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双减”政策落地
    自从两会以来,国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案成为了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毕竟校外培训机构的体量级不可小觑,据教育类网络信息2018年的数据,全国K12教培机构超过22万家,从业教师800万人,这远远超过了公立私立小学的总数——16万所。这个庞然大物承担了我们基础教育相当一部分的补充,家长和孩子们投入的金钱和时间的比重自然也不会少。我们的教育政策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波及的水花应该是360度的。老百姓们空前的关注度是可以预料的,各大小媒体也从资本运作、机构转型、政策动态、教育体制、三胎政策等等角度展开了分析。7月23日,校外培训业内龙头企业新东方股票一度跌幅超50%,市值当日蒸发近354亿港元。直至近日”双减“政策落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合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服务行为、在线教育行为,以及校外培训广告宣传做了明确规范,部分规范要求如下:
  ·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
 · 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 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不刊登、不播放校外培训广告。
      随后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01
究其原因
    表面上看,始作俑者是培训机构。其一,培训机构的超前教学,无形中拔高了课程难度,这对未参加补习的孩子来说构成了不当竞争,使家长和孩子产生挫败感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二,培训机构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将教育产业化,这不仅仅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初衷,同时产业化运作的商业成本会转嫁到家长们身上,使得单位家庭的支出投入在教育方面的份额过大而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不利于推进三胎政策的落实,而人口问题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虽然,大多数家长们对培训机构的严格管理措施拍手称赞,高喊大快人心。一个炎热暑假的火爆产业突显凉凉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真的消失了吗?只要有重点初中、高中、大学的存在,估计家长们还是会去请老师给孩子补课。这样一来,机构虽会退出市场,个体老师会紧俏,但是个体老师的体量是有限的,优质师资总是稀缺的,从而会导致只有少部分的家庭购买课外辅导并受益获得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结果就是普适性的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不公平分配。虽然,国家目前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今后蓝领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会大大提高,但在名校的魔幻光环的诱惑下,家长们一定不会视而不见,而各种怪象现生还会死灰复燃,但我相信这不会被允许发生。所以,当下对教培行业的管理整顿只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杨东平教授在5月27日的“共识国际讲坛”中提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议题。他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当我们的教育目标改成培养孩子的能力而非进行学历军备竞赛时,大概家长和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会上升不少,加上养育成本的降低,人口的战略的落实有望大见成效。
02
面临的挑战
    当校外学科培训退出市场后,校内的辅导工作量势必加大,这对校内教师是一大挑战,同时给学校的教学及活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没有了校外培训的补充,教师对课程的进度,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的挖掘及拓展,对学生的评价等都需要有新的标准和多维度的尺度。当没有了校外培训,家长们要承担起孩子的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的责任,这对工作繁忙的家长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曾经,家长们只用支付相对少数额的费用就可以购买到孩子的课业辅导及安全保护。一旦没有了供给,家长们需要自己花时间陪伴并且琢磨孩子的天赋以更好地帮助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果希望得到比较好的成果,需要家长们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比如少看电视少玩手机多看书,而这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否则孩子们有可能被带到沟里去。
03
可能的机遇
    对于有研发能力的培训机构而言,针对校内教师工作负荷的增加及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的挑战,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空间是有的,将原来的B to C模式转变成 B to B的模式。对于机构而言,没有了与C端客户的细节服务有利于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在产品的研发上从而有助于高质量的教学产品的迭代更新。另外,为了缓解家长们在陪伴时间上的高要求,社区服务也是可以大力发展的,不仅限于托管,艺术类、运动类、科学制作及编程,甚至动手的工坊,烘焙、针织、缝纫、陶土塑形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项目并能发展为将来谋生的本领。除了低段孩子的素质培养课程之外,高段及初高中孩子的学习规划及职业规划服务将是蓝海。但是,这需要专业人士的团队服务,从业人员需慎言慎行,根据专业测试及数据进行有根据的反馈。
04
教师群体去往何方?
    对于培训机构的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向回到学校教学;或者做个体家庭老师;也可以转行从事其他职业。这一点实际上是说给我自己的,哈哈哈。。。对于教培大军中一员的我将如何打算呢?早在两年前我对此就有些思考,也尝试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很多,本想开个非营利的女性俱乐部,名字都取好了--29 CLUB,这一想法主要来源于六年前与美国老奶奶待一起时受到的启发,奶奶当时80岁,但身体硬朗眼不花腿不软亲自开车去机场接我和Bruce。不好意思直接问奶奶的年龄,但奶奶知道我的意思便告诉我说她29岁,而且永远29!那时我已过30岁,随后我逢人就说我29而且还定制了专属的项链!后来,妹妹也加入了,她也逢人说自己29。我对妈妈说她看上去只有29岁,立刻传来一阵欢笑。。。哈哈哈哈,后来“俱乐部”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我热衷于妇联的一些活动,于是便有了“29俱乐部”的念头。只是一个念头,如果有喜欢这一念头的读者可以与我探讨,我可以牵头引领方向,只是不会参与具体的工作,因为发现我对吃更感兴趣,如果俱乐部开设美食节目我将一旦挑,哈哈哈!喜欢科学制作美食是兴趣爱好,但教学才是真正的热爱。制作美食不仅看着有成就感还能喂饱肚皮,但在教学方面除了有成就感以外,还能不断促使我持续研究和探索的孜孜不倦的热情,我把这个passion也带到课堂上,喜欢看到孩子们被点燃点燃被激发的样子。所以,我大概会一直做个体老师吧,我喜欢教学,有时我的生活中都渗透着课程设计的影子,哈哈哈!早在今年三月份,这个学期开头做学期课程设计时就想到了原版阅读。一是发现9、10年级孩子们阅读理解的薄弱和完形填空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另外发现Bruce的阅读输入也需要讨论输出。后来就设计了Lose in Books的原版阅读课,这一课程完全不以应试为目的(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机械的操练,更没有课后的重复刷题),具体的课程目标请看下图。
八十岁的Granny说她永远二十九岁!
