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日前公布,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如何理解其精神要义?怎样破解“想生不敢生”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民族生育力?我国是否还保持人力资源优势?就一些焦点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一一作出解答。
本期第7、8问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
7、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人们担心会加剧职场性别歧视,解决这个问题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答:目前在职场上,确实存在着女性由于生育原因受到一些用人单位歧视的现象,女性由于在生育养育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责任、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导致用人单位更偏好男性,这使女性在招聘、收入水平、晋升等方面都受到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普遍。所以生育政策的调整,客观上有可能加重女性在职场受到的性别歧视。破解这个问题须从本源着手,建立健全家庭友好的政策体系,改变不平衡的家庭分工。一是以经济、社会等相关政策为先导,促进传统家庭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继承,引导家庭内部劳动的性别分工趋于合理,强调父亲在家庭事务中的责任,促进家庭内部性别平等。二是在“父母假”中强制规定父亲一方休假的配额,有效提升男性休育儿假的比例,减轻女性育儿负担。三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为职业女性提供带薪、无薪相结合的育儿假、家庭津贴、税收减免等制度,同时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8、关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保护民族生育力,应如何理解?
答:“想怀的时候却怀不上,想生的时候却生不了”已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生殖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衡量人的健康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生殖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日趋严重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不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幸福,也对国家人口安全、未来民族竞争力构成重大威胁。
青少年已成为人工流产的主要人群之一。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产近400万人,占我国人工流产总数的40%,其中19%有多次流产经历。青少年性病、艾滋病感染问题快速增加,每年新诊断艾滋病感染者增速高达30%。因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等影响,70%的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接受态度,非婚生育、不婚不育、非法代孕等现象不断增多。这些问题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导致不孕不育率升高,损害民族生育力,引发青少年婚育行为失范、家庭观念淡漠,这些都给国家人口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建议大力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加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服务,保护民族生育力。一是制定出台学前教育、中小学、职业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技术指南,提高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改善未婚人群获取避孕药具、接受人工流产和其他生殖健康问题咨询、诊疗的隐私保护和可及性,建立和完善为青少年提供优质、适宜、普惠的生殖健康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引导。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正确、健康的婚恋观,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性别平等、责任共担。
中国计生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打造以了同伴教育、参与式培训、培养人生技能为主要特色的“青春健康”工作品牌。评估显示,青春健康工作已覆盖地区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要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共青团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持续扩大青春健康工作覆盖面。
往期推荐
三孩生育政策 ▏王培安:怎么破解“想生不敢生”的问题?
三孩生育政策 ▏王培安:为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而不是全面放开生育?
三孩生育政策 ▏王培安: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央《决定》的精神要义?
来       源中国计生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