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驱力这个系列,桃蛋妈已经讲了三篇,今天是阶段性的最后一篇。
没看过前三篇不要紧,今天会把前三篇的精华一次性告诉大家。
读完《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桃蛋妈发现自驱力的本质,它的配方就是: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多巴胺。
我们需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控制感,还得做好顾问,时不时地推一把。
说难也难,但说简单也简单。
今天,桃蛋妈就跟大家聊一聊,也是总结性地告诉大家,如何培养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不断被强化的正向、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是自驱力的本质。
01

内驱力VS外驱力
不难理解,外驱力是指外在的推力,比如咱们常用的胡萝卜加大棒。
而内驱力则是由内而外,孩子自己生发出来的“我要做”的欲望,并不依赖别人的赞扬和褒奖。
外驱力经常立竿见影,内驱力却不是每个娃都有,而且不易培养,所以很多孩子都是被外力驱动的。
但是,外驱力通常是短效的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你可能会给他点刺激:如果20分钟内写完就带他吃冰淇淋。
可能这一次娃10分钟就把做作业写完了,但并不妨碍他下一次接着磨叽。
而且,外驱力也不总是有用,只要奖励不再吸引人,或者任务太难没法完成,就彻底失效了。
更重要的是,外驱力会影响孩子的心智。
首先,我们的奖励和惩罚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父母的责任。
有的孩子自己能管好自己的学习,有的娃你盯着管着都不愿意学,原因就在于,孩子到底怎么看学习这件事儿。
如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向孩子传达“学习是你的事儿,你不管没人管”,那孩子就能负起责任。
如果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孩子成绩好就疯狂给奖励,成绩不好就立马给惩罚,那孩子只会觉得——原来,我是为父母学的。
我们的用心良苦,实际上是一种责任的转移,本来孩子可以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的,现在全成父母的了,而他整天被支使来支使去的,怎么可能有自驱力?
其次,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那他更容易叛逆。
有的爸妈会抱怨,我家孩子管着都不好好学习,不管了那不得上天?
还真不一定,孩子故意磨蹭不写作业,可能就是因为你管得太多。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对控制感的需要,而且,我们的内心会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即使那些事情对自己有好处。
你以为娃是不知好歹自折双翼,其实人家只是为了摆脱你的控制,才故意跟你对着干。
就拿写作业这事儿来说,如果你完全让他自己负责,那不管是先写作业后玩,还是先玩后写作业,甚至在上学的车上恶补作业,他都心里有数。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会偷懒、会拖延,有时候匆匆忙忙写完,有时候写不完被老师说一顿。但是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并不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孩子都有自尊心,会反思、懊悔,然后想办法改变。
逼得太紧,只会激发孩子的反抗意识:我就想放学玩一会儿再写作业,但爸妈非逼我现在写,那我就是不服,故意磨叽。
朋友们,放弃这种外驱力上的努力吧。它可能会立竿见影,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得不停地推,不停地逼娃,长此以往,对我们和娃都没好处。
咱们想要的是一个能掌控得住局面、纵横天下的王者,而不是一个被小鞭子驱使的奴隶啊。
02
内驱力的配方
那么,如何建立内驱力呢?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自驱力的黄金配方就是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多巴胺。
这几个因素都产生自孩子的心智,是孩子内在的一种感觉,
跟外在的奖杯、奖牌无关。

