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陈颢
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主持设计的上海陆家嘴新地标,浦东美术馆自7月10日开幕以来便因其朴素纯白的外形引发热议。
场地平面来自Ateliers Jean Nouvel + TJAD Shanghai –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Co., LTD
这个重量级作品不单单变成了建筑设计师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也许是地段太为耀眼,在圈外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难以平息。对于许多人,是惊讶于坐落于如此黄金地段,从娘胎里就带着“地标性建筑”标签的项目,外观上竟只是一个方正的白盒子。
这似乎是与过去20年频繁看到的,全国各地地标性建筑争奇斗艳,由此划分界限的一种宣言。溯源来讲,也是建筑界对于造型(form)与功能(function)之间关系,经久不息的讨论。
图片来自Tocci
美术馆究竟应该是造型派,还是内在派?本篇文章将通过浦东美术馆切入,两派各4个项目为例子来进行探讨。
作者|三水金
编辑|
Yihan


# 上海浦东美术馆 
让努维尔
图片来自陈颢
剖面来自Ateliers Jean Nouvel + TJAD Shanghai –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Co., LTD
浦东美术馆总建筑面积接近4万平方米,一共有六层,地上四层,地下两层。拥有13个不同大小的展厅,其中有两个是面向外滩,配备特殊LED屏幕的Glass Hall “镜厅” 之外,还有一个拥有四层30米通高的“X展厅”,并配备有升降台来辅助完成各种大尺度艺术作品的搭建。
图片来自陈颢
图片来自ELLE家具廊
建筑外表皮整体材料是山东白麻花岗岩,通过对石材切割大小的把控,在建筑外表披上留下有韵律的几何排列,并且同样的材料被运用在了室外景观空间的设计之中,通过不同程度的打磨来制造不一样的质感。建筑外表皮上时而出现的斜线则是象征雨的轨迹,为建筑增添一层诗意,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惊喜。
平面概念示意图来自Ateliers Jean Nouvel + TJAD Shanghai –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Co., LTD
图片来自陈颢
平面布置和室内设计的灵感是来自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几何作品,空间层次感丰富,在动态与静态之间寻找平衡感。
浦东美术馆之外,对于美术馆该如何设计,国际上其他的顶尖建筑大师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 造型派
追求夸张建筑造型的合理性往往落脚于当地对于地标性建筑的需要,或者城市面貌需要焕然一新的建筑语汇来做出创新。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
弗兰克·盖里
照片来自Frank Gehry Source-guggenheim.org
古根汉姆现代艺术博物馆总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11000平方米为展出空间,分为19个展厅,其中最大的有13米宽130深。作为毕尔巴鄂城市地标,为当地政府带来的巨大的财政收入,对当地的文化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被称为“毕尔巴鄂效应”
照片来自FMGB Guggenheim Bilbao Museoa, 2021
自1997年开幕起,超过200万游客拜访了古根汉姆艺术馆,平均每年大约10万人的访客量。共创造了9000个岗位,至今仍支持着大约4500个岗位,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游客接待设施,商业产业等。每年为毕尔巴鄂创造约4300万欧元的收入。而且每年在毕尔巴鄂举行的文化性活动从原先的不到8个,发展到超过一千个。 
MAXXI Rome [i]
扎哈·哈迪德
照片来自Iwan Baan
MAXXI 是意大利语“国家21世纪美术馆”的缩写,位于意大利罗马。MAXXI是一系列对整顿弗朗明戈地区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城市面貌项目中的诸多之一。建筑项目本身的立意就在于创造地标性建筑,改变城市面貌,引入新的建筑体验。
照片来自Iwan Baan
流线型空间和游客行动轨迹紧密相连,连续的空间给予布置展品灵活性。
照片来自Iwan Baan
曲线形干净的外立面一方面是在古典主义建筑大环境中的新声音,另一方面其转折的方向也是由场地条件定义而成。曲线的流动性与古典主义的端庄感在人们穿梭其中的体验中产生互动。 

