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生活在四川甘孜道孚一带的当地人,常常把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崩科”视为美好生活的极致
在藏语中,“崩”的意思是以木头为框架,“科”即房子。因而“崩科”寓意着安全、可靠、温馨、舒适的木架构房子
这种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卯榫技术,整栋建筑可以不用一颗铁铆钉
道孚“崩科”:藏民居之经典
文/杜跃进
  黑胖、壮实、热情的康巴汉子玉新,操着浓重的川藏口音,一字一顿地向我解释道孚藏民居的汉字音译和藏语内涵:“崩,上面是大山的‘山’字,底下是朋友的‘朋’字;科,就是科学的‘科’。意思就是用木头围起来的房子。”
  说着,这位身着藏袍的道孚县政协副主席,伸出双臂,作了一个环抱的动作。
  午饭后从成都乘车西行,穿过长逾13公里的新二郎山隧道,路经繁华热闹的甘孜州州府康定,攀上海拔约4500米的亚拉山口。时值黄昏,在同行专家指示下,但见左前方远山深处,贡嘎雪峰巍然突起,直指苍穹;右前方高原地平线上,浓云翻滚,霞光晖映,蔚为壮观。
  过了山口,汽车一路盘旋下行,公路两旁时而闪现色彩明丽、形态方正、粗犷敦实的二层小楼。过了塔公草原和龙灯草原,被称作“崩科”的这种藏式民居更是鳞次栉比,比比皆是。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日程是考察研讨当地别具一格的藏民居——“崩科”
01
初识“崩科”
  传统藏族民居式样繁多,帐篷式、夯土式、石砌式、木构式,不一而足。康巴地区的藏民居更是精彩荟萃。其中,丹巴甲居藏寨、乡城白藏房和道孚“崩科”备受当地人喜爱。生活在道孚一带的当地人,常常把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崩科”视为美好生活的极致。
在藏语中,“崩”的意思是以木头为框架,“科”即房子。因而“崩科”寓意着安全、可靠、温馨、舒适的木架构房子。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崩科”又名井干式建筑或木楞子建筑。这种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卯榫技术建造,整栋建筑可以不用一颗铁铆钉。
  抵达道孚翌日一早,我们来到距县城不远处的山脚下,参观一幢挂着“特尔瓦村14号”门牌的藏式民居。
  这是一座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从外观看,一层主要为土石结构,墙面土黄偏白,据说是在石砌墙体上又涂了一层取自当地的粘土;二层则以木结构为主,红白相间、棱角分明。
  走进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横架于上方的红漆圆柱形椽子,这些椽子与两边架设在彩绘立柱上的彩绘檩条卯榫相接,构成一个华丽的厅廊,并为楼上铺设地板提供了支撑。走道两边有几个房间,或用于堆放生产工具等杂物,或用作厨房、客厅、卧室。走道尽头有一通往二层的楼梯。
  缘梯而上来到二楼,进入一个十分宽敞的起居室兼火塘、餐厅,边上有一走廊,通往另一侧的经堂、茶室和卧室。室内空间呈凹字形分布,围着一个室外平台。也许是因为火塘的烟熏火烤,起居室兼餐厅的木结构没作油漆彩绘。而经堂、茶室则不然,红漆、彩绘加上精美的装饰,融宗教元素、民族特色和对吉祥生活的向往于一体,美仑美奂,富丽堂皇。
  整座建筑圆椽、方檩、立柱纵横交叠,分割出一个个或相隔或相通的空间。当地人把内墻面由横竖木嵌构而成的方框叫作“空”,以“空”多“空”少衡量房屋大小。
  据说,不算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助“换工”,这样一所房舍的造价至少要200万元。
  参观完毕,走出小院,放眼远眺,一幢幢棕白相间的“崩科”,一宅一院,错落有致,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俨然一幅美丽和谐的藏族乡村山居图。
  时值当地一年一度祈福丰收的“安巴节”,人们走出房间,或散居山坡,或集聚草原,搭起帐篷,铺开藏毯,亲戚团圆,朋友相聚,载歌载舞,饮宴作乐。当地人把这叫作“耍坝子”,一“耍”就是一个星期。
  有民俗专家据此考证,虽然现在藏族人大多以定居方式从事农耕或放牧,一年一度如过节一般的“耍坝子”,是他们对先民游牧生活的怀恋和纪念。
02
“地震造就的家园”
  在考察后举行的“中国藏民居保护与发展论坛”上,20余位由道孚县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请来的来自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的学者专家,从地理、地质、气候、历史、社会、民族、建筑、审美、茶马古道、民俗摄影等不同的学科维度,对道孚民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道孚民居独特的样式、结构、建造、用材和装饰等,缘于当地特定的地质条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宗教传承和民俗风情。
  中共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在论坛致辞中介绍,道孚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四川三大断裂带之一的鲜水河断裂带,据不完全统计,仅1736年以来,就先后发生震中烈度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22次。1981年1月24日发生的6.9级地震,更是将县城几乎夷为平地,本地传统砖砌石堆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而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崩科”藏房的受损程度却远低于其他房屋。
  他对道孚民居的特点作了四点归纳:结构科学安全,功能合理舒适,形态庄重精巧,文化多元包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在梳理分析了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藏族民居变迁的关系后指出,道孚民居有“双绝”:一是独具一格地反映了环境和民族审美的色彩,是为“绝美”;二是因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今后像“崩科”这样的“大木屋”难以再造,是以“绝版”。为此,他呼吁人们对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道孚民居要倍加珍惜。
