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百度等巨头和众多初创公司都在布局AI+制药,晶泰科技靠什么突出重围?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秀芝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被访者
继2020年2月和7月,美国两家AI制药相关公司Schrodinger和Relay Therapeutics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中国AI制药公司在资本市场也备受追捧。
2020年9月,晶泰科技曾宣布完成3.188亿美元C轮融资,创造了当时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额的最高纪录。领投方除了五源资本,还包括软银愿景基金2期和人保资本,跟投机构多达10余家。
工商信息显示,晶泰科技注册于2015年9月。但在2014年7月,马健和温书豪、赖力鹏同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期间,就开始了这一项目的运营。
如今,晶泰科技已将其基于物理算法与AI模型的智能药物研发平台,拓展到药物发现、药物设计、固相研发等多个领域,覆盖靶点发现后到临床研究前的全链条研发服务。
“AI制药领域还处在早期,但团队在这个不确定的赛道中表现出极高的信念,成长速度远超预期,并且持续交付阶段性成果,这些让我们更加相信传统医药研发范式会发生改变。”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称。
不可忽视的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对疫苗和特效药翘首以盼,全球的新药研发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除了晶泰科技,中国还有不少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也都在布局AI+制药。
以科技巨头为例,2020年1月,阿里云宣布: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用以支持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帮助科研机构缩短研发周期。同年7月和9月,腾讯和百度也分别宣布推出了AI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和生命科学平台公司“百图生科”。2021年7月30日,百图生科还宣布完成了上亿美元A轮融资,由GGV资本领投,百度、君联资本、蓝驰创投、真知资本、襄禾资本跟投,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继续追加投资。此外,华为、字节跳动等巨头在AI+制药领域亦有动作。
巨头们纷纷在AI制药领域排兵布阵后,晶泰科技还有多大的商业空间?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他并不担心晶泰科技与巨头的竞争。相反,他认为,“巨头的入场,对整个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会起到推动作用比如推动人才建设、用户教育、生态氛围建立等。”
对于晶泰科技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可能并非同业竞争,而是数据。“AI制药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数据问题。”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组董事总经理余睿曾告诉《中国企业家》,所有的AI技术都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来训练和学习,但现实情况是,整个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都非常缺乏。
医药研发进入新阶段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晶泰科技作为一家AI制药领域的创业公司,获得了颇多关注。
2020年1月20日,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网站首次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当天,晶泰科技就成立新冠研究小组,对新冠病毒SARS-CoV-2上的关键蛋白搭建了三维结构模型。
2020年2月2日,晶泰科技便将这些高精度模型与大量的计算数据、研究结果发布在自媒体与公司网站上。数日内,这些科研成果被行业人士下载了上千次,它们为研究病毒分子机理、设计与筛选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基础。
此后,晶泰科技又对3000多款上市药和10000多个中药成分进行了老药新筛,与同行分享活性预测结果。从疫情开始到今年6月,晶泰科技持续发布了多篇与新冠病毒关键突变预测、亚单位疫苗设计等相关的论文和文章。
“由于药物研发周期很长,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人们要真正战胜新冠病毒,需要疫苗和广谱抗病毒药物双方面的努力。”马健表示。
如果说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AI制药进入大众视野,进入2021年以来,整个AI制药行业则有了飞速发展。
比如,英矽智能在2021年2月宣布,其全球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一种全新机制的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6月,该公司又宣布完成了2.55亿美元C轮融资;冰洲石生物也在2021年4月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并称已建设超10个生物新药的产品管线,涵盖first-in-class(全球首创)和best-in-class(全球最优)药物靶点。
