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时间7月22日开始,我们北大84级校友,踊跃捐款,并且把一批批的救灾物资,送到河南灾民的手里。(见前面两篇文章:七小时送至山村:北大84级校友“驰援”河南灾区从荥阳到卫辉:北大“拔丝”的救灾纪实
8月1日下午,又一批物资送到了河南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
短短十天时间,我们的救灾脚步,从荥阳,到卫辉,到巩义。
每一次,都是力争把最急需的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灾民手里。

1、7月22日,荥阳庙子乡,200床被子和日用品
2、7月23日,荥阳汜水镇, 200床被子,衣服、鞋子、手电筒等

3、7月23日,荥阳汜水镇,  两台发电机,汽柴油等
4、7月24日,荥阳庙子乡,两台发电机,汽柴油,手电筒等

5、7月24日,卫辉上乐村镇红窑村,300床被子,方便面,矿泉水
6、7月26日,荥阳庙子乡二郎庙村(北大86级),发电机、应急灯、喷雾器等
7、7月27日,荥阳汜水镇汜水村(北大新英格兰校友会),消毒液、各种日用品
8、7月28日,荥阳庙子乡二郎庙村(北大86级),发电机、消毒液等
9、7月29日,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100张简易床、200条被子,84消毒液等

10、8月1日,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口罩、防护服、电扇,文具等。
民间参与救灾,有很多方式。有的是在一线救援,有的是给各个慈善组织捐款捐物。我们给自己的定义就是快速地补漏,看见哪里有需要,而政府或者其他志愿团体还顾不上,我们就赶紧去堵上。
这个方式,效果很不错。同学们看见成果,也都备受鼓舞。而一些非拔丝,有的给我们捐款,有的就组织起来,加入我们一起开始救灾。在一共十批物资中,就有四批,是由其他团体捐助的。
一、

第一个加入我们的,是北大新英格兰校友会。84级校友李和和,看到我们捐款小组发的号召令之后,马上联系了新英格兰校友会的会长彭竞宇。很快,他们发了公众号,开始募集捐款。

北京时间7月26日,新英格兰校友会的募捐结束,我给他们对接了荥阳蓝友体育的负责人吕教练。
7月27日下午,用他们募集的善款购买的救灾物资,就被送到了荥阳市汜水镇汜水村。

这次购买的都是受灾群众急需的物品:铁锹、消毒液、毛巾、胶鞋、塑料桶......。

远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北大校友们,和河南的一个村庄,在这个时刻,联在了一起。
第二个加入我们的,是北大86级校友会。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一些去年募集的抗疫捐款剩下来。

钱是现成的,可以马上使用。我看到吕教练发的荥阳市庙子乡二郎庙村的受灾情况,就建议86级校友会定向捐助这个村子。
和我联系的86级师妹叶菲痛快地同意了。一个由我、叶菲、吕教练组成的三人小群马上拉了起来。7月25日晚上拉群,7月26日中午,救灾物资就送到了二郎庙村。这一次的物资包括发电机、汽油、柴油、手电筒、太阳能灯等。
两个教练员还学会了“八、六”的手势,说以后路上遇到86校友,可以“对暗号”认亲。

吕教练说了一句很朴实,却又很有深意的话:“村里有光,人们就不会太害怕了。
所以,这一天,他送去的都是可以发光的物资。
两天后,吕教练团体又沿着泥泞的道路再次来到二郎庙。这次除了发电机等,还有很多衣服、鞋子。

最近一批加入我们行列的,是中国社科院杨宜音研究员和社会心理学暑期班的师生们。30年前,我也参加过这个社会心理学暑期班,并与杨老师相识。30年过去了,我们又以这种方式“合作”。

7月31日,郑州出现新冠阳性病例,我询问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的焦书记是否需要口罩。8月1日早上,我收到焦书记的微信。他说:由于郑州疫情重现,村里急需一批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风扇等。

下午,用社会心理学暑期班师生的捐款购买的防疫物资,就被吕教练他们送到村里了。
大山怀村是省级贫困村,一场洪灾,让村民的生活状况雪上加霜。考虑到时间已经进入八月,孩子们马上就要面临开学,所以这一次的捐赠的物资,还包括了各种给孩子们购买的文体用品。

二、
十批物资已经发放下去,这里不能不重点提一下吕教练。

吕教练,大名吕志伟,是荥阳蓝友体育学校的创办人。

蓝友,篮球之友。没错,吕教练就是教人打篮球的。
体育就是他的梦想。如今,蓝友体育已经有了40多位教练员,1000多名学生。

我们和吕教练以前从没有任何交集。但是,短短的十天下来,我们和其他几个校友组织,通过他和他的团体,捐赠了九批物资出去。

每一批,基本上都是上午确定了捐助对象,他率领蓝友体育的年轻人们开始采购,装货,然后下午就运到村里了。
有好几次,我这边几乎是话音未落,他那边已经开始行动。
渐渐地,同学们给吕教练的团队起了个名字——“飞毛腿爱心运输队”。
灾后的道路,艰险难行,但是没有阻挡他们执着的脚步。

前面几批物资的目的地,是荥阳地区的汜水镇、庙子乡,以及下面的村庄。平时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现在却要开上几个小时。吕教练就这样带着团队,把一批批物资送了下去。

后来,我从巩义慈善总会那里了解到,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需要一批简易床、被子等物品。
那时,吕教授还有北大86级和新英格兰校友会的两批物资需要运送,而且巩义和荥阳是两个地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我们就想再寻找其他的志愿者来对接巩义地区的捐助。

