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谷青竹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出奇者,创新也。
非唯兵战,城市的崛起,也要以创新为动能。不仅要鼓励产业侧新业态的生长以及产品、技术研发的突破,也要通过制度供给端的不断探索为创业与科研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上半年以14.5%的GDP增速位列浙江第一的湖州,日前发布《湖州市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湖十条”)。
改革创新,始终是湖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高质量赶超划定的高亮词——不是朝令夕改、全盘推翻,而是继往开来、强化升级。
湖州,宜创宜业宜居之城。(项飞/摄)
从疫情汹涌时于省内率先出台支持企业共度时艰的《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以下简称“湖八条”),到3个月后迅速发布后疫情时代指导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的《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以下简称“湖九条”)。此外,还有进行重点产业布局的《湖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制造业21条”),着眼科技研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七条意见》(以下简称“创新七条”),以及旨在聚集英才的湖州“人才新政4.0版”。
博采各项政策所长为枝叶,以打造人才-产业-研发的政策闭环为主干,“湖十条”是在稳定延续既往政策的基础上,为驱动创新再行提档加力的“组合拳”和“杀手锏”——从人才引流、企业培育和公共服务的产业发展三要素入手,全方位提升“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能级。
01
绿色发展三境
城市的辨识度,寓于其文化底蕴、城市风貌、经济实力和营商环境等多维度元素的有机叠加中。
生态是湖州的首位关键词。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昔年采石业留下的累累城市伤痕和被农业养殖、工业排放污染的水源早已消失。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到率先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湖得名的城市选择与山水共存。
转向背后,是对以环境为代价的低质量发展路线的沉痛反思,以及对低碳、清洁、循环的高品质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
从首创“河长制”到获批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再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湖州一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经验,绿色发展指数稳居浙江省前三位。
不仅如此,湖州也已迈出用生态撬动经济发展的探索步伐。
告别了卖石头、卖风景的绿色发展1.0时代,进阶发力绿色制造、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2.0版本,近年来频频进击的湖州证明,这里不只有山清水远的“百坦”式慢生活,也有发展成“新势力城市”的雄心。
空中俯瞰湖城西山漾湿地公园和丝绸小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项飞/摄)
一根管材,长三十余米、比人体植入关节假体的精度还高,在自动扎起运送的过程中,既要肉眼可见没有任何擦碰痕迹,还要在CT扫描下纤毫未伤——这对边缘计算技术是怎样的考验?
2020年,在政策引导下,湖州本土企业久立特材(以下简称“久立”)建成的浙江首个5G+智慧工厂做到了这件事,成为2021年全省33个“未来工厂”试点之一。此外,湖州还有鼎力机械、先登电工、东通光网等企业也已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弄潮儿”。
榜样已经树立。为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改革,此次“湖十条”还为省级“未来工厂”“行业产业大脑”和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建设分别给出200、300和400万元的补贴以示鼓励。
以数字驱动绿色制造,成为湖州的第二个关键词。
目前,湖州已形成“4210”现代产业体系,在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重点攻克数字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揭榜挂帅”为机制,“湖十条”对企业发榜项目给出占总投入20%的资金支持,对政府项目揭榜者则予以鼎力支持,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
2020年,湖州制造业占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在浙江省内排名第二。从2017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越金华,到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芜湖,再到今年能够和温州“扳手腕”,“湖州速度”源于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导向,正确踩中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和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时代节拍。
在此基础上,湖州正积极谋划绿色发展3.0阶段——生产力的绿色布局。
以何为切入口?关键词三:开发南太湖。
中央曾表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
而湖州的普遍共识是:“把南太湖建设好,就是要把湖州全域建设好。”
