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虽然拥有了“AI四小龙”第一股的光环,但其实内忧外患。
来源 | 科创最前线(kczqxgzh)
作者 | 杉杉
编辑 | 栗子
出品 |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
7月20日,云从科技IPO申请获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
如果一切顺利,云从科技将成为“科创AI第一股”。
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云从科技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
在A股注册制的推动下,“AI四小龙”纷纷开始谋划IPO,但结果差强人意。
截至目前,依图科技已经从科创板撤回材料,旷视科技尚在科创板排队,商汤科技有传言将启动A+H两地上市计划。
云从科技也是苦等久已,终于“熬”到了上会这一关键节点。
不容忽视的是,云从科目前尚未盈利,“血流不止”的财务状况也让其高达250亿的估值备受质疑。
那么,此次上市,云从科技能讲好科创板的新故事吗?
01
抢跑“AI第一股”,“国家队”实力突围
在国内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被冠以“AI国家队”称号。
云从科技孵化自中国科学院。
创始人周曦,有着深深的中科系烙印:毕业于中科大,获学士、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所信息所副所长,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于2015年正式创立云从科技。
作为国家新基建发展的中坚代表,云从科技是首个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工信部芯片平台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而且,云从科技还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科技投资方当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产业基金。
2020年5月,云从科技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总额达到18亿元,投资方包括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资本、工银亚投等。
此前,云从科技完成B+轮融资,总额达到10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
B轮融资额5亿元,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普华资本、兴旺资本等,以及广州市政府的20亿元资金支持;
A轮和天使轮,融资总额约2.6亿元,投资方包括佳都科技、杰翱资本及未公开的资方。
浓厚的“国家队”色彩让云从科技在各大企业之中脱颖而出,也是助力其上市成功的重要保障。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获得资本市场持续的青睐,云从科技自身的业务布局和盈利模式才是关键。
从技术发展路径看,云从科技从最初的人脸识别技术出发,逐步向泛人脸技术(3D人脸、ReID、活体检测等)、其他感知技术(语音识别、动作识别、OCR等)、认知和决策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拓展,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链条。
从业务布局层面看,云从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尤其是在安防、金融等视觉领域的应用。
截至2020年6月末,云从科技为超过400家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推动全国超过十余万个银行网点进行人工智能升级。
在国家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云从科技在广州、重庆等地已拿下多个政府级项目,其主要客户有东方航空、白云机场等重要机场及民航企业,以及全国多个省市的公安部门。
虽然业务表现优秀,云从科技上市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云从科技于2020年12月3日正式获得科创板受理,12月31日进入问询状态,从提交申请到获得上会通过,历经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
期间,上交所对公司进行了两次问询,询问重点包括云从科技的股权结构、持续亏损、核心技术、关联交易以及数据来源及合规性等内容。
7月20日,云从科技IPO申请获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云从科技终于敲开了科创板大门。
02
亏!亏!亏!何时是尽头?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事件或将为整个人工智能企业奔赴资本市场带来一缕曙光。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AI四小龙”对于上市跃跃欲试,但结果却差强人意。7月2日,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已变更为终止状态。
旷视科技此前折戟港交所,随后冲击科创板,于5月28日披露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的答复,目前还在排队中。
商汤科技计划A+H上市,最快将于8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而阻碍“AI四小龙”上市最大的绊脚石就是长期的业绩亏损,以及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根据公开信息披露,2018年至2020年,依图科技营收为3.04亿元、7.16亿元和3.8亿元,亏损为11.68亿元、36.47亿元和13.03亿元;
同期,旷视科技营收为8.54亿元、12.59亿元和7.16亿元,亏损为28亿元、66.42亿元和28.45亿元。
云从科技的财务表现也是难言乐观。
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和7.2亿元。
某种程度上,“四小龙”代表的是整个AI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曾表示,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这是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对于AI企业而言,基础科研是创新突破的基石。为保证持续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通常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
于是,“烧钱”成了一种常态。
巨额的研发投入也是导致云从科技亏损的重要原因。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是1.5亿元、4.5亿元、5.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是30.61%、56.25%和76.59%。
显得比较“抢眼”的,还有云从科技的毛利率。云从科技有两大主营业务: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根据招股书,2018年-2020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占比分别为6%、23%、32%,毛利率分别为76%、89%、76%;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分别为94%、77%、69%,毛利率分别为18%、23%、28%。
而在行业内,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寒武纪、虹软科技等企业皆是如此。
相比之下,云从科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低至20%以下,确实令人费解。这也成功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并对其进行问询。
云从科技的解释是:毛利率低主要是因为公司未自主研发算力硬件产品,因此相关配套软硬件产品需向第三方进行采购。
外购软硬件主要为服务器,定价相对市场化,因此毛利率相对较低,进而整体拉低了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水平。
数据显示,2018年-2020,云从科技外购软硬件产品收入占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比例分别为73%、58%、42%。
这也为云从科技招来了不小的质疑:“云从科技与其说是一家AI公司,不如说是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更为合适。”
03
前有“三小龙”,后有“三巨头”
真正让云从科技焦虑的,是AI赛道上来自众多友商的压力。
当前的人工智能行业,可谓巨头林立,竞争十分激烈。
云从科技不仅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AI独角兽企业的竞争,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
整体而言,云从科技在“AI四小龙”的竞争中并不占优。
从业务层面上看,商汤科技蓄力做起底层框架,旷视科技专注打造AloT(智能物联网)系统,依图科技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云从科技则发力人机协同。
虽然各家的“打法”不尽相同,但抢占的却是同一批客户。
据2020年6月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CV四小龙占据着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前四位,合计份额超过60%。
其中,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市场份额均接近超20%,稳居第一、第二;
而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位居第三、第四,较前两名相差近10个百分点。
令人好奇的是,“AI四小龙”的创新到底是靠什么来驱动的?
