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一种“不幸”,那就是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活在自己的时代里。
但可幸的是,我们可以借由历史去回顾、去检测人类经验的广度,去寻找生命的诸多可能性。
可惜的是,往常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总是倾向去寻找标准答案,寻求某种盖棺定论的确定性,甚至会因为找不到确切答案而焦虑…
"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历史,把每一个重要人物、每一件大事学了一遍又一遍。
许多人大概都能准确说出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之间的每一个朝代,知道秦始皇、唐太宗、忽必烈做过什么,也了解“百家争鸣”、“农民起义”、“郑和下西洋”曾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总能侃侃而谈,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了解了历史的全部真相?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应该先回答:“历史”到底是什么? 
从定义来说,“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人类曾经创造与经历过的一切,加总在一起就是“历史”。
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无所不包,小到昨天吃过的冰淇淋,大到国家战争、朝代更迭,都属于历史的范畴。 
但事实上,“历史”从不会记录张三昨天买过冰淇淋这样的琐事。它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而是重要史实的解说与讨论。 
所谓“重要史实”,就是能够被我们掌握与运用的历史知识是高度简化的,是从这庞大无比的广义“历史”中,挑选出的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所谓“解说与讨论”,就意味着历史不仅是简单的事实罗列,还有对事实的解释说明,即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它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这些说明和解释并不在历史事实之中,是后来附加上去的。 
那么如何挑选“重要史实”?又从什么角度作出“解释”?这些标准受到特定时代、特定价值系统的影响,于是历史也便呈现不同的面貌,和一些新鲜有趣的现象。 
《大秦帝国之纵横》
举个例子,传统史书中遇到饥荒则称“乱”,简单地说什么地方“乱”,稍微严重、复杂一点的会记录什么人领导“乱”,后来如何“平乱”。
而1949年之后的史学,将这些事件都改称为“农民起义”。“乱”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着重的是既有秩序被打破,所以历史要记录的是秩序如何得以恢复;“起义”却是假定这些人参与创造了一个“对的”新秩序,于是历史所说的是如何遗憾他们的行为没有持续,以及为什么他们失败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重读历史,我们重读的是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与历史人物,是用新的视角重新观看那些已知的历史事实。 
这也是杨照正在做的事。
看理想App与杨照联合推出重述中国通史》系列节,节目共10季,依据杨照撰写的书目《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重新梳理归纳,录制剪辑而成,用“求异、求新、求解、求通”的视角,重新理解超过5000年的中国历史。
本系列第二季《黑暗与光耀如何共存:从春秋战国到秦一统》已在看理想App上线。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理想家会员免费畅听
过去,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学习的历史是一种偏重事实与结果的叙述方式。但在“重述中国通史”系列节目中,杨照会试着逆转这种态度,改用“求异”的眼光,找出过去几百年被忽视的现象,凸显出来。
在最新一季中,杨照会带领我们一层层追问“为什么”,探寻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背后的细节。
例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拉开东周的序幕,这是已知的事实。那么为什么周平王要东迁?因为西方的犬戎攻打过来,宗周守不住,只好迁都。为什么宗周会守不住?
传统历史学给出的解释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逗褒姒笑,点烽火以戏诸侯,反复多次,终至诸侯再也不上当,看到烽火警报再也不出兵。这时候犬戎入侵,在没有诸侯相助的情况下,宗周很快失守。 
可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犬戎是谁?是突然出现的,还是一直与西周相邻?为什么犬戎会在这个时候侵略宗周?犬戎以前也对西周构成威胁吗? 
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思想智慧绽放出惊人光芒,这也是已知事实。
可是为什么西周时没有任何“子”也没有任何“家”,而到了东周各家突然从天而降,天才成群而来?“诸子百家”到底是何来历? 
《大秦赋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近30个对历史刨根究底的新问题,杨照都会在节目中一一提出并解答。 
如此一层一层地对于我们认为已知的事实探问为什么,然后一层一层搜寻可能回答这个“为什么”的线索,一直问一直搜寻,直至史料实在支撑不了,回应不了我们的好奇。 
探问“为什么”的做法,引导史学研究者不断重新检验史料,尤其是重新排比史料之间的关系。我们无法创造史料,但我们可以、也应该试着从既有的旧史料中,整合出新的讯息来。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根本动力。 
除了层层追问之外,杨照还会试着提供一种当代的新视角,甚至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回看历史。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叛逆”的孔子,可以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来探究春秋时期的自杀风气,也可以将英国的大宪章与周朝封建做比较…… 
我们得以了解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6位思想大家的诞生背景与观点碰撞,也可以对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的500年历史的演变脉络产生新的认识。
用杨照的话说:“过去学习中国历史的方式,习惯依循着一种‘求同而不求异’的原则来看历史。比喻来说,如果历史的总体是一大池子的小球,我们过去的方式是一开头就认定了,橘色的球才是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橘色的球捡出来。于是在你眼中看的,通通都是橘色的球,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一大池子里,除了橘色之外,还有哪些其他颜色的小球。
“重述中国通史”系列节目希望让我们看见的,就是除了橘色之外,还有那么多其他颜色的小球。
节目限时优惠价
原价:1090元
全季限时特价:398
(2021.8.5 即结束)
📚+🎧
另有「纸书+音频节目合辑」打包优惠
原价:1474元
限时特价:598元
(2021.8.5 即结束)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