航拍湖州南太湖新区小梅口段,蓝天白云下,绿树、碧水、湿地公园、居民住宅与远山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吴建勋/摄)
作为浙江省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的湖州南太湖新区,于2019年成立,拥有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家级平台,位于宁杭高铁和沪苏湖铁路“十字”型交汇点,是湖州横向接轨上海、纵向沟通南京与杭州,并从区位上的长三角中心发展成为战略意义上真正的“长三角同城之心”的支点。
到2020年6月,南太湖新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673.7亿元,其中七成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依托南太湖新区“一湾极化”核心引领地位,“一极两轴多区联动”的产业布局成型。
沿高铁线,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走廊在东西向深度链接沪苏皖三省,重点发展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则为曾经的“天下粮仓”湖州撒下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的种子——五座创新谷次第排布,是为“五谷丰登”计划。
商合杭高铁、杭宁高铁、杭长铁路在湖州站交汇。(项飞/摄)
为继续鼓励大平台建设,“湖十条”对符合该计划的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补贴200-1000万元,对各类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奖励500-1000万元。作为“飞地”模式的最早践行者,湖州亦注重鼓励在异地设立产业研究院——不仅在首次认定时可领取100万元支持费用,次年度评优还可叠加领取双份奖金。
02
做企业的“老娘舅”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活动现场,湖州提出要成为“长三角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最绿的绿地”。
汉纳材料(以下简称“汉纳”)董事长/CEO陈新江就是被这句口号所吸引,带着在苏州工业园区研发的碳纳米管发热膜技术来到太湖的南岸寻求成果转化。
凭借快速加热、超低能耗的产品性能和高稳定性、低辐射量、超长寿命的产品特质,汉纳的生产工艺在纳米地暖市场声名渐起。投产之初,手头的订单尚未消化,又有需要紧急生产的项目来敲门。
万事开头难。小微创新企业在起步阶段可谓“一穷二白”——现金流和基础设施的规模难以应对迅速扩产。
好事变愁事的汉纳找上了政府。
湖州市金融办为汉纳对接浙商银行湖州分行,在1000万元贷款之余,还以信用担保这种创新方式额外得到500万元人才支持贷。
“虽然现在成熟的汉纳能够应对,但在早期阶段,湖州的支持真是雪中送炭。”陈新江感慨道。
资金“才下眉头”,无地“又上心头”。
湖州市政府再次作介绍人,汉纳得以迅速对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进入生产园区。其后,在建设、燃气、电力等多部门的通力协调下,“几十辆大卡车络绎不绝地拉着设备投入施工”,汉纳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原本可能需要耗时1-2年的道路和厂房修建任务。
湖州为创新企业优化要素供给的效率,陈新江给出了满分。
汉纳材料车间
如何继承发扬?
“湖十条”设立了50亿天使资金,在解决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后,就“融资难”的问题鼓励银行为创新创业“敢贷愿贷”——不仅在返贷1%的基础上,为首贷再增额度0.5%的奖励;还在补贴担保小微企业1%金额后,为当年新增担保金额叠加0.5%的补助。
随叫随到的政府服务态度,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店小二精神”。然而湖州对企业的倾力支持已经超出了“店家与客户”的范畴,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像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久立的高级经济师、副总经理施泉兵非常同意:“市经信局就是我们的娘家,大家都非常熟悉。”
久立智慧工厂
研发生产特种不锈钢和合金管材、管件的久立,过去长期被划归为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2019年,国家工信部印发《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40种先进钢铁材料纳入新材料范畴。湖州市政府迅速把握国家政策机遇期,“制造业21条”将新材料列入重点提升产业,带动久立等本土特色企业一跃进入战略新兴领域。
除了政策引导产业升级,湖州还在研发上为企业保驾护航。
“十三五”期间,久立每年都在浙江省科技进步奖评选中斩获颇丰——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荣誉背后,是“创新七条”等配套政策补贴和湖州市科学技术局的管理辅导在强力支撑。进一步,有政府奖项作背书,久立进行项目竞标就增添了决胜的砝码。
“湖十条”则继续辅助科研攻关——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量部分给予10%的补助,“创新指数”获评企业还可得到50-200万元奖金。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基本和这些政策的出台同步,我们也开始了每年约30亿元的销售额增幅。不靠收购兼并,久立就是通过研发拉动了销售额的高速增长。”施泉兵说道,“‘湖十条’则带来了一个新的讯号——因为风险高企而不得不缓图的技术项目开发和研发平台建设可以提前上马了,我们知道背后有政策在支撑。”
03
求贤三律
21世纪,人才最贵。
重点人才的入驻,不仅可以吸引资金和项目,甚至可以为城市从无到有牵引和建立新产业链。
当人才成为要素流动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地方不妨效仿燕昭王筑黄金台之故事,以福利夺人、以机遇留人、以真诚动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实现物质价值,是人才的第一重诉求。
