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
在刚刚落幕的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超短片单元评审、艺术家曹斐就超短片的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斐说,“对于超短片,关于如何给予它们一个框架和标准,我们思考了很多。从我来看,针对超短片,完整性至少不是那么重要的。我们鼓励更多便携的工具成为创作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专业的设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样态丰富的作品。”
曹斐回忆了自己创作短片的经历。她说,“我的第一个DV作品是1999年拍出来的。对我们来说,那种设备就是当时便携式设备的一种迭代。这种新设备的出现,在当时意味着创作权被下放到了每一个人。也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了很多独立影人和独立影片。延展到今天,像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已经超越了我们当时的拍摄,我会看到更年轻的一代在用更便携的设备去创作。移动终端拍摄的质量也比从前要好很多,它对创作者也更加友善。”
曹斐认为,移动终端能够协助我们对这个时代进行速写,训练我们对这个世界观察的习惯,它是养成我们对世界敏感度一个关系媒介。相框内,不仅仅是一个画面,它拥有构图,有一种关系存在,已然有一种叙事了。便携性赋予了我们随时随地创作的可能性,并让这种创作根深蒂固到我们的血液里。
用iPhone完成的多媒体装置作品《不安之岛》,2020年(爱彼当代艺术创 作项目委任创作)
摄于北京UCCA“曹斐:时代舞台” 展览现场
曹斐指出,便携的方式承继了以往的家庭录影带,但此时的它更私密了。每一个移动终端都可以成为一面个人的镜子,它们产出的影像,也反应了我们孤岛般的生活。“虽然这些时代的密语很重要,但透过短片对我们生活的记录,我看到了人类所处于的一种数字游牧状态。”曹斐说。
曹斐评价本届影展超短片单元参赛作品,她说,“作为评委,看完了这些作品之后,我没有看到那么一个深刻的、颠覆性的东西出现,还是说,如今生活状态之轻,已经没有办法挤压出沉重的质感了?在当下,我们用轻便的工具其实还是要思考如何走出去,如何在轻便的创作里持有人文关怀。”
曹斐认为,新的创作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其实可以抛弃长片创作的影像模式,可以试着用更加不同的方式。她说,“这种新的创作完全可以是颠覆的,因为我们没有负担,可以很放开地前行。千万不要拿传统长片那样重的叙述,去应对短片轻的创作。”
曹斐说,“很多完全不能叫电影的影像已经出现,并进入到了许多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这些影像已经是跟它们媒介属性有关系了。媒介技术正在给影像重新布局,电影节也在对这些内容做自我更新。”
关|于|艺|术|家
曹斐,1978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她的作品曾在众多艺术机构、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中展出。曹斐近年的主要项目包括:2016年纽约MoMA PS1个展;2017年委任创作“宝马艺术车计划”;2018年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和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以及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个人回顾展;201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个展,苹果公司与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蓝图”;近期项目包括: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时代舞台”;罗马MAXXI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个展。
曹斐目前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担任2014年第八届柏林双年展策展人遴选委员会评委;2016年荷兰博尼范登当代艺术奖评委;2019年担任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委,以及劳斯莱斯“缪斯”全球艺术项目艺术家遴选委员会提名人。
◆新一期「斐实验」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斐实验」是CITYLAB与当代艺术家曹斐联合共创的城市多媒体专栏
整理编辑:王国梁
图片来源/摄影:Myrzik and Jarisch,Bloomberg
制作:高雅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