人防工程通常就只是防空洞,
供市民临时避难。
如今的人防工程
绝对不是像老电影里那样简单的防空洞,
像沈阳北站的地下枢纽、
北行的“地一大道”等,
其实都属于人防工程,
只是在和平年代,
这些人防工程用于了经济和民生发展。
这是展馆做的一个模拟的防空洞,
主要是沈阳六十年来的光辉历程,
沈阳市是我国对空防御最早的城市之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
张作霖、张学良
就在其创办的《东北航空月刊》上,
介绍了对空防御的知识,
并在“大帅府”里就修建了防空洞。
眼前的这个幻影成像,
给大家展示了从防空警报响起、
到人员疏散、再到应急救援,
最后回到地面的全过程。
这样的应急演练,
可能大多数人并没有参与过,
但是看到了它,
相信您的心里对防空应急疏散也会有了底。
幻影成像展示的“人防”,
不仅仅是一个防空避难的场所,
还包括了应急救援的七种力量,
包括消防、治安、医疗、指挥等,
对于大家来说,“防空应急疏散”,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听到防空警报时,
尽可能快的进入地下停车场、
商场、地铁等场所。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让我们见证了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而隐藏地下的人防工程,
在提高城市防空能力的同时,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也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立体化”。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以史明鉴,自强不息。”
这是小编上初中时
我的历史老师跟我们讲的一段话,
直到今天也记忆深刻。
如今在和平年代的我们,
要懂得革命先烈们
用鲜血换来的这份和平来之不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