丹佛艺术博物馆
丹尼尔·李伯斯金
照片来自Bitter Bredt
丹弗艺术博物馆的扩建部分,与由意大利建筑师GioPonti设计的旧馆形成对比,在造型上为了传达丹佛市“成长与蜕变”的城市精神。
照片来自Bitter Bredt
丹佛的城市精神与科罗拉多州与广袤,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景观密切相关。
“The bold and forward-looking engagement of the public in forging its own cultural, urban and spirited destiny is something that would strike anyone upon touching the soil of Colorado.”
“人民群众对于塑造其自身文化性,城市性和精神性的追求,是任何人踏上科罗拉多州的土地后为之震撼的。”
照片来自Michele Nastasi
另一方面,建筑造型的推演是由手工模型完成,为了赋予建筑空间和造型一种感性的粗犷和夸张,来达到体验者情绪的推动。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过程中眼手脑的联动,是更直白地赋予建筑叙事性的手段。
南京四方美术馆
史蒂芬·霍尔
照片来自Steven Holl Architect
与扎哈利利用透视原理增强空间流动感不同,南京四方美术馆最大的亮点,在于利用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行透视对建筑物几何的调整,使得参观者在参观路线上观察到奇特的“平行景致”。
照片来自Li Hu
位于首层的庭院也是为了参观者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观看建筑的造型,体验移步换景。
照片来自Steven Holl Architect

建筑内部则是体现霍尔对光线一贯的注重,将自然光通过半透明材质渗透到建筑物内部,明亮而温暖。
# 内向派
西岸美术馆
大卫·切波菲尔德
照片来自Simon Menges
恐怕与浦东美术馆,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位于江另一侧,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切波菲尔德设计的西岸美术馆。
流线示意图来自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三个体量像风车一样排布,各自可以独立运行,中间由两层通高的中庭相连。
博物馆提供了三种进入建筑的方式:从滨江广场进入同高的入口,或者从滨江广场经由大台阶抬升至二层进入,再或经由下沉广场进入地下一层。灵活多样的进入方式,与江边的公共空间无缝衔接,让美术馆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可以居民日常使用的地方。
照片来自Simon Menges
位于中央的中庭,整个空间都是光与影的画布,也是大型公众行为艺术的发生现场。
照片来自Simon Menges
洁白的外表皮由回收玻璃制作成不透光的材料。展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签有常年伙伴关系,保证了展览的次数和展品的质量。
宁波艺术教育博物馆
阿尔瓦多·西扎
照片来自Bowen Hou
与西扎的绝大多数作品不同,宁波艺术教育博物馆的主体是一个由接近黑色的瓦楞型铝板包裹,从底座悬挑而出,看似一个漂浮的黑曜岩,在自然光照下富有光泽,却又肃穆端庄。
照片来自Bowen Hou
在建筑内部空间收放自如,充满弹性和韵律,东南角的中庭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参观者提供了接近无限的空间体验,沿着缓坡盘旋而上,目光所落之处皆可形成景致,不禁驻足品味。
照片来自Bowen Hou
与广阔和无限的中庭相辅相成,每一层的展览空间将空间体验压缩,让参观者注意力放在展品上。但是时而出现的墙洞开口,与中庭重新建立起联系,时而看到路过的人,时而看到光影婆娑。
“The Art Education Museum is a small Museum that is immense inside.”
“艺术教育博物馆外形小,却能容纳宇宙。”
这也许是对于内在派的艺术馆,最迷人,最诗意的说法。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SANAA
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罩子和大小不一的方形白盒子,以极其低调和简单的做法却创造了颠覆传统艺术馆参观体验的设计:不规定流线顺序,不规定展室内外边界,让参观者自发地穿越于各个白色展室之间,体验自然,光,与艺术。
照片来自三水金
最外侧的玻璃外立面,虽然能让室外的人看到里面,却只有亲身进入博物馆之后才发现,即便只是隔着一层玻璃,却是另一个宇宙。
照片来自三水金
美术馆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通过体验的相似性和光的游戏,和展品成功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何处是建筑,何处是艺术。
地中美术馆
安藤忠雄
将美术馆建筑外部造型彻彻底底抹去,完全只关心内部体验的终极项目,恐怕就是出自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之手的地中美术馆。
地中美术馆位于日本内海的直岛,整座建筑都被埋在了地下,从外面看不到任何建筑形式,唯一的“立面”,是从空中俯瞰,镶嵌入大地之中的七个几何形体,连入口都难以循迹。
照片来自Mitsuo Matsuoka
美术馆内部的空间组织非常之简单,点线相连,由通道去连接数个独立展厅和地下室外中中庭。在整个美术馆中间移动,空间时而扩张,广如天地,时而收缩,万物俱寂
照片来自www.artstation.com/artwork/ONGle

