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来就已经赢了!”
“这就是贩卖焦虑!”
以上,是对同一部剧的两极评价。

五星和一星在激烈碰撞。
听到“生完孩子会来,还有她的位置吗”“已婚未孕,都不爱要了”,国产剧有这觉悟让人刮目相看。

借大女主的壳,大肆贩卖容貌焦虑生殖焦虑……
你听出来了,关于女性话题。

一提起它,网络情绪就易燃易爆炸。
这几年,围绕女性话题创作的剧也越来越多,但效果呢?
Sir不得不说,多数都还停留在速成创作
的阶段。

它们应邀而来,但除了附和,似乎都没找到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
Sir就从一部新剧开始说——

《我是真的爱你》。
01
又是时下最流行的三线平行的结构——
一个不婚主义萧嫣(刘涛 饰)。
一个职场妈妈陈娇蕊(王媛可 饰)。

一个全职太太尤雅(李念 饰)。
涵盖女性在职场、家庭中不同的处境。

在题材上填补国产剧的空白,让人挺好奇。
但几集过后,Sir却感觉越来越……耳熟。
因为同样的话,你绝对在网上听过不止一遍了。
只有女人才能了解另一个女人的艰难

只有女人才能真正帮助另一个女人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

这个时代女性的使命

可不只限于生育了
当男人真好

随便带带孩子
全世界都夸

Sir倒不是质疑这些话说得不对。
相反,就因为它太对了,对得像刚从10w+网文和微博热搜摘抄下来的金句。

什么是金句?
是对想象的总结、提炼。
但影视剧,不该是鹦鹉学舌、寻章摘句,而是用生动的细节,去还原出具象的现实。
同样的情节。
日剧《坡道上的家》。
表现丈夫在育儿中的缺位。
是呈现父亲边睡懒觉,边抱怨孩子的哭声。
是拍他下班回家就变成大爷,宁愿玩手机也不闻不问的样子。
同样表现产后溢乳。
电影《女人的碎片》怎么拍?
先是疑惑,低头看了看。

然后尴尬,不知该如何遮掩。

最后是悲伤。
她的女儿刚生下来便夭折了,乳汁成了多余的分泌物,你以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它总是不知不觉地溢出来——

就像心底的悲伤一样。

没有多少夸张过火的表情,却演出了一个女人内心丰富的层次。

再看《我是真的爱你》呢?
发现自己溢乳后,陈娇蕊六神无主,冲进卫生间。
把衣服脱下来,歇斯底里地搓洗。

发现洗不掉,歇斯底里坐在地上哭泣。

等一等,如果观众眼睛还好的话,你这外套本来也看不到污渍,现在越洗不是越湿了吗?

卫生间人来人往,本来没发现的也都发现了。
你着急洗它,洗它干啥?
Sir只能理解成,
她是对生育,以及生育带来的生理特征,有着本能的厌恶。

《我是真的爱你》不自觉地,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制造冲突。

过去的电视剧,黑白二元的是玛丽苏女主,而心机女二, 是苦情媳妇和恶婆婆。

只不过现在那个可怕的“反派”,变成了——

生育话题。
怀孕了,要像谍战剧一样瞒着公司。

同事拜访,让老公把孩子藏起来,打扮得和都市丽人一样,好像穿得家常一点,客厅有半片尿布,给孩子喂了半口奶,面子都荡然无存。

且不说外界如何看待女性。

这个角色本身,就把成为母亲,当成一件丢脸的事。
没有说女性一定要生育。

但问题是,电视剧从来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女人如此不想当母亲,又自愿怀了孕当上了母亲。

就当Sir完全(冒着被骂直男癌的风险)没有办法共情这个角色的时候。

好家伙!
看到了12集,敢情这剧根本就没想让你共情她——

前脚。

她的竞争对手萧嫣心无芥蒂,girls help girls,帮她租房子,赶走上门骚扰的前夫,甚至在法庭上作了伪证给她争夺抚养权。

后脚。

她在法庭上说前夫家暴,其实是诬陷。
借着上产后瑜伽课的机会,和公司老总的太太搞关系,最后挤掉了能力更突出的萧嫣,成功上位。

别的女性题材,如《82年的金智英》或《坡道上的家》,展现的都是家庭女性“无理取闹”和崩溃背后,更加隐蔽的不公对待。

而《我是真的爱你》呢?
打着女性题材的旗号,结果却是**她“无理取闹”,她崩溃,都是因为……
她作,她心机婊。
主角萧嫣才是绝对正义,她单身贵族,独立女性,还热心善良。
又回到了国产剧的老套路——

