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读懂香港
上周,香港诞生了回归后的第一块奥运金牌!也是历史上第二块金牌。
花剑冠军张家朗登上领奖台,赛场上首次出现“奏国歌,升区旗”的场面,无数港人欢呼沸腾!(点击回顾“少年剑神”张家朗的故事)
一直以来,香港体育在国际上的成绩都不算太出色,甚至曾经有欧洲运动员奚落香港选手:“香港运动员都是垃圾。”
但是,在25年前,一位26岁的年轻女孩,曾经用实力打脸全世界:“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
她就是香港的首名奥运金牌获得者、被人称为“风之后”的帆板运动员李丽珊。
而这块意义非凡的金牌背后,曾经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第一枚金牌的诞生
1990年,李丽珊代表香港参加欧洲锦标赛。
当时大会希望让更多非欧洲运动员参赛,对名额进行了一些分配,导致欧洲本土运动员的名额就减少了。
这引起了欧洲运动员极大的不满,他们特别针对没有成绩的香港运动员,炮轰“香港运动员都是垃圾”,说他们只会白白占名额。
当时20岁的李丽珊还太稚嫩,没有能力赢得名次用实力说话,但这份屈辱一直被她记在心里。
1992年,她首次代表香港参加奥运会,但由于压力太大、实战经验也不足,最终只获得第11名。
1996年,李丽珊前往亚特兰大再度出战奥运会,但在首战中就被水母蜇伤,整条腿顿时麻痹丧失感觉,即使用药物也无法缓解。
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但是李丽珊很快调整好状态,只休息了几分钟又重新投入比赛,一路过关斩将。
到了第八轮决赛,她一举拿下第一,成功摘得香港历史上第一枚金牌!
宣布结果的那一刻,全香港都沸腾了!
无数香港人涌上尖沙咀文化中心,一时之间万人空巷,大家手上挥舞着奥运旗帜,激动地呼喊李丽珊的名字。
在接受采访时,李丽珊终于能对着镜头说出那句扬眉吐气的名言:“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
这句话很快风靡全港,大街小巷人人都在谈论李丽珊。
时隔六年,她终于用实力洗刷了1990年的屈辱。
但这块金牌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
1996年正是香港回归前夕,这是香港最后一次以没有“中国”前缀的“香港”身份参加奥运会。
当年,内地运动员也在赛场上大放异彩,跳水冠军伏明霞、乒乓球冠军刘国梁、邓亚萍等等。李丽珊的这块金牌,在关键时刻鼓舞也安抚了港人的心,让大家对回归有了更多期待。
等到李丽珊回到香港,几乎全港的市民都涌入街头,迎接她的车队,无数市民向她致意。
《东方日报》奖励她100万,康体发展局和恒生银行都奖励了50万,霍英东奖励30万外加一公斤黄金,香港地铁公司给予她终身免费乘坐地铁的待遇。
香港天文台还将一种台风命名为“珊珊”,来纪念她在大海上的乘风破浪。
同一时间,还有两位香港残奥会运动员张耀祥和赵仲粦也取得了金牌,为了纪念他们的出色表现,港人将一个刚刚建成的港铁站命名为“奥运”。
李丽珊的这块金牌像一颗炸弹,在曾经一潭死水的香港体坛炸出了巨大的水花。香港各界终于开始对体育大力投入,香港运动员开始在社会上受到重视。
1996年开始,香港专门成立了“运动员基金”,投放1300万港元为现役及退役运动员提供教育及生活经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丽珊的努力为后来的香港运动员换来了更好的训练条件,但当年她自己训练的时候,背后的辛酸是难以言说的。
与大海结缘
李丽珊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早亡,家里10个兄弟姐妹都靠母亲一双手养大。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童年时期的一次邂逅,让李丽珊的人生轨迹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李丽珊出生在长洲岛上,小时候她经常去海边玩。她的舅舅开了一间风帆店,送给她一只简易的小帆板做礼物。
第一次站在帆板上的感觉,李丽珊至今都还记得:“被海风自然而然地吹起,惬意又自在。”
因为家里太穷,童年的李丽珊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在大海中与海风亲近嬉戏,成了她唯一的娱乐活动。而她的第一位帆板“教练”,就是她舅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原本李丽珊也应该早早进入社会打工养家。但是母亲在知道她对帆板运动产生兴趣后,没有逼她放弃,反而尽全力支持她的梦想。
12岁那年,李丽珊正式开始接受帆板训练,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帆板运动并不是像自己看到的那样轻松有趣。
“帆板运动是一种很孤寂的运动。一张帆 ,一块板,一片大海,人的意志很容易受影响。”
每天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许多人受不了训练的强度而选择退出,但李丽珊从来没有觉得在海上训练是一桩苦事。
“在我眼里大海就是我的宠物,这么多年来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兴趣、我的爱人、我的事业以及香港第一枚奥运金牌都是大海赐予的。”
1988年,李丽珊正式加入香港代表队,那时的香港代表队里只有3名职业选手,其中一名就是李丽珊后来的丈夫黄德森。
黄德森曾获得1994及1998年的亚运会银牌、1993及1996年的亚洲锦标赛冠军,后转成风帆教练。
当时,香港运动员没有多少赞助,他们去国外比赛都要自费。去欧洲训练的时候,为了省钱,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因为住不起酒店,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还要露营,猜拳决定谁睡车里,谁睡车外。
直到1996年,她成为奥运冠军,补助才从一个月两千涨到一个月一万。
精神不灭
在当年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李丽珊和队友黄德森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990年他们一起去秦皇岛参加一个比赛,结果李丽珊因为经验不足没拉住帆,被冲到了一个小岛上,恰好黄德森的器材出问题,也被冲到了那个岛上。
两个人一起被困,李丽珊很慌张,黄德森就一直安慰她,从那时起两人之间就埋下了缘分的种子。
1999年,李丽珊和黄德森在香港举行婚礼,时任特首董建华、时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等名人纷纷到场,为香港的第一个奥运冠军送上祝福。
1998年,李丽珊又代表香港出战曼谷亚运会,轻松夺冠。
彼时香港已经回归,当赛场上响起国歌时,李丽珊热泪盈眶:“我生长在殖民地,从小听的都是英文歌,已经麻木了,这次以中国人的身份站在这里,我真的好感动,好开心。”
2004年,是李丽珊最后一次代表香港参加奥运会,原本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第五轮,她被评委裁定犯规,并且上诉无效,最终只得第四名,无缘奖牌。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李丽珊作为香港区第一棒火炬手,从时任特首曾荫权手中接过奥运圣火。
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来的底层运动员,到世界奥运冠军,“风之后”李丽珊的精神至今仍然鼓舞着港人。
“香港精神就是要刻苦耐劳,接受挑战……只要你对自己有要求,无论前面有几艰难,都会努力克服。”
没去尝试、没去挑战,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END-
/本文作者
/

香江百晓生
「横看风月,纵观千秋」
/往期人物/
滑动查看更多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本文由香港人物志原创,转载请联系香港人物志(ID:peopleinhongko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