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美国小学的日常】关注我哦
美国公立学校老师分享美式教育
小媛老师
关于作者:
美国硅谷公立小学老师
美国双语教育学硕士
分享美式教育经验谈
坐标加州,8年教学经验
双减政策的烘托下,我看了很多人们关于双减的见解:有的说“双减”可以大大减轻家庭的教育开支,减轻整个中国家长的教育支出和负担。
也有的说“双减”可以大大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他们再也不用每周连轴转的辅导班了,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挖掘其它方面的兴趣,开始素质培养。
这些观点都没错!但与此同时,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摆在孩子面前的升学、就业压力依然在,那么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路上前行呢?
这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们,我就在思考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孩子都有哪些特点呢?我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从小给孩子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和特长班的家长,这些孩子大概率是“鸡”出来的。
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家长平时很少来学校,有的甚至一整年都没见过,平时放学也不见孩子去什么辅导班,但是成绩却很好。
我发现这部分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限的求知欲和极强的自驱力。
什么是自驱力呢?其实就是巨大的、完全不可遏制的学习意愿。
不同于以往“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外在鼓励,内驱力着重于激发孩子放长线钓大鱼的内在动机。有了这种能力,孩子们就能够随着自己的内心做出承诺并坚持不懈,潜能会得以无限发展,靠实干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自美国的学乐杂志Scholastic News。一位名叫Eric的孩子有一次放学时过马路,差点被行驶的车子撞到,幸好Eric的爸爸在远处大喊他的名字,Eric和弟弟才幸免于难。
这个事件让小小的Eric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要让所有的孩子在过马路时,安全行走,不会被车撞到。
于是Eric决定加入学校的一个组织(Program),专门为生活的社区设计创意项目。Eric决定从这个至关重要的安全项目开始:让经过学校门前的车辆慢下来。

Eric和他的朋友Isa组队,他们在查资料时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全美在2019年有超过6200个行人死于车辆的撞击,每天有超过40个孩子被车撞到。这更坚定了两个孩子要解决学校门前的安全隐患的决心。
最初Eric和Isa考虑向政府建议安装交通灯或者道路减速丘,但是费用都太高了。在经过几个星期的设计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既简单、又省钱的办法:改造为3D人行横道。
由于光学错觉,司机在看到这样的斑马线时,不由自主都会降低车速。就这样两个孩子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城市交通局的批准,最终在学校门前的马路上,3D斑马线就应运而生。
看到这里,除了为两个孩子从小拥有的“公民意识”所感动,更为两个孩子内心强大的自驱力点赞
两个8、9岁的孩子在发现问题时,不惧怕任何的困难和险阻,一定要把问题给解决了,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自我驱动。
就像一个学习好的孩子,一定不是单纯靠外力来鸡的,即使能鸡一时,但不能鸡一辈子。
比如有的孩子在初中、高中时成绩不错,但是一上大学成绩一落千丈,就是因为没有人推了,自然主动学习的动机就变弱了。
而那些从小就有自驱力的孩子,好似拥有一台永不停息的小马达,他们
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和钻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样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将有无限可能!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呢?我想在“双减”之下,这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疑问。关于培养自驱力,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点:
• 控制感
• 做顾问型父母

• 无条件的支持
培养一个“自鸡”的孩子,首先要给TA充分的自主性,让他们对生活拥有控制感。当孩子觉得自己对很多决策能掌控的时候,内心才会感到无比的力量。
从脑科学上来讲,当孩子能常常自己做主时,在他的大脑中会自动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
比如,在“今天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上,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这时他的前额皮质便会被激活,久而久之,专注力、决策力和自驱力都能被有效加强。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要求的口吻告诉孩子:你必须系紧安全带,你要好好刷牙,你要准时穿好衣服,准时离开家门,不然就迟到了!
