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中科院化学部院士里的师徒院士系列文章目前已经走到最后一期,本文再次统计4对师徒院士。截至目前,化学部现127位院士里有师徒关系(限于硕博、博后、助手)的院士已经达到57位。前四期可参考以下链接:
虽然我们只统计到57位院士存在师徒关系,但部分院士的信息有限,无法查询。在整理本系列的推文过程中小编也发现,很多院士的导师即使不是院士,但毕业之后一直留在本校,也是其校以全校之力推上的院士;部分石油化工界的院士也存在类似情况;当然,化学部里面还是有超十位院士博士均毕业于日本高校,但大部分又互相有联系,可见以下链接:
1. 师:蔡启瑞院士(1913年12月3日-2016年10月3日),生于福建厦门,中国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37年毕业于厦大,1947年起留学美国,1950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新中国建立后,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的蔡启瑞多次要求回国,最后在中国政府严正交涉下,他方得和钱学森等于1956年回到国内。1956年回国后,任教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结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78年至1982年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1979年至1988年间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弟子:万惠霖院士,1938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北汉口,物理化学家。1962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考取该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师从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院士,1966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催化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弟子:吴新涛院士,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曾师从蔡启瑞院士。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
2. 师:张存浩院士,1928年2月出生于天津,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所长。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姑妈为张锦院士,老师为时钧院士
师:朱清时院士,1946年2月7日生于四川成都,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局域模振动、单分子化学等。
弟子:杨学明院士,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德清,物理化学家。于1982年从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师从张存浩院士、朱清时院士;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2001年担任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2015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2017年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3. 师:苏锵院士(1931年7月15日—2017年2月17日),生于广东广州,无机化学家、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 。1952年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稀土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稀土化学和物理的研究。
弟子:张洪杰院士,1953年9月出生于吉林榆树,无机化学家。1978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硕士学位,师从苏锵院士;1993年获得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固体化学、稀土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稀土化合物及稀土/高聚物杂化功能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领域。
4. 师:刘忠范院士,1962年10月生,生于吉林长春,1983年毕业于吉林工学院(今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03月获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03月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3年回国后,亲手建立起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1994年成为科技部首席科学家;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批资助;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以及电化学研究。
弟子:张锦院士,1969年12月出生于宁夏同心,物理化学家。于1988年考入兰州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同时是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导师为力虎林教授和刘忠范院士。199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英国利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回国后进入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研究。
本文内容均整合自网络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