  • 自主性
关于自主性桃蛋妈已经说得太多了,核心就是要通过我们的言行,让孩子明白:“学习、生活,都是我自己的事儿”。
要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单纯靠嘴上说是没用的,我们的行动必须得跟上。你对娃说学习是为了他自己,但是什么都是你说了算,你让他怎么相信这是他的事儿?
孩子们都非常敏感、聪明,他们会分辨出,父母是真的信任自己,还是装装样子。
生活上,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看什么课外书,周末去哪里玩,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学习上,什么时候做作业,报什么兴趣班、钢琴还要不要学下去,去不去补习班,也可以听他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界限,不能一味地由着孩子胡来,任意妄为。
但只要你真的尊重他的自主权,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根本不会胡来,就算他拖延、迟到、没考好,这些事儿带来的后果本身就是惩罚,他的自尊心也不会允许他继续错下去。
  • 胜任感
想想为什么游戏让人着迷。
游戏策划不会一开始就给你设置个大障碍让你信心全无,而是循序渐进,先给你几个稍微有挑战性的关卡,一过关就及时反馈,让你体验到成就感,然后再逐渐加大难度。
不管怎么做都搞不定的事,是没人愿意做的。如果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父母一直冷嘲热讽,说自己笨,那无疑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
如果孩子真的遇上了拦路虎,怎么都搞不明白,甚至因此信心全无,这个时候我们就得上前推一把,帮助孩子想办法战胜困难。
比如孩子死活搞不懂英语语法是怎么回事儿,那我们可以跟他一起研究,或者请个家教,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
一旦取得了进展,就使劲儿鼓励、表扬,告诉他:看吧,原来你感觉英语学得云里雾里的,但是通过努力,你已经彻底搞明白了!
胜任感并不是外在的奖杯、奖牌这种成就标尺。它正是这种通过不断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经历,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由衷地生发出的“我能行”的感觉。
  • 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我们处于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就能表现得更好。
或许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哪个老师,跟哪个老师关系好,相应地这一门课就会学得特别好。
当你和孩子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孩子也会告诉自己,父母爱的是我,而不是考多少分。他就更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
  • 多巴胺
大脑里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能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当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以及孩子预感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增加。
上文提到的冰淇淋的例子,原本磨叽的娃听说写完作业有冰淇淋吃,10分钟就把作业解决了,原因就是对冰淇淋的期待让娃大脑中的多巴胺飙升,从而能让他专注于一项无趣的任务。
当然,桃蛋妈也说了,用冰淇淋奖励是短效的外在驱动力,那么如何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多巴胺体系呢?
那就是,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
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并且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心流”
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但并不会感到有压力。

一旦孩子处于心流状态,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的水平就会增加,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就像大脑的强化剂。
经常处于压力之中会让我们的大脑发育不健康,充满各种有害激素。而频繁触发的心流状态,则可以使大脑发育地更好,让我们更具动机和专注力。
孩子们最早、也最容易从游戏中达到心流状态。

如果你的娃正抿着嘴,全神贯注地搭一个乐高城堡,那他其实就是在让大脑适应那种被激活的感觉。
美国神经科学界的泰斗玛丽安·戴蒙森曾说:

当孩子沉浸在最喜欢的游戏中时,他们会高兴得忘记所有烦恼,而伴随这些感受而来的强烈内在动机,能够指导与强化他们去努力、学习和追求成就,这种影响也无法以任何其他方式实现。
也就是说,这种心流状态是可以迁移的,如果孩子知道全身心投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他也会在别的事情上有信心、肯付出。
所以,如果想引导娃做我们觉得他应该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让他多多体验“心流”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学习中感到无聊,那么前额皮质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变得很低,难以激励孩子继续学习。
所以有时候老师讲得太枯燥,真不能怪孩子,如果换成我们,也不一定能集中注意力。
说完了这四个配方,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有自驱力的孩子什么样儿:
他能够自由地掌控生活,选择喜欢的事情,有努力的快感,身处支持和爱他的人际关系中,而且他经常能够沉浸在自己的热爱之中,忘我地投入,无法自拔。

这样的状态,就是四个因素共同作用发挥出的合力——不断被加强、被深化的正向、积极的心理体验。
这才是自驱力的终极配方。
03
你的娃到底对啥有激情
通过以上动机要素,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正向循环,让他不断地为学习努力。
但是,学习好不是目的,脱离了象牙塔之后,孩子还有更长的人生。我们得为孩子找到一个目标,让他知道学习最终是为了什么。
就像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就不知道该干嘛了,之前的人生中只有学习一件事儿,等到终于发现了人生的热爱和使命,往往已经蹉跎了很多年。
现在很多娃,不缺吃不缺穿,物质生活极好,所以对啥都无所谓,干啥都没动力,特别佛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呢?
1.多让娃思考: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
很多孩子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也没有人问过他们这个问题。
他们要么忙着迎合社会的标准取悦别人,要么忙着对抗来自父母的控制,唯独没时间思考一下自我。