此前,曾有研究机构从多个维度对四小龙的研发策略进行了对比发现:商汤科技的驱动力来自于数量、专业化和国际化;
旷视科技的驱动来自于质量提升和合作性;
依图科技的驱动则来自于多样化和市场驱动;
云从科技则在学术驱动和多样化上有较强的驱动优势。
从专利指标上看,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5002、1333、482和409件。
在专利地域分布上,商汤科技国际化特色较为明显,共有10个目标市场有专利申请,旷视为5个目标市场覆盖,依图为3个,而云从科技仅在中国范围内有相关专利布局。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最惨烈的竞争或许并不是来自原生AI企业,而是来自跨界的互联网巨头们。
阿里、腾讯、百度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三座大山,早早就盯上了AI这个赛道。
百度是最早深耕于人工智能的企业,旗下的AI技术平台体系,已构建包含算法层、感知层、认知层和平台层技术架构,业务覆盖工业、农业、金融、电信、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
从产品来看,目前已经拥有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百度大脑、百度智能云等AI技术基础设施,辐射领域广泛。
相比百度的AI生态,腾讯更讲究AI场景化,其主要发力点在两方面:
一是通过AI不断打磨行业解决方案,这点主要以腾讯投资版图中的合作伙伴为主;
二是通过技术开源的路径产出通用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而辐射自身的AI影响力。
阿里的AI布局主要依托于阿里云展开,业务覆盖领域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AI芯片等。
相较于百度,阿里AI的主要布局领域在,阿里在AI上的打法也有两大特点:
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先服务大阿里的电商生态再到服务用;
二是主攻B端和为政府机构赋能。
在群雄并起的人工智能赛道,云从科技能否顺利杀出一条血路,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04
上市能否开启盈利的新大门?
上市不是终点。
对于云从科技,资本市场看重的并不是“AI第一股”的光环,而是其“造血”与“落地”的能力。
在风口过去之后,如何通过科创板募资,弥补资金缺口,扭转劣势,更值得认真探索。
“如今,整个人工智能市场需求侧的发展,在智能化的软件上占比正在不断提升,智能平台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本次浪潮中,操作系统和平台公司与20年前的硬件企业面临相似的情况,正在成为未来市场的主体。”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表示。
根据赛迪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91.4亿元,同比增速为30.8%。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621.5亿元,增长率为28.8%。
据悉,云从科技把AI的发展归结为三浪模式:第一浪是软硬件强绑定,比如移动通讯发展中的诺基亚手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基本都是诺基亚的;
第二浪为软件解耦,苹果手机中的App Store让应用百花齐放;
第三浪则是软硬件分别解耦,比如现在的安卓,技术平台化后,软硬件各自形成生态,核心反而是操作系统。
“目前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第一浪末期第二浪早期,所以软硬一体化行业内早就在做,这可以提高整体解决方案的利润,但并不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2020年,云从科技统一了以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产品路线,清晰了该系统的内涵和技术架构,并在乌镇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发布。
此外,云从建立了深度服务客户的模式与行业解决方案体系。
对于今年的发展计划,“云从将继续整合轻舟、融智云等平台,持续迭代升级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针对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五大价值主张,在各个部门都要形成整合的、有竞争力和前瞻性的实验局和标杆建设。”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介绍。
为了加快业务拓展速度,云从科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5轮融资,累积融资额已超过53亿元,估值超250亿元。
此次上市,云从科技计划融资37.5亿元,募集资金用途上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
“无论外界对AI评价如何,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一点我们的看法不会改变。”
姚志强认为,中国目前正在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需要“新基建”来提高生产和流转效率,“尤其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所构建的智能经济形态,它是面对各行业复杂情况提高效率的关键。”
看好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云从科技也给出了乐观的前景预测: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情况以及相关条件假设,若公司进行测算假设的扭亏为盈的条件均可达成,基于公司测算,其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为2025年。
关于我们
【投资人说】是维犀财经旗下聚焦一二级资本市场动态趋势、认知、方法论的商业新媒体。
自2015年成立以来,我们只聚焦一件事,就是希望把「资本究竟是如何推动商业发展」这件事告诉你。
如果你也希望了解,中国那些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以及各个行业的独角兽企业,他们成功的底层方法论到底是什么?那么关注【投资人说】就对了。
超级社群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2021年第一期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各社群将定期邀请各领域超级嘉宾进行线上及线下交流分享,红包雨、礼品卡持续发放。
欢迎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公司+姓名,申请入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加入我们
【投资人说】目前正在招聘:
深度作者(大公司及二级市场方向)、记者(一级市场方向)、新媒体运营、视频编辑、商务经理等岗位。
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做一点不一样的事吧。
猛戳下方图片链接查看招聘详情:
视频推荐
爆文推荐
旗下媒体
发现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