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制造出来的
首先我要说,本人全面拥护双减政策之减负目的,对于中国教育竞争下沉到幼儿园我早就表示不满,这完全是畸形的教育体制。
我也高度同意,现有的校外学科教育大多是培养做题家的,是标准的内卷,也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增加了努力,但并没有增加对应的收益,反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增加了未来的风险,只会做题的人怎么面对社会?
但如果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分析政策,分析的方式是手段与目的是否匹配,甚至不需要考虑目的本身是不是对的。
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双减政策能否达到为学生家长减负的目的。
我将分几章来对双减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
双减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系列:
双减政策只是教育大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早的教育改革早已启动,中考进行普职按5:5分流就是一大举措。
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开始大量补贴技校的开办。
中考后,大量成绩一般的农村学生,就被技校的招生人员团团围住,进行各种营销,农村普通学生大量进入技校,在十几年前就是一个常态。
而在这更早的时间,由于生活艰苦,大部分农村生只要初中成绩一般,是直接出去打工的。收入上来了以后,觉得十四五岁出去打工太可怜,技校有国家补贴学费不高,可以让孩子读几年书再出去打工就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选择。
可是,在深圳这种全国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初中也要有一半人不让高中,让他们去读技校、职高,这就让很多人很抓狂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核心政策之一。
但职业教育这四个字,是概念模糊的,是不清晰的。
医学院是不是职业教育?
软件工程师是不是职业教育?
师范大学是不是职业教育?
但这些都不算职业教育,职业高中,职业学院,这才属于职业教育。
有人说,因为制造业需要技术型人才,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大搞职业教育,才有前途,未来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有好出路,真是这样吗?
首先就有第一个逻辑矛盾的地方。
如果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未来都有好出路,只不过是职业不一样,那为什么是成绩差的就读职中,成绩好的就读普中?
既然职业前途好,成绩好的去读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事实就是,在中考时,将考生分为两大类,考试成绩更好的50%,可以进入普中,而更差的那50%只能进技校和职中。
事实不会骗人,用分数排名,已经说明一切了,就是进入职中的学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表现的不好的一批人才去。
有人又要说了,就是因为考试成绩,说明这部分人不适应学科教育,应该会更适应职业教育,所以成绩差的就去职中技校。
这又是逻辑矛盾的。
新教改主张的是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考也要相应做改革,不能唯分数论。
既然这么改革,那还是将成绩更差的送到职中技校,这不是还是在说,整体素质更差的就不应该上普中,应该上职业学校吗?
还有人说,考试成绩说明了这些人即使去考大学,也不一定考的上,不如直接读职中,上职业学院,这更违背教育规律。
有没有这样的孩子,高三一年努力就让他从拖油瓶变成中等成绩?
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初中三年一般,高中一鸣惊人?
青少年发育过程本来就具备有这样的特点,每一个人的叛逆期不一样,认知也会随时改变,甚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可塑性。
那你又如何能判断初中成绩不好,高中就成绩不好呢?
以上,都无法否定一个事实,中考分流,就是一个生源质量的筛选。
差的去职校技校,好的进普中,这个无法否定。
淘汰率高达50%,这是比高考还要残酷的比例。
高考录取比例是多少呢?80%左右。
当然,职高也可以考大学,是的,没有错。
但职高的学习氛围已经完全改变了。
早前,在浙江某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一内容,就被当作是“温馨提示”告知给家长。
因为将初中这一阶段最没有自控力的学生全部聚集在一起了,学风可想而知,男生不死,女生不生,甚至成为管理标准。
我也不排除有好的职高,也有职高学生考入名校,甚至读硕读博士的。
但这些之所以被我知道,因为他是新闻。
新闻就意味着是极少数,是极个别,是偶发事件,他才能成为新闻。
普高有个人考上了211,读个硕博,这是一个正常事件,不可能成为新闻。
家长嫌弃职高技校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说到底家长们非常清楚,职高就是被打上了低端职业的标签,学生们也被打上了差生群体的标签。
不但家长嫌弃,学生们也嫌弃。
浙江省教育厅6月5日发布消息:经研究决定,我省全面暂停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的工作。
为什么暂停,学生激烈反对,激烈程度让省一级政府当机立断,立马停止。
其实实质没有什么改变,就是学校名字加了个职业二字。
但这也让学生无法接受,最后群起反抗,让政府不得不暂停。
学生无法接受是有理由的,理由是,企业不接受。
企业在招聘时,第一看重的就是第一学历,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如果你的学校挂个职业二字,那企业可能就是低看你一眼。
这也是当下无法改变的现实。
有些好事者,还说国家制造业需要职业技工,为了国家前途,应该让大量孩子去做职业技工,其实这是对制造业完全不了解。
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工厂就是富士康了吧。
富士康要求的是文化水平,而不是职业技能。
为什么?
