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工作目标
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两个目的
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个具体措施
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双减”政策的严肃性
在近期的执行力度上可见一斑。
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
既有缓解压力之感,
又有莫名的不安。
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
   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
     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
市场需求仍在,
              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
 “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
“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分析
“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
针对学科教育
要把学科教育
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
“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回归各自的角色。
“双减”政策出台前,
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
学校像考场,
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
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
又极其负责地
将孩子送进培训班
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
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
家长们失去了方向。
停下来,
分析一下政策,
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学习习惯
培养途径
反馈方式
预习的
习惯
勾画文本,在书上做适当标记
翻看书本、笔记本
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质疑
询问孩子预习中解决的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记录自己的难点(有疑问)所在
复习的
习惯
把知识分类:已经理解的、能够记住的、可以运用的和存在问难的;
笔记中的二次痕迹
绘制思维导图的知识建构
订正的
习惯
及时订正、换笔订正、规范订正
能够清晰的讲解出解题思路
分析错因、整理知识考点、错题再做
寻找同类题、变化题做
变式的
习惯
针对理科,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或熟题生考,变换条件考,综合运用
鼓励孩子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在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加工
积累的
习惯
针对文科,有专门的积累本(素材、词汇、典型),常翻看+勤使用
做孩子的搭档,抽背或创造语境让孩子运用到生活中
没了校外辅导,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家长做什么
具体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么做
相信教师的专业精神
按照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做,关键在于落实,并且有正向的反馈
学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我们的专业能力、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家长信任的。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以少数违纪分子代表全体教师。
熟悉孩子不同阶段的情况,与老师保持适度的个别交流,因材施教
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或学校
家校合育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分析孩子的学习风格
主动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孩子的学习风格其实是他认知方式的体现。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往往能发现孩子潜意识里习惯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家长要主动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跟其互动。
观察并分析孩子的风格倾向: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触觉学习、小组学习、独自学习
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
有意识的主动强化孩子的风格
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孩子的特点,建议与本班老师沟通。
家长与任课老师沟通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学习。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鼓励孩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家里电器坏了,制定旅游攻略等)
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孩子的求知欲。提前学习、超纲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反而造成畏难情绪。
家里购买适当学具(含实验器具)
经常向孩子“请教”,与孩子一起讨论题目或分析问题
文件的改革正是强调了知识的运用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多倾听,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用可视化的方法(如评价表、折线图等)记录孩子的积极变化
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
引导孩子制定适切的目标
自律已经成为公认的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重要因素。没有了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孩子的自律性更为重要。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奖惩并行,及时表扬、定期反思
契约精神,约定亲子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薄弱补偿
与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绩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调整策略
我们都认可课后个别辅导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给孩子加课就有用。哪个科学科有问题,哪个章节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概念不清还是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是一定要捋清楚的。
针对自己薄弱的内容(学科/章节)做具体的补偿性学习
鼓励孩子找老师过错题,加强一对一指导
用好辅导书、线上资源
“针对性”是课后补偿的核心要素!
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坚持底线要求,保护孩子自尊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又何尝不是一次对家长的挑战呢?
作为家长,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欢迎评论区与中教君交流!
文章来源 |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教育部官网
图片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及网络
责任编辑 | 孔萌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