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中国媒体,还是西方媒体,无不聚焦于中美天津激烈交锋,都把此次会谈看作3月阿拉斯加会谈“争吵”的延续。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早点”专栏署名韩咏红评论:
“作为今年3月阿拉斯加中美会谈的续篇,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先后与中国副外长谢锋以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会谈和会面,火药味比阿拉斯加会谈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仿佛已豁出去和美国‘撕破脸’。恰如王毅会前就明言预告的,中国摆好架势给美国‘补课’,要后者‘学会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同其他国家相处’。”
《环球时报》社论指出:
“过去中国很注重为中美会谈营造良好气氛,即使双方有很激烈的言辞也未必对外公开通报。这一次中美天津会谈,中方迅速将谢锋副外长的强硬表态公之于众,强化了从安克雷奇会谈开始中方与美国打交道的重要姿态调整:
我们不会再为维护中美关系的舆论氛围做单方面努力。这种变化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对美方的霸道受够了,我们也对中美在可预见未来内实质性改善关系不再抱幻想”。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中美外交高官天津会谈,似乎延续了两国高官阿拉斯加会谈的主旋律,即激烈争执,改善关系却无进展。”
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西方媒体也都持这种观点,反应了中美现实关系的主轴!
但是,几乎所有媒体、自媒体都忽视了中美双方释出的另一方面的信息:避免加深敌意,希望改善关系!
中方在直白宣布三条底线和两份清单的同时,也对美方表达了如下态度:
——王毅对舍曼说,中国的发展不是要挑战美国,也不是为了取代美国
——我们从来没有兴趣赌美国的输赢,中国的发展也不建立在美国衰落的前提之上;
——中美“双方谁也取代不了谁,谁也打倒不了谁”
——对于现行国际秩序,“我们不会另起炉灶,也无意另搞一套”。
大家应该记得,中方不是第一次表达上述立场。
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发言中,不难感受到中方在强硬怼美的同时,阐述了中国发展的动机,表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有缓解美方戒备和敌意之意。
但这些话似乎被中外媒体无视了,很少见之于报导或评论。
实际上,这可以视为中国向美方喊话,对美方释放的信号,至于美方是否听得入耳,则另当别论。”
遗憾的是,舆论过多聚焦于中美双方的针锋相对,特别是过度关注中方的直白且显得激烈的表达,却忽略了中方克制温和的一面。
而舍曼此行,美方的说法是要为中美关系增加护栏(guardrail),以避免发生冲突。所以,她也向中方做出了一些善意的表态:
——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中进行了多次接触,美方愿继续同中方进行开诚布公的接触对话。
——美方也希望两国实现和平共存。美方无意限制中国的发展,也不想遏制中国,乐见中国实现发展。
——双方可以开展良性竞争,在应对气候变化、禁毒以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进行合作,增强危机管控能力,避免发生冲突。
——希双方共同采取行动,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美中作为两个大国,即便有分歧也可以通过负责任方式进行沟通和讨论。
——舍曼重申,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
这符合美国为天津会谈设定的两大目标:一是设置竞争的界线,防止冲突升级酿成战争;二是开展新的合作可能性,试探中方态度。
请看!双方都在阐述原则立场、交出了各自的关注清单,有助了解彼此底线;
另一方面,也在释出善意,彼此向对方喊话,表达了无意敌视对方的态度,希望进一步沟通,改善关系。
谁都知道,持续恶化的双边关系不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
还有两个观察指标:
一是舍曼在会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像布林肯在阿拉斯加会谈后作出情绪化反应;而且白宫与美国务院也没有像阿拉斯加会谈那样,事后对中国立场作出言辞激烈的反驳。
二是天津会谈一结束,中国就任命外交部副部长秦刚为新任驻美大使,会后翌日就启程赴华盛顿,终结了中美“双向大使空缺状态”。
秦刚赴美更消除了外界对中美两国在使节任命上“较劲”的担忧,表明中国不仅有稳定和改善中美双边关系的意愿,也有将意愿迅速付诸行动的决断和执行力。
秦刚在抵美后首场对传媒的谈话中表态:“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
他说:“作为第11任中国驻美大使,我可以公开踏上征途,直抵美国”,显示他对中美关系现状的定位是,“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正在进入新一轮相互发现、认知和调适中,寻求新时代彼此相处之道”。
秦刚引述国家主席所言的“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以及美国总统拜登所说“凡事皆有可能”,期许自己能“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和平共处的中美相处之道有可能变成现实”。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认为:“秦刚就启程飞来美国履新,这意味着随着薛曼到访,美中之间的正常管道将陆续展开,除了秦刚作为固定的沟通管道之外,可以预想未来更高层互动,如外长与国安顾问层级,都可能互访。”
客观而言,中美之间的很多冲突症结依然存在,甚至浮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双方依然要面对双边关系中的诸多挑战。
现在外界关注拜登何时任命新任驻华大使,不论拜登政府放出何种风声,在驻华大使的人选没有尘埃落定前,对华沟通管道仍然处于淤塞状态。
中国民众重点关注拜登是否敌视中国,是否兑现“和平共存”的承诺,从而中美关系的可预期性、稳定性是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