家长一直催催催,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强强的压迫感、紧张感以及对生活的低控制感。
就像下面的这幅漫画,有时候我们越想得到什么,可能却换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越想要要求孩子、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想要挣脱、逃离。
但是:“孩子太小了,我怎么放心让他自己做决策?”
这是很多家长的内心OS,在美国教育界有个专门的词语:叫做"helicopter parents",字面意思是直升机式的父母
,说的是那些像直升机一样,成天盘绕在孩子身边,时时监控孩子一举一动的父母。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父母,比如孩子正上网课呢,有的父母会坐旁边一直盯着,这让孩子心里压力很大,上课也不主动举手,变得很害羞;还有的老师指令刚下,妈妈就扑上来,开始给孩子找文具,准备材料。
父母的心情我都懂,希望给孩子准备的周周全全,一点错都不会出!但是----
谁的成长不是经过无数次失败的磨练呢?与其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如让他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决定,事后做好与孩子的复盘复盘,这样才能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
请多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自主权,让他成为控制自己生活的主人吧!
“有些事明摆着是错的,我还要放手让孩子去干吗?” 其实不尽然,这就是我要说的接下来一点:不做直升机父母,但是要做“顾问型”父母,并用成长型思维去鼓励孩子。
所谓的“顾问型”父母,就是在给孩子自主权的同时,要设限,明确边界,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帮助孩子实现想要达成的目标。
也就是说:家长只提供建议,在有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利弊,而不主动上前给孩子做决定。
比如上文提到的Eric的爸爸,当Eric想要放弃时,爸爸却一直在旁边鼓励,并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调查和数据的支持。当Eric有了视觉错觉的创意后,爸爸还专门带他去了当地的艺术馆寻找灵感,就这样3D斑马线的创意瞬间迸发。
要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还有一个利器就是用成长型思维去鼓励,即不过分关注结果,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所付出的努力。
例如,我们跟孩子说:“你有这样的好奇心,妈妈觉得很棒!”而不是说“你好聪明呀!”
或者说:“你努力准备这次考试 ,我都看在眼里”,而不是说“你这次考的真不错!”
专注于自身内在的努力,不依赖别人的称赞和褒奖,会让孩子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最后的结果。
孩子自己做了决策,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时他的“自驱力”会不会瞬间坍塌呢?
这刚好引出了第三点:无论怎样,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
美国有位学者对比了两组不同压力水平下母鼠的表现对幼仔的影响,发现低压力水平的母鼠会在舔幼仔和抚育幼仔上花费很多时间,母鼠的幼仔会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这是因为这些鼠妈妈所传播的是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这样,幼仔才愿意自由地走动,同时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所以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另一个关键是:提供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稳定的情绪,无过渡压力的施加,让孩子的内心感到平静和安全,进而更愿意去尝试和挑战。
刚刚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女子体操平衡木金牌的管晨辰火遍全网,她在平衡木上那一个松鼠摆手,真是可爱至极,就连旁边的外国教练都被这一动作给俘获了。
管晨辰的妈妈
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始学体操也是尊重女儿自己的想法。最早她和爸爸都犹豫,觉得学体育太苦太累,但是女儿却在体操教练那里哭着不肯走,一定要试一试。
后来,女儿顺利进入了国家队,与女儿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两人为了不给孩子压力,这么多年去现场看比赛也就两次。这次前往东京之后,父母都不敢主动联系女儿,就怕给她额外的心里压力。
虽然晨辰不常年和父母一起住,但是父母为了不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做出巨大的牺牲,如今能为国争光、成为奥运冠军和全家人的骄傲,实属不易!
虽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奥运冠军,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要多多留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积极地引导和无限的爱。
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并善于自我驱动的少年!
关注我,教您在家科学育儿~
 End
本周团
本周的团品别错过:1.重量级的分级读物—柯林斯大猫分级,配套音频视频给孩子系统的英语启蒙;2. 真正的新加坡数学教材Math in Focus包含教材+练习册
请点击下方各个图片了解团品▼
前 期 阅 读
💛 点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亲子陪伴思维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