晶泰科技也进展迅速。今年4月,晶泰科技宣布与希格生科合作的弥漫性胃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找到了全新靶点的理想临床前候选化合物。这一成果助力希格生科获得了6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在2021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召开期间,晶泰科技宣布与上海浦东新区签约落地。晶泰科技上海创新研究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自贸壹号园区,计划于202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容其实验能力。此前,晶泰科技已在上海设立了大中华区商务中心,还有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全球研发总部和北京中关村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
“三地的研发中心联动后,我们会进一步将高效的AI算法,与快速、精确的实验验证紧密结合,为药企的新药研发工作提速增效。”马健说。
事实上,即便没有新冠疫情,中国的医药研发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一致性评价、两票制、集采等一系列医药政策的推出,中国的医药研发正从仿制向创新转型。
乐观的是,尽管新药研发难度极高,但AI、超级计算等技术正日趋成熟。
“从第一次与人类比赛,到无让子击败九段高手,AlphaGo仅用了半年时间。这种神速进展,体现了AI真正的实力。”马健告诉《中国企业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14年,他和温书豪、赖力鹏决定共同创业。
从点到面,打破未知
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波士顿有“制药界硅谷”之称,整个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氛围非常浓厚。加上中国医药产业正发生改变,三人认为,自己所研究的量子物理与AI算法在生物医药领域破壁融合,有机会带来突破性的行业创新。
晶泰科技最初的业务是晶型预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大致要经过这几个环节: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报审批。晶型预测正处于药物临床前研究环节。
为什么选择从晶型预测切入制药领域,温书豪曾解释,药物晶型问题是制药业长期的痛点,也是和物理学非常接近的问题。因此从理论物理研究到做药物晶型,就变得水到渠成。
据了解,晶泰科技选为行业切入点的晶型、盐型、水合物等固相的选择和研究,不仅关系着药物的质量、决定后续的药物制剂设计,同时涉及药物的专利保护时长。
一款创新药的核心专利有效期通常是20年。但该专利通常在药物上市之前就已生效,大多数药物在正式上市销售后被核心专利保护的时间通常只有7~12年,而药物固相专利可以使药物专利保护的时间延长2~6年。这对于药企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温书豪曾指出,在传统药物研发的流程中,采取实验试错的思路探索晶型,不但周期长,在成本、准确性、通量上都存在瓶颈。而晶泰科技可以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对药物晶型进行精确预测。
“2014年前后,国内刚开始有将AI用于制药领域的公司,绝大部分人对AI药物研发、预测是没有认知的。”马健回忆,彼时晶泰科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跟客户讲明白AI制药这件事。
马健和团队意识到,要想富,得先“修路”。于是,他们一方面持续做对外宣传和市场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扩充晶泰科技的基础设施和能力,比如建立晶型实验室。有了这样的试验能力后,晶泰科技不仅可以直接对接企业整块晶型研究的需求,还能直观展示预测与实验结果的高度匹配,以及AI算法对实验的指导与加速。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下半年,跨国药企辉瑞公司组织了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盲测以判断“晶型预测”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成熟度。这次盲测,全球有十数支团队参加,晶泰科技的晶型预测技术在精度和速度方面均脱颖而出。
2017年初,晶泰科技正式成为辉瑞药物晶型预测等服务的供应商,并不断扩展了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包括基于晶泰科技的AI技术,为辉瑞定制化开发人工智能药物模拟平台,用于新药发现。
马健透露,辉瑞成为晶泰科技的客户,意味着晶泰科技的商业化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再去实现从1到N的突破,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市场对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认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获得验证的技术和研发流程规模化。”
目前,晶泰科技已为全球70多家药企提供研发服务,逐步打开了美国、欧洲、亚洲的药企市场。在晶泰科技服务的客户中,除了辉瑞、艾伯维、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还包括启德医药、华东医药等中国药企。
就在2021年7月,晶泰科技宣布与勤浩医药达成项目合作。双方将就全新靶点共同开发小分子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你们是否会焦虑?”当《中国企业家》将此问题抛给马健时,这位理工男显得信心十足:“通过技术手段加速新药研发,这个市场的需求是肯定存在的。也就是说,大方向的目标和愿景没问题。问题在于,下一个主要里程碑在哪,达到这个里程碑需要多久。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由AI发现的新药就会进入临床,走上市场。”
相关阅读:

技术催生千亿市值公司,下一个宁德时代会是谁|封面故事

半年融资6亿美元,拿下中美两国关键牌照,这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凭什么挑战巨头

完整报道详见2021年第八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点击下图订阅 ⬇️
END
值班编辑:周春林  审校:陈睿雅制作:崔允琰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