  在侠客地理公众号创办人兼撰稿人、旅游地学专家李忠东看来,道孚民居的形成与发展,与鲜水河断裂带频繁发生的地震有着直接联系。一代代康巴人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环境或和谐相处,或顽强抗争,“既然无法逃避地震,那就改善房屋结构,最终逐渐形成一种非常特别的防震建筑——‘崩科’”。有识于此,他把鲜水河谷地称作“危险与美景并存之地”,把坐落其间的道孚民居称作“地震造就的家园”。
  长年奔走在茶马古道上,专注于茶马古道及其周边地区民俗文化的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旭视角独特。他以自己多年考察拍摄的照片证明,由茶马古道串连起来的包括道孚民居在内的川、滇、藏各地的藏族民居,既体现了当地的传统和习俗,也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文明文化因互动而丰美”。
  确实,在论坛前后的考察中,我们不仅从道孚民居内部看到,源自汉族地区卯榫相接的木结构已被普遍采用;亦从外部看到,一些“崩科”已由传统的平台式屋顶,改成了汉族地区普遍的“人”字形铺瓦屋顶。
  关于后者,曾在国家建设部和西藏建设厅工作多年的资深建筑专家徐宗威从专业的角度解释道,平台式屋顶防水问题比较突出,需要经常修缮,而人”字形铺瓦房顶防水功能远胜于平台式屋顶,自然被越来越多的采用。
03
保护与发展并行
  徐宗威先生还特别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道孚民居的观感。
  他认为,道孚民居集高雕楼、木构房、边玛墙、梯形窗等主要形式元素于一体,构成了藏族建筑的鲜明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有九个主要审美特征,即神祗美、原始美、相似美、坚固美、光明美、无序美、艳丽美、跃动美、人性美。所有这些,既凸显了藏族建筑的特色,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有别于其它民族建筑艺术的审美取向。道孚传统民居和当地其它类型建筑艺术,丰富并诠释了藏族建筑的这些审美特征。
  正是缘于道孚民居这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大美,在随后举行的道孚县第六届安巴文化旅游季闭幕式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授予道孚县“中国藏民居艺术之都”,并设立了“道孚民居观察拍摄基地”红框实地标识牌。
  在充分肯定道孚民居之“长”的同时,快人快语的徐宗威也指出了道孚民居之“短”。
  “耗用木材如此之多,怎么能够持续?”
  “造价如此之高,一般家庭如何承担得起?”
  “大多缺少上下水和清洁的厨房卫生间,怎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
  “楼梯陡峭狭窄,能不能改造得平缓宽敞一些?”
  “主体架构全是木头,是不是存在较大火灾隐患?”
  ……
  一个个问号,凝聚了他对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道孚民居的保护,重点是做好建筑遗存的保护,让后代看到道孚历史上建筑艺术的辉煌和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
  ——越来越多涌现于道孚城乡的‘传统+现代’建筑,事实上已经昭示了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民宿旅游的角度看,要让游客享受道孚的青山绿水,欣赏道孚民居和各类藏式建筑的艺术之美,还要让他们住得舒适。这就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必要的改造,为游客提供现代生活设施。
一言以蔽之,既要精心保护,又要与时俱进。
04
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宿
  或许是为了回应徐宗威先生的关切,或许是为了宣传自家即将开张的民宿驿站,热情好客的藏族小伙子罗绒尼玛,在既定行程之外,毛遂自荐地把我们领到他家。
  这是一幢L形三层小楼。从户外看,白墙、棕檐一如传统道孚藏民居,只是比一般的两层楼多了一层,没了象征意义大、实际用处少的雕楼,窗户大多变成了落地式木格玻璃窗。暮色中,灯光辉煌、通透敞亮。
  走进楼内,我们不由得眼睛一亮。迎面是接待客人的前台,背景为由灰白泥墙和树干、鹿角构成的艺术造型。向右转去,是用兼顾接待与用餐的大厅。大厅一角是传统的火塘,可供客人“围炉夜话”。火塘斜对面的“多宝阁”上,摆满了主人从当地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黑色陶罐。
  转过“陶罐墙”,是通往二层的楼梯,宽敞、平缓且带有稳固的扶手。楼梯转弯处高墙上,悬挂一巨幅唐卡,画中牦牛、驯鹿、黑颈鹤等各种高原生灵,在蓝天、祥云下和雪山、草地、松树间,欢聚一堂,一派祥和。唐卡下方则是几幅黑白老照片,纪录着过往的岁月。
  二楼是几间客房和作为公共活动区的茶室。客房有摆放两张单人床的,也有摆放一张双人床的,还有一间精心布置的“蜜月房”。所有客房设施齐全,既整洁又舒适,既雅致又温馨,既古朴又前卫。
  屋里屋外匠心独具的种种装饰和摆设,更是突显了藏族特色与风格。
  三层是露天平台和罗绒尼玛家人居住的几个房间。
  包括徐宗威在内的专家们一边参观,一边点头赞许。显然,罗绒尼玛一家人的创意和努力,已在相当程度上解答了他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走出罗绒尼玛家,身边几位同行者不由相约道:下次来道孚旅游,一定要住到他们家亲身体验一下这一传统与现代、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新民宿!
  据了解,随着道孚民居日益为外界所关注,当地人纷纷利用自家民居开办民宿旅游。全县民宿接待已从2012年的5户32床,增加到现在的263户3436床。当地政府一方面制订政策鼓励支持,寄望其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振兴乡村的一个支点;另一方面推行行业标准引导规范,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已有近70户民宿通过达标认定。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