白莲花和坏女人。
职场如宫斗。

在国产剧的女性话题中。
Sir看不到女性,只看到话题,和话题背后流量。

看不到关怀,看到的满是算计。
02
国产剧拓宽女性角色的类型,展现新时代独立女性,是没错。

也是观众的一大期待。
但这几年,总感觉国产剧的独立女性,不太对路。
越玛丽苏,就越独立。
《我的前半生》。
罗子君,高学历高颜值,毕业就做全职主妇。
活了三十三年,从没想过要靠自己。
离婚后,要独立的她靠着闺蜜和闺蜜男友,独着独着,终于把闺蜜和闺蜜男友都“隔离”了。
《北京女子图鉴》。
小镇女孩陈可依,孤身到北京打拼。
第一份工作,是一个想占她便宜的老乡介绍的;第二份工作,是偶然认识的富二代老总介绍的。
也许收到了女观众寄的刀片。

这两年,国产剧显得更用心了。
总算认可了女性在职场上的能力。
然后又陷入了某种怪圈:
越完美,越独立。
《我是真的爱你》,单身贵族萧嫣。
天天说,真爱只有自己,坚决不生孩子。
她眼里的女性互助,等同于藐视对方智商的施舍。
明明知道老板更偏向自己团队的方案,居然就因为无心知晓对手是孕期妈妈,就将母婴项目拱手让人。
然后再搭配一句没头没脑的:只有女人能理解女人的困难。
在国产剧编剧眼里。
女性的生存环境,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乌托邦。
真正戳中人的女性剧。

都不会美化女性遭遇的真实困难。
反而给你看到,女性在泥泞中匍匐前进时最狼狈、最无助的模样。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故事一开始,蜜琪是全心全意的家庭主妇,鞍前马后伺候丈夫。
跟罗子君很像,但一点都没有她的“好运气”。

丈夫出轨,回娘家求安慰。
妈妈第一句是,你做错啥了?!
爸爸马后炮地数落“一开始就看出两人不合适”后,又对蜜琪说,你打扮一下,穿上乔尔最爱的裙子,找他回家,当一切没发生过。
无论如何,你需要一个丈夫
跑到酒吧喝酒,喝大了,不听话地跑到丈夫常表演的酒吧里,开始登台吐槽。
就此开挂逆袭?

才不会。

60年代,脱口秀是男人的天下。
一个女人要杀出血路,只能拿自己最真实的痛苦和丑态开涮。
于是她的段子,全是嘲讽自己的前半生。

《傲骨之战》。

黛安破产失业,孤立无援。
作为一枚刚硬女强人,她也忍不住哭了。
这时,出过轨的丈夫安慰她:我是你的朋友。
听完这句的黛安,反倒不哭了,她擦干眼泪,站起来,坚定地要求离婚。
为什么?
她不需要被可怜。
尤其在对方和自己感情破裂的情况下,那他的任何示好,都是从高至低的施舍。
而她无比清楚,这种帮助会让你快活一时,但也是与自我撕裂的开始。
这才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应有的权衡和清醒。
03
Sir理解,好的女性角色,应该是——
刚柔并济,有血有肉。
但这一点在国产剧上,似乎又被完美地误解。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
刚柔并济,就是一个女强人,事业上如鱼得水,情感上一片空白。
去年的翻拍剧《谁说我结不了婚》,原版日剧名为《我选择不结婚》。
别人的价值观是:
女性的婚姻,不该受年龄和舆论的影响。
结婚和不婚,都是自由的权利,主动的选择。
翻拍后的价值观是:
哼,说我结不了婚?我就结给你看!
程璐,女编剧一枚。
事业上是很独立。
感情上,却是一等一的傻白甜。
遇到男人不会说话,不会拒绝。
找到真爱是值得开心。
可为什么女性在个性上的自我成长,都得靠白马王子呢?
更让Sir不解的是。
一部拿“不结婚”说事儿的剧,居然处处透露着直男劝婚的气质。
独立的本质,是为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埋单。
但在这部剧里。
一句句苍白的台词,除了上个热搜,几乎没有别的功能。
剧中程璐。
面对外界对大龄青年的刻板印象。
别说怼回去,连积极思考都没有。

一群挑白菜似的征婚大妈,评价她:
没结婚、长得也漂亮,但年纪一大就是郊区房。

她想也没想,默默认了:
郊区房也是房呀
得知连妈妈改嫁去美国,自己还没人要,吃个寿司都要顾影自怜:
像是旋转寿司上又不新鲜的那一碟
没人挑选
最后只能等待着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
独立,无关性别。
独立的根本,是拥有人生的选择权。

