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1192 字,阅读时长约 3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 / 刘胜军
最近几年,形势的快速反转往往令人眼花缭乱,贸易战、疫情都是例子。这提醒我们:压力山大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日子好过的时候也千万别沾沾自喜。
眼下的局面看似平静,但可能在酝酿新的暴风雨。我有两个忧虑:
一是美国的下一个阴招。拜登的路数,虽然与特朗普的刚猛风格迥异,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赤裸裸:遏制中国。美国的国会、白宫都憋足了劲,每天都在“研发”对付中国的损招、阴招和狠招。从演进趋势来看,从贸易战到科技战,美国下一个目标应该是金融战。最近,美国“暂停受理”中资企业赴美 IPO,即为金融战信号。不过,即使美国完全封杀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对中国而言也未必是坏事:1)中国企业是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上市资源,拒绝这些优质资源将挫伤美国的金融中心地位;2)中国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融资窗口,不会影响中资企业融资的通畅性。3)中国不仅不受损失,反而会带来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意外提升。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心里或咯噔一下:如果美国下狠心封杀香港的金融地位会如何?例如,美国可以对香港进行金融制裁,迫使国际资本离开香港,如此一来香港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将受到严重冲击。因此,我们要具备“底线思维”:万一香港融资渠道堵塞,中资企业融资怎么办?毕竟,有不少科技类企业获得的是美元基金,机构投资者希望能在境外上市进而顺利退出。当然,美国也有顾虑:欧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香港金融市场都有大量的利益,会有所投鼠忌器。
第二个担心是关于疫情。新冠德尔塔变种的出现,已经带来最新一波的全球大爆发,也打破了靠疫苗终结新冠的乐观想法。接下来怎么办?疫苗照打,口罩照带,但是要做好与新冠长期共存的心理准备——新冠将成为与流感一样的长期流行病。目前,新冠全球确诊已达1.98亿人(考虑到普遍的数据低估,实际数量可能几倍于此),死亡422万人。21世纪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但肯定不是印度的!
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英国在平均日增感染病例仍超 2 万例、德尔塔变种毒株病例占到 83% 的危险情况下,仍然全面解封,代表了西方社会未来应对新冠的策略:破罐子破摔,随它去吧——美其名曰:群体免疫甚至连新加坡也计划考虑加入这一阵营:像对待流感一样对待新冠,只关注严重病例、重症监护能力和死亡人数,不再统计确诊人数。
这种策略的逻辑基础在于:1)实现确诊人数归 0 的经济社会成本过于高昂;2)西方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决定了要实施彻底的管控、隔离,是 mission impossible;3)西方宗教对今生与来世的理解特朗普、个人主义与西方社会的未来)。
西方这种防疫策略,最大的代价是大量老人的死亡(很同情西方社会的老人),最大的好处是或许可以实现“群体免疫”,获得“长痛不如短痛”的效果。
一旦其他国家都实现了“群体免疫”——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很惨烈,那么中国就会陷入“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还要和其他国家发生人员往来(尤其是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的防疫成本将会非常高昂。
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新冠病例激增
无论如何,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式防疫路线:第一,中国的社会管控能力远超其他国家,具备防疫的独一无二社会基础;第二,中国式防疫战略符合传统文化和生命价值观;第三,中国素有“尊老”传统,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让老年人残酷地面对“自然选择”。
留给中国的选择很清楚:
第一,中国必须靠“普及疫苗”来应对西方的“群体免疫”;
第二,未来要适当提高“容忍度”,调整社会心理预期,实现经济社会成本和控制疫情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平衡。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