因为职业技能随时可能被替代,被产业升级替代,被机器人替代,被人工智能算法替代。
职业高中也有专业,比如有汽修专业,这玩意,再过上十几年,就完全找不到方向了。
燃油车都要被消灭了,还修个毛线车,没有变速箱,没有发动机,哪有那么多维修?
再比如,以前的什么八级钳工,焊工,现在机床,焊接机器人完全把这些人干翻。机器人最便宜的已经低到两万以下一台了,选定专业的技术工人又能有多大的出路呢?
早在十几年前,能剪辑个视频,都算是优秀的计算机人才,都是高价工。
现在,大妈们在手机上捣鼓两下,都比十几年前的普通剪辑工做的作品要强大。
在十几岁时选定哪一个职业,搞不好没工作几年,这个职业都没了。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未来得取代大量职业,这已经是业界常识了,我们却还在用十年前的想法给孩子们规划职业。
真正的职业能力,叫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只要有这个能力,那面对什么变化都可以快速适应。
当然,我不反对职业教育,但一定是市场化行为,让家长们自负其责,自担风险,让市场去检验哪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产出人才,而不是由政府来规定搞哪些职业,搞失败了,有人负责吗?
现在职中职院开的那些职业课程,有几个能符合市场需求的?有人对此负责吗?没有。
回到主题,中考的职业教育分流在双减政策下,后果一目了然。
是教培机构在贩卖焦虑吗?
如果你小孩正上初中成绩不太好,面对普职分流高达五成的比例,你焦虑吗?
原来很多家长还不够焦虑,小孩初中没学好,高中再努力嘛。
现在可以吗?
这个焦虑是教培机构贩卖给你的,还是政策带来的呢?
是你被焦虑得满大街找教培机构来辅导,还是教培机构无中生有给你制造焦虑呢?
即使你学习好进了好初中,就不焦虑了吗?
政策中还有一句话,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 第一,将禁止重点高中跨区,跨县,跨省招生,防止跨区域掐尖招生
  • 第二,未来有可能将重点高中指标全部下放至区县一级行政区域,已经有地方政府就这么操作了
  • 第三,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提高后,分配名额向薄弱初中倾斜,确保每所初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
这代表着,原来你孩子要进重点高中,可能需要全市前10%,现在只需要全区10%就可以了。
那你是进好初中,还是进普通初中呢?这又是一个难题了。
如果你去一个好生扎堆的学校,虽然成绩全市能排进前10%,但你在这个区排不进啊,因为你所在的学校强者太多。
你看,即使成绩好的家长,也得一个头两个大。
焦虑是谁贩卖的吗?焦虑是制造出来的,是普职分流制造出来的,焦虑是高考独木桥制造出来的。
今年,东莞很多没考上普通中学的家长们,想把小孩送到外地高中去,结果呢,各地政府围剿,就是不让你上普高,听话,乖乖地回去读职中。
其实,教育就是一种消费产品,各家小孩各家负责,你管他将来干什么呢?家长比国家更操心小孩的未来,家长比政府更了解自家小孩应该怎么培养,要不要上大学。
每一个家庭里的小孩教育的更好,每一个家庭就更幸福。每一个家庭更幸福,社会不就更好了吗?为什么总要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立起来呢?
让家长们自愿选择,让更多的教育机构市场化,有足够的供给,而不是人为制造稀缺,人为制造矛盾,人为制造问题,最后逼到所有的家长疯狂鸡娃。
大家都想上高中,就多开办高中啊,这多简单的事,你怎么就这么牛逼比家长更清楚地知道他要什么呢?非得逼到无数家长,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家长为了中考就完全疯狂。
即使成绩好,也要再搞好一点,总是更安全的,万一没发挥好,也不至于去上职高,要知道,高考还能复读,中考是不允许复读的,只要这次没考好,那职高就是你跑不掉的命运,你想绕开障碍去读普高的路,每一条都在被封堵,除非你去海外读书。
偌大一个中国,中考失利的孩子们是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的,这不是有点悲哀吗?
在上一篇中,我讲到,双减政策会让公办教育质量下降,同时发生的是中考一考定终身,焦虑没有减少,是在增加,同时校外培训又被叫停,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呢?
减负了吗?真的减负了吗?
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事。(未完待续)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