当处于地下空间的时候,也许是处于动物本能,人的感官对自然光的渗透和变化变得格外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地中美术馆的每一个空间节点,都是安藤花足了心思去引入自然光的设计,甚至光线自己也成为展品。
浦东白盒子
项目渲染图来自微来一建
让我们再次审视浦东美术馆,去品品这个看似外表平凡的白盒子。
“为了上海、为了外滩,为了浦东;来自一个领地,一种材料,一些屏幕”
让努维尔在采访中提到的这句话,非常值得注意。
“领地”是浦东美术馆最重要的空间和场地概念,是这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反复在公开采访中提到的,视野所及之处皆为美术馆的领地。“材料”上的概念则是把浦东美术馆和地域性联系起来。不论是领地,场域,还是材料,都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概念,但为什么如此强调“屏幕”?
或许这些屏幕将可以解释努工为何在浦东放置这样一个方正,规整,洁白的现代主义建筑。
项目渲染图来自微来一建
一言以蔽之,一个低调但美观,内外兼顾的巨屏空间装置,是具有前瞻性的建筑干涉。
陆家嘴光怪陆离的夜景恐怕是浦东最有代表性的一景,若在这块地皮上建立一座美术馆,又不想在周围灯光之中被淹没,美术馆必然要挑战本身静态的本质。
放眼望去超高层建筑塔楼上各种各样的投影,代表了一种跨媒体式的传播,建筑本身性质被短暂遗忘,变成了完全的内容载体。这样的体验中,建筑空间和投射内容的关系是割裂的,没有诗意可言。
照片来自facebok.com/MayorEricGarcetti
即使是具有极度观赏性的地标性建筑,只有对当代图像技术和投影技术极为娴熟的团队,才有可能制造出临时的,令人震撼的体验。
项目渲染图来自微来一建
在浦东美术馆这个项目中,与场地和观众的相关性必然需要通过某种屏幕来搭建出一种空间装置,即可以对外合理地投放艺术作品,又是对内空间体验的一种提升。
一个造型奇特的地标性美术馆,不仅费用更高,能够播放艺术作品的条件也会因为造型,有更多的限制。与其说这样,不如提供一个有个更高利用率的屏幕造型,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来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
由于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屏幕本身具有尺寸上的限制,安装难度,后期维护等等潜在问题,所以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制造一个方盒子,将屏幕镶嵌进去,并提供一定的深度来供人们使用,这样就不是一个“公告牌”式的建筑。
场地剖面来自Ateliers Jean Nouvel + TJAD Shanghai –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Co., LTD
在此之上,通过室外景观和人群流线的设计,来强化屏幕与室外公共场所中活动之间的互动性,人人皆可看到,并可以驻足停留,发生活动,仿佛制造了一个大的公共客厅,屏幕为民所用。
-

一个建筑造型的意义可能并不能一眼看透,但当我们尝试去读懂建筑师的意图,背后的动机的时候,不论是内在派还是造型派,皆有合理之处。
对于造型派和内在派的讨论,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ferenc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876516158634325&wf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476193907_672680
http://k.sina.com.cn/article_6604116611_189a2d28300100y49o.html
 https://www.gooood.cn/museum-of-art-pudong-map-by-ateliers-jean-nouvel.htm
https://www.re-thinkingthefuture.com/rtf-fresh-perspectives/a862-the-bilbao-effect-impact-of-frank-gehrys-guggenheim/ 
https://www.greeneuropeanjournal.eu/the-guggenheim-effect-pride-and-prejudices/
 https://www.guggenheim-bilbao.eus/en/the-building
https://www.archdaily.com/43822/maxxi-museum-zaha-hadid-architects
https://www.archdaily.com/80309/denver-art-museum-daniel-libeskind
https://www.archdaily.com/136551/nanjing-sifang-art-museum-steven-holl-architects
https://www.archdaily.com/928305/west-bund-museum-david-chipperfield-architects
https://www.archdaily.com/952027/moae-nil-huamao-museum-of-art-education-alvaro-siza-plus-carlos-castanheira
https://www.archiweb.cz/en/b/21st-century-museum-of-contemporary-art-kanazawa
https://www.re-thinkingthefuture.com/case-studies/a3439-chichu-art-museum-by-tadao-ando-art-museum-in-the-earth/
 https://benesse-artsite.jp/en/art/chichu.html
https://www.architonic.com/en/story/tlmag-asian-architecture-now-tadao-ando-architect-associates-and-chichu-art-museum/7001825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