重点不在于选择的“结果”,而在于选择的“过程”。
阉割女性咬牙奋斗的细节、放大她们情感上的缺口,都是虚伪的迎合。
再剽悍的人生,都不可能百分百做对题。
但独立,一定是做题时,不随便因为他人,就变成自己人生的“墙头草”。
什么才是真正的刚柔并济?
《三块广告牌》的女主。
她简直是一人分饰两角!
有时候,她是坚硬的米尔德里德A。
面对迎面飞来的玻璃杯,也没有表现出一点惊恐的神色。
有时候她是柔软的米尔德里德B。
面对迎面喷来的鲜血,一脸怜爱,嘴里脱口而出“宝贝”的称呼。
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两者的混合体。
这要说到电影出现在米尔德里德身边的,三只动物。
一只是米尔德里德在广告公司窗台上的甲虫。
她一边板着脸回答广告小哥的问题,一边伸手把躺着的甲虫扶起来。
一只是和米尔德里德聊天的小鹿。
她说小鹿说不定是自己女儿的“转世”,但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
柔软的笑容,变成坚硬的愤怒。
还有一个动物,它没有以实体出现,它来自米尔德里德儿子的口中:
“鸟会得癌症吗?”

当然说的是得癌的威洛比警长,一向强势的米尔德里德突然语塞。
《山海情》。
不以独立女性作为卖点的良心剧。
却拍出了秒杀各种职场剧的女子力。
李水花,她的命运,是被压缩过的。
父亲因为一条驴、一口水窖,就把她许给素不相识的男人。
起初,她不情愿。
因为不忍心父亲被欺负,她只好回家,接受这桩婚姻。
表面看,这是水花的软和妥协。
但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性,就是在困难的绝境,能尽可能地硬起来。
为了更好地生活,水花拉着拖车载着残疾的丈夫和女儿搬到吊庄。
漫天的戈壁中,一个人拖家带口走了七天七夜。
注意,值得赞美的不是苦难。
而是水花面对苦难迸发出的韧性。
当村里的年轻女生纠结:要等心上人回家,还是出外打工?
水花眼神笃定,语气认真:
自己出门挣钱  见世面最重要
当她看到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谈起对女儿的期望。
水花眉飞色舞,难掩激动:
好好恋爱 好好念书
这些话,很小很平凡。

却比很多女性剧的独立宣言,都掷地有声。
因为话中蕴含的力量,不仅来自“心比天高的女性”;
更来自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困囿于残酷且无解的命运时,如何以笨拙而笃定的姿态,最大限度地活出自由。
而这几年多如牛毛都市女性国产剧。

你只能看见“女性”,鲜少看到独立。
偶尔为了独立,又变成只谈女性,不谈人性。
把一个个职场人包装成斩断情丝的灭绝师太,最好还是风风光光,见神杀神见佛杀佛……
安迪的一句话,就能做空人家上市公司。

独立女性题材,已经成了另一种国产偶像剧。
它不真正挖掘独立的力量,不面对真正具体的困境。

它只满足想象,迎合期待,想尽办法吹捧。
把过去的“嫁个白马王子,你就走上人生巅峰”,变成了“你随随便便就可以独立,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

奉承了观众,抬高了观众,就是尊重了吗?

别忘了。

多余的殷勤,本就是一种谄媚。

就像冯小刚被喷“骂观众是猪”的那段话,背后还有一句——
说观众是导演的上帝
这TM多扯淡啊
观众应该是导演的对手
我怎么征服你,用我最大的诚意把这件事做好
我认为这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要塑造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编剧们该想的,不是怎么“爽到女性”。
而是发掘那些一直在生活的迷宫里,却从未停止寻找出口的人。
黑色喜剧《伦敦生活》。
兼任女主和编剧的菲比,曾经创作了一个席卷互联网的神父角色。
神父在世人眼里,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
但她笔下的神父,渴望爱情,渴望自由的性。
为了让这个角色变活,菲比的功夫不仅在笔头,更根植在某种真实的土壤之上:
为了写活这个人,我和一个修道士聊了很多。
《伦敦生活》的神父被描绘成一个完全多维度的人,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他的挣扎,我们真正相信他是谁。
对我来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强调他是一个有性欲的人,
就像世界上的每个人。
所以当你写任何性别时,确保每个人都有层次,给他们人物弧光。
好的故事,不是传播正确,而是刺穿刻板。
所以。
当国产剧,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把“独立女性”当作营销话术。
当剧中的金句和冲突沦为一次次迎合民粹、讨好市场的热搜狂欢。
我们失去的。
何止“独立女性”。
何止一个个具体而完整的个体。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