想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虽然有爱心的热心群众有不少,但是,我们需要的人比较特殊:这个人要能够抢购到日益紧缺的救灾物资,能够组织足够的车辆运输,能够马上与受灾的村子对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运物资进村。
这些都需要人脉、经验、能力和魄力,吕教练无疑是可以胜任的最佳人选。
当他听说我们正准备救助巩义时,马上说:我明天去那里看看。
其实我们当时真不太好意思再麻烦他,因为已经扔了两摊子事给他了。但是,我们与吕教练已经合作的无比默契。似乎是我们都不用多说一句话,他就会把一切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就拿做横幅这件事来说,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提要求,他就给做了一个大横幅。后来每增加一个新团体,他都要新做一个。
再比如,有一天,他给我们发来了荥阳慈善总会的证书,令我们颇感意外。
所以,巩义这次捐赠,绕了一圈,就又落在他身上。

第二天,100张床,200床被子,还有一些其他物资,就运到了大山怀村。

当天晚上,村委会连夜把被子和床发了下去。
这一次,我们还特意叮嘱购买了84消毒液。

84两个字特别大,特别醒目。84消毒液,好像是为我们北大84级定做的。

而吕教练和他的蓝友体育团队,也仿佛就是我们命中注定的最佳拍档。

三、
提到吕教练,必须要交代一下那个把他和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人。

他叫李润泽,小名壮壮,12岁。
7月22日那天,我问河南籍的84级校友李兵:你认识郑州那里靠谱的志愿者组织吗?咱们还有一点抗疫捐款,用在郑州那边的救灾上吧。

她把这个信息转到家人群,她的小侄子壮壮,马上提供了受灾严重的汜水镇正在求援的信息,还说自己一个朋友的姥姥,也在那里被洪水冲走了。他还说蓝友体育的吕教练,正在组织物资送到灾区。
这个信息真是太重要了一下子捐助对象和志愿者团队都有了。我们和吕教练联系上后,当天下午,购买的物资就被送到村子里了,创造了七小时的救灾记录。
那时候,其实壮壮还没见过吕教练,他只是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正在寻找可以学篮球的地方。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少年,格外关注救灾的信息。
所以,他才能把我们和吕教练,从万里之外,给联在了一起。
一个星期之后,壮壮终于加入了蓝友体育。
吕教练还给他发了奖品,奖励他为北大校友援助河南做出的贡献。

我们也说:壮壮真是我们这次救灾行动的大功臣。
四、
就像7月20日,郑州突然就遭遇了特大洪灾一样,7月的最后一天,新冠疫情又突然在这里死灰复燃。
8月1日,社会心理学暑期班捐赠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第一时间送到大山怀村,并且马上就被用上了。
之后,恐怕“飞毛腿爱心运输队”要停摆一段时间了。

因为,很多地方都封城了。
而忙碌了快两周的北大84级捐款小组,也可以喘口气,梳理一下思路,调整一下今后要做的事情。
关于河南洪灾的新闻,已经不再是热点,但是,
灾区的重建之路,将是非常漫长而艰巨的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从去年疫情开始,北大84级捐款小组成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每一笔捐款,都是购买了急需的物资,送到了需要的人手里。这样做,虽然很繁琐,很累,但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捐款人看到了善款是确确实实落到了实处,并且与被捐助的对象,建立了一种心理上的联系。

前不久,捐款小组成员苏战重走了去年的“拔丝抗疫路”,去看望了我们捐过医疗物资的几家医院。
其中一家是汉川人民医院。这家医院作为孝感的最前线,在去年疫情初起时,面临着极大的压力。那时候,我们从美国抢购了一批3M的防护服和口罩,由苏战飘洋过海携带回国(见前文)。
苏战到了广州之后,出了海关,就奔向顺丰服务点,把所有的物资发往汉川人民医院。
几天后,医院接到了这批急需的物资。

这一次“重走抗疫路”,苏战本来只是想远远看看那些我们曾经支援过的地方,不过,当他到了汉川医院的时候,试着给当时运单上留的医院接收人打了一个电话。
很幸运,苏战找到了接收人,正是物资处的凌军主任。两个人还在当初接收物资的地方,拍了一张合影。

提起去年四面八方的人们对于医院的支援,凌主任几乎落泪。他特别提到我们寄来的物资,正好是在2月初医院最急需的时候送到,可以说是帮了大忙。

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联系,那种相距遥远,但是又以一种特殊方式紧密相联的亲近感。
就像这一次的红窑村、二郎庙、大山怀;就像我们刚刚认识的吕教练、全哥、焦书记、壮壮......。

捐助救灾,不是单方面的奉献和付出,而是双方彼此互相成就。

五、
7月22日,我们最初的打算,就是用去年剩下的抗疫捐款,购买一批物资,给河南灾区表示一下心意。
现在,联合其他校友,我们已经捐了十批物资,并且还没有结束。
我们发现,原来,爱心是可以传递和“滚动”的。它可以从一个人滚到另一个人,从一个团体滚到另一个团体,从一个地区滚到另一个地区。
爱心也是可以成长的。一个小小的萌芽,经过时间,经过洗礼,会长高长大。
有一位同学,在捐款的时候留言说:感谢让大家有机会做好人。
原来,“施”与“得”,可以用这么朴素真实的语言来表达。

吕教练那天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我们的每一滴付出,都有了无法估量的回报。

这是一场救灾,也是一场心灵之旅,成长之旅,而我们,还在路上。
前文导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