面对各城市激烈的“抢人大战”,湖州企业曾出现人才外流的窘境。施泉兵调研深圳等地的人才政策,向湖州政府提出了按人才对地方贡献给予激励政策的建议。
兼听则明。
湖州近年来之所以能够潜力爆发、连创冠军指标,不仅在于快速跟进中央战略的务实态度,也因为能够虚心倾听企业声音、对标学习其他城市。
施泉兵很有信心:“湖州制定政策吻合企业诉求,不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
4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60位博士以上高级职称、200多位中级职称——“人才新政4.0版”给曾经“连大学生都稀缺”的久立带来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专家团队。
更上层楼,“湖十条”对制造业高薪人才的个人贡献地方留成部分和企业发展绩效均实施连续三年全额奖励。
吴兴区丝绸小镇创意产业园的太湖实验室。(项飞/摄)
然而,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金钱已经不是吸引人才的最高权重。从古至今,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才是千里马们真正的追求
湖州已经培育出特色产业赛道和一批行业“隐形冠军”。
在智能物流装备领域,湖州建立起物流分拣、输送和装备的全产业链,全国物流装备龙头企业十有其三。近期,湖州还将联合苏州共同申报智能物流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外,“湖十条”还将对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第三方促进机构,按投标、初赛、复赛和验收四阶段分别予以奖励,最多可达500万元。
“小巨人”亦纷纷涌现。
汉纳专注碳纳米宏量可控合成和性能研究,已涉足电地暖、汽车、楼宇建筑及智能穿戴等多个领域,推出的NABO纳米地暖产品已成为行业新标准。在TUV(一种产品安全认证标志)审厂时,汉纳则已达到和龙头企业相近的评分等级。
根据“湖十条”,此类专精特企业除了获评获奖可以得到200万奖金,湖州还为其承担技改设备和研发项目10%左右的投入。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工人正在赶制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梯产品。(陆一平/摄)
但纵有发挥空间,人才尚有后顾之忧——目前,产业前沿的研发人才想要回流高校,通常都会遭遇论文和职称这两大门槛。
“湖十条”再次提出创新之举,要从制度层面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隐忧——“南太湖学者”计划继续提供“南太湖精英”计划政策补贴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一种地方与高校的双聘机制,在学者前往企业工作的同时,避免其受身份和编制的限制,从而最大程度达到“人尽其才、引流地方”的目的。
“‘南太湖学者’计划,是对‘南太湖精英’计划的延伸和优化,最大的亮点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湖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臧雷鸣说。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湖州之诚,在服务人才的城市大环境。
一方面,营造低成本的无忧城市温度。
“湖十条”实施“三免一优惠”政策,在免费开办企业之余,对生活住、行、游等多方面予以减免,并将服务范围从个人延伸到“上管老、下管小”。
突破之处在于,政府不再限定评价人才的“帽子”,而以企业为主体、以薪酬为标准,让一切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人才都可以享受政策优惠待遇。
另一方面,重构已消逝的古典城市生活。
人与城市的连接,在公共产品的编织中可见磁性。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不只因为环境优美,还在于以人为本。
湖州是共同富裕的“抢跑者”,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里还有全国率先、全省首个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为全国提供了“湖州范式”。
2021年,湖州再在公共服务质量大比武中获得全国第二,12项指标全部评优。
成绩如何得来?
一则,深入流程再造、规则重塑,通过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率先发布“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使湖州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实现率达到100%。
再则,充分挖掘数字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场景中的应用空间,推进事务流程线上一站式集约办理,推广“标准地”数字地图应用。
在既有成果基础上,“湖十条”以并发式审批取代流水式审批,进一步压缩人才政策兑现申请材料清单,加速政策兑现。此外,继续发力大数据技术,使所有人才服务项目通过手机扫码即可享受。
湖州市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心港湾”VIP专享区。(王洁涵/摄)
千年前,厌倦争斗的诗人张志和隐居太湖,为表渔樵之意,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千年后,湖州依旧山水迢迢,成就的则是后信息化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奋斗与安养并行不悖的品质生活。
故曰:“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无论斜风细雨,可不归!
- End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出品  
作者 | 谷青竹
编辑 | 荣智慧 曾一目
统筹 | 查一鸣
排版 | 金   属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