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常爸问公司几位家里有娃的同事:
不能上补习班了,孩子的成绩该怎么提高?
大家讨论了几个回合,最后面露难色地总结道——多半只能靠娃的自驱力了。毕竟节假日的补习班都不能上了,无论是老母亲自学后亲自上阵辅导,还是请一对一的私人家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可都是要成倍增长的。不想躺平,就只能从孩子身上“下手”了。
关于“自驱力”,大家都知道它好,可问题是——它好归好,但不是谁都有,也不是说有就有。
前段时间,也就是高考前后,爆出了不少和教育相关的社会热点,先是衡水高中生张锡锋“土猪拱白菜”的宣誓,后来又有江苏淮安从未参加过补习班、却中考8门满分的初三毕业生张学妍“想通过学习改变全家命运”的信念。
这些寒门学子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着实让不少城里的家长羡慕。尤其是后面这个从不上补习班却8门满分的孩子,不花钱不费妈,就靠自驱力打天下,这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一说到自家孩子,那可真是各家有各家的愁。套用常爸一个同事的话说,“自驱力”这个东西就像鬼,一直听说有,但一直没从自家孩子身上见过。每当她捶胸顿足,问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孩子总是无辜地说,“我对生活特满足,不知道为啥还要好好学习。”还有孩子说,我之所以学习,是因为:
孩子倒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可老母亲听到这个答案,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有一个很坚定的驱动力,就是改变命运。可是对于大城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来说:
我不需要改变命运,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
学习这么累,就算寒窗苦读数十载考上一个好大学,也不过就是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那我就是随便学学,长大后也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呀。
自驱力?不存在的。
听到同事们调侃地聊起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常爸一时竟也想不出来如何反驳。直到最近常爸重读《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这本书,其中的几个小故事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培养孩子自驱力这一点上,父母能用上的武器,并不是只有“改变命运”这一条。
故事1:孩子痴迷于过山车,
是不是太耽误学习了?
10岁的丹尼尔迷上了过山车,每次一家人外出度假,他都坚持让父母开车去当地的游乐园,以便考察那里的“过山车”。
丹尼尔总共参观了50座过山车。他清楚地记得所有的数据,逢人就悉数道来:“这个过山车高68米,有15米的落差,时速128千米。”他热衷细节,并学习了关于过山车的所有知识,包括过山车的机械学,并由此学会了科学和数学技能。
“对过山车的热爱就是我想主修机械学的原因。我想成为过山车设计师,所以还在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学习机械工程对我最合适。”强烈的兴趣驱使着丹尼尔学习,最终他成了一名工程师。
在很多大人看来,孩子总是闹着要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无非就是想玩罢了。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童年时期强烈的兴趣往往是孩子学习自驱力的一个重要源头。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各种各样感兴趣的事物,有的痴迷于昆虫,有的向往太空,有的乐于收集各种小火车,但是长大后孩子的这些兴趣爱好大多都被父母以“耽误学习”为理由渐渐抹杀了。
丹尼尔的父母不仅没有指责10岁的丹尼尔浪费太多时间在过山车上,反而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带他去游乐园观察各种过山车。并且还会引导他观察过山车和过山车之间的不同,它们多高?落差多大?时速多少?设计师是怎样让过山车跑起来的?
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爱好,有这么支持过吗?当孩子的心中充满这么多的疑问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向书本寻求答案。这种从内而外的驱动力,可比父母每天催命式的学习有效多了。
故事2:孩子凡事都要刨根问底,
让人心累....
学龄前的孩子总是有无数个问题,常常让年轻的爸妈们头疼,恨不得立马堵住他们的嘴。然而作为脑科学教授的丽萨·索恩却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女儿三岁半的时候,第一次打电话给她住在韩国的表哥。那时候是美国的晚上。我说:“噢,他今天早上快起床了。”女儿惊呼:“啊?为什么?”她对此难以理解。我回答说:“没错,韩国现在是早晨,尽管美国已经是晚上了。”她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丽莎并没有趁机给女儿讲地球自转的知识,而是做出了令人不解的举动——一直不回答女儿的问题。连续3个月,女儿每天早上一醒来就会问起她可能正要上床睡觉的表哥。不过,在这3个月里,丽莎不是完全不理会女儿的提问,而是时不时地给她一些提示:
\\\\\\\
白天是太阳光照射形成的。
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当你把拳头伸进黑暗的房间里,然后用一个手电筒去照射它,会发生什么?
\\\\\\\
当丽莎陪着女儿做了很多遍演示之后,女儿终于“靠自己”明白了地球自转、公转的道理。“这下,我觉得她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了。”丽莎说。
当孩子进入“十万个为什么”的成长阶段时,大多数父母都会被问得抓狂。面对孩子的夺命连环问时,父母一般会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都告诉孩子。但是我们很少意识到——孩子们更喜欢自己寻找答案。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并不是给一个答案堵住孩子的嘴,而是鼓励孩子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会学到不指望、不依赖别人提供答案,自主学习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故事3: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别管
美国男孩大卫的故事和前两个孩子都不一样。
他的父母分别是外交官和律师。他们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知道自己的孩子也有机会取得成功。然而他们最关注的事,并不是让大卫努力学习,考上名校,然后拥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
相反,他们总是告诉大卫:
“天赋越高,责任越大。”
他们一家人经常到当地的救济厨房当志愿者,并积极地参与教会活动。在高中的假期,大卫会到教会小学教小孩子踢足球。即使到了大学,大卫依然继续参加大量的志愿者工作,他说:
“这是我的激情所在。”
他的动机“源于一种给责任感,以及希望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贡献者回馈社会。因为我的父母经常告诉我,帮助他人是我的义务。”这股力量不断地驱使着他追求更高级的人生目标,大学毕业后,他申请就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并被成功录取,并最终成为一名外交政策专家。
当然,你可能会说,因为大卫的妈妈是外交官,所以大卫是受其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里面更重要的一层逻辑:当孩子的心中树立起一种责任感时,他会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学习能够帮助他成为更好的人,所以自然而然他就会有一种驱动力。
我们国内的舆论经常有一种批判的观点,认为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跟孩子说:
“你别管其他人的事,管好自己就行了”
“有那功夫你还不如好好学习”
“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乱七八糟的事你别瞎操心”
……
而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可能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浇灭了。
当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仅仅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状态。而“帮助他人,改变现状,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责任感却能帮助孩子走得更远。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常爸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总结来说就是,孩子的自驱力除了“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外,还可以有:
  • 强烈的童年兴趣;
  • 刨根问底的精神和寻找答案的乐趣;
  • 对周围世界的责任感。
这里的每一条,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其实都能从周围人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链接直接购买:
而常爸也相信,孩子的自驱力,也远远不止来自书中提到的这些,需要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挖掘,培养孩子的自驱力,也就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各位爸妈有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好方法,欢迎在留言中和我们分享!
 参考来源:
 [加]罗纳德·弗格森/ [加]塔莎·罗伯逊,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4.
1
END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