定制的项链:"Juana 29"
    最近结束了课程,不仅收到了不错的课程反馈,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让我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所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学习习惯或思想意识上,都受益良多。具体总结如下:
05
课程总结
课程说明请查阅六月份推文《Lose in Books沉浸于阅读中》Lose in Books沉浸于阅读中
   本次课程的阅读内容是DK出版的非小说类读物First History Encyclopedia和乔治.奥维尔的小说《动物农庄》。家长们在报名之前有点担心我们14天的时间无法完成两本原版书籍的阅读,对于8-10年级以刷题为主的孩子们来说,在从来没有独立完整地阅读一本原版书的前提下,两周时间完成两本书的阅读是有挑战的。尤其是小说《动物农庄》篇幅不仅不短,作为一部寓言小说对他们而言并不简单。好在9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学完了世界历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对我们的非小说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根据孩子们给的反馈来看,本课程最好的是让孩子们体验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大概可以媲美于《动物农庄》里的动物们赶走农场主Mr.Jones后当家作主的那种快乐吧。可以想象孩子们长期处于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自己却是被动接收知识,知识点在没有被讨论没有被分析时而要记住,这显得有些生硬。当孩子们被明确给出任务时,他们会自主自发地分配工作,并讨论如何进行更高效,在哪里找答案,答案找到后是否一定是正确的,他们都需要讨论,这每一个步骤都发挥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没能讨论出结果,问题也是深入的,因为思考有发生,只要有主动思考了学习就会发生,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课后的在线答疑和讨论。每节课后为会收取孩子们对课堂内容的疑问,非常开心的是总是收到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却很有讨论的价值。这样的讨论有时可能只是开脑洞,但却能让孩子们将所学的某个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甚至平日生活中的现象进行链接从而多角度地看问题,也慢慢具有包容心。
   就教学目标而言,孩子们的反馈中基本上所有的要点都达标,除了“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一点只有一个孩子勾选了。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比较看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所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我也经常提到“谦卑”这一主题,甚至特别讨论了作者在对不太聪明动物的描述上的措辞时强调了“humble"这一词。虽然很高兴孩子们在知识上有长进有收获,但我们的知识的储备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因获得了知识而骄傲,这样我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同样收获了一个隐患,而这并非我们想要的。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超越上下5000年的时间维度和跨越整个地球的空间范围的人类历史面前心存敬畏而小心求证,在吸取浩瀚的知识都同时仍有探索精进的渴求。
    最后是教学反思,这次高强度的阅读课让孩子们体验到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快乐,同时,让我体会到作为课程设计师的成就感。整个课程需要从历史的时间轴上良好的安排,并在某些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上发问,引发学生思考并将他们引导到自己的重难点的理解上。一旦学生掌握了某一项学习方法(例如: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知识点)后,随后便是这一知识点的夯实练习,随后进行反馈修改,直到学生真的熟练使用这一方法。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designer,课堂的organizer,知识的instructor,更是学生随时的facilitator。整个课程也是有遗憾的地方,我一直不太赞成中英互译的方式学习英文,但是在这次的小说阅读中发现,中文翻译若使用得当会提高学习效率。
06
结语
    虽然在当下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很多机构的老师面临着失业或再就业;很多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燃眉之急的帮助;体制内学校的老师们也面临着超额的工作负荷;孩子们也许会有短时间的不知所措;整体上我对我们的教育充满信心。十年前我曾创立了自己的语言培训机构,独树一帜地摒弃同步应试培训而开设学科英语,到今天不仅见证着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胜利而且收到当年学科英语课程受益学员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好消息。而我,虽已没有了自己的机构,但作为一名教培机构的老师,我将继续自己热爱的热爱,同时也会冷眼旁观,有时还会充当监工,时不时还会吧啦吧啦几句,践行并记录这一时代的教育历程,做一个人畜无害,环境友好的拥有自由灵魂的快乐小公民。
第三期课程调整通知:
由于COVID-19病毒的变异株已在传播使得疫情又有反扑的势头,我们第三期的课程将会转到线上进行,请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