大家不妨问问娃这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开心?
如果孩子回答的是,他考了第一名、赢得了足球赛、跟朋友做了一件有趣儿的事儿,那说明娃有自我,拥有健康的自驱力。
如果孩子说,当他没有任何责任或者压力时才最开心,那就得小心了,娃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我”这回事儿。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你的天赋是什么?
这一代的娃物质条件好,赚多少钱、过多好的生活对他们基本没有激励作用。但是孩子们很善良、很纯粹,他们特别愿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比如,成为医生救治更多的人,成为科学家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我们平时也可以往个人实现和为社会做贡献这些方面引导。
同时,多为孩子留意他们擅长的事儿,那很可能就是他的天赋所在。
虽然年轻时的找到的兴趣未必就是他们最后投身的领域,但这样的思考就是重要的一步,会让孩子对兴趣、才能和自我意识产生一定的方向感。
2.鼓励孩子的兴趣/天赋,即使跟学习无关。
我们都想着培养兴趣,但是兴趣这事儿往往强求不来,反而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自己长出来。

有时候,孩子的兴趣好像都跟学习无关,也不是诸如钢琴、足球这一类的。你的娃比较突出的特质,可能只是乐于跟人交往,或者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那也请鼓励他,你不知道他的这份热爱会如何为他所用。
比如孩子的天赋是与人交往,那他可能因此获得一份充实的职业生涯,成为心理学家、谈判代表、或者销售总监。他也更想向他擅长并且喜欢的方向努力。
如果孩子的兴趣不仅跟学习无关,甚至娃都想辍学去追求所爱,那我们要为孩子建立起真实世界的模型,告诉他现实世界是怎么样的。
有个孩子一心想要加入救援队,每天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做义工,甚至不惜逃课。

孩子的父母坐下来好好跟他聊了聊,包括告知他一个重要的真实信息:没有学历,他根本进不了救援队。
得知这些之后,孩子认识到了学校学习的价值,而且做了更现实的规划,减少做义工的次数,把时间主要用在学习上,仅用了两个月学习成绩就大幅度提高。
3.带那些宅在家里的孩子出去看看世界。
桃蛋妈最近关注了奥运冠军杨倩,觉得这个扎着卡通皮筋、做了美甲的00后特别可爱。
但是,如果不是杨倩不是在村里打气球的摊子上百发百中,她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天赋。
想让孩子找到自己心仪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娃多一些生活体验

很多孩子都很宅,拒绝做任何新的或者不同的尝试,有一个狭窄的舒适区。他们可能喜欢阅读、独奏、或者玩电子游戏,但除非父母拉着,否则别想让他们出去。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对内,跟孩子建立稳固的关系,告诉他你不会逼他出门,但是如果他有想了解的东西,你可以提供支持,介绍相关领域的高手,或者为他提供更细致的资料。
对外,从简单的入手,循序渐进地把孩子拉出舒适区。如果孩子不喜欢跟人打交道,那不必强拉着他参加群体项目,我们可以尝试一些不需要很多人的项目,比如攀岩、柔道。
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他会更加积极主动,而他为此的付出又会进一步增强积极正向的心理体验。
04
后记
算上这篇,自驱力系列桃蛋妈已经写了四篇文章。每一篇,似乎都在揪父母们养育孩子中的错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桃蛋妈把《自驱型成长》翻了几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养娃经验也思考了很久。
我觉得,其实培养自驱力不难,难的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始终跟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
自驱力的培养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你输我赢的博弈,而是我们衷心地用欣赏、信任、支持的目光,去目送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驰骋。
用我们的爱,呵护孩子走向正向的循环,让他从内心里相信自己,感受到热爱的喜悦,努力的快感,自己的能量。
施以援手、静待花开,在自驱力这场父母和子女的双重修行中,我们终会互相成就。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自驱力系列1: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自驱力系列2:孩子不笨、不慢,只是大脑被“它”控制了》

《自驱力系列3:娃非得盯着管着才学习,不管就只知道玩游戏,怎么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