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的客观主义哲学
文丨 卢安迪
>>作者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有香港数学“神童”美誉<<
编辑:禅心云起
「生存,还是道德?」这是古今千千万万个心灵的挣扎。这挣扎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但本质始终是一样的。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道德观念,都是令道德变成人的敌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自己的利益是不道德的,道德和利益是相反的。于是,所有道德教条都不是帮你,而是害你,不是促进你的生命,而是促进你的死亡。但从来没有人成功解释:为什么自我牺牲就是好的呢?
20世纪美籍俄裔小说家、哲学家安兰德(Ayn Rand)把几千年的陈观腐念连根拔起,开创了独步天下的客观主义哲学(Objectivism)。安兰德问: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试想像一个坚不可摧的机械人,它能像人类一样行动,但什么都伤害不了它一根毫毛。对这个机械人来说,没有东西是「好」或「不好」的,没有自己的生命这个终极价值,就不可能有任何价值。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生命,最高道德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而自我牺牲就是最邪恶的行为。
理性思考即为道德
客观主义认为现实乃客观地存在,而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就是用自己的头脑理解现实,用理智决定行动。因此,思考就是首要的美德,逃避思考就等于逃避生命:如果你因为主观愿望而相信任何非理性的东西,你在那一刻就是逆现实而行,在减损自己的生命。人应该有情感,但情感不应是理智的主宰,而应是理智的结果:当你理性地认识到自己靠理智(而非武力或诈骗)取得成功,你便感到幸福。这种理性利己主义(rational egoism)的伦理学,安兰德大胆称之为「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那么,我们是否不应对别人好呢?不是的。没有人会怀疑毕彼特(Brad Pitt)和安祖莲娜祖莉(Angelina Jolie)夫妇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他们甚至到贫穷国家领养了几名孩子,而这对夫妇的精神偶像正是安兰德(他们甚至自荐拍摄安兰德小说的电影)。爱是自身价值观的表现。当你欣赏一个人的美德,或同情其不幸;当他的幸福使你快乐,你想爱他或帮助他,这其实是十分自私——因而十分道德——的行为。
相反,「无私的爱」非只不道德,更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你无条件、无原因、无分别地爱所有人,当你的爱没有任何标准、价值和意义,你其实是什么人都不爱。一个俄国思想家为了实践这种「无私」的哲学,故意娶了一个又穷、又蠢、又丑的女人为妻,然后跟她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我是为了牺牲自己令你幸福才娶你的。」结果,那个女人上吊自杀了。
安兰德指出,历史上的所有暴政——包括中世纪的宗教迫害、苏联的communism、德国的纳粹主义——都不是奉(人们认为邪恶的)「自私」之名,而是举着「自我牺牲」的集体大旗下灭绝人性的。反之,历史上最自由昌盛的国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提倡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个人成就——不论是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任何一个拥有自尊的人。即使美国的士兵在保家卫国时浴血奋战,他们也不是在自我牺牲,而是为了活在自由的国家而战,为了不做敌人的奴隶而战。他们的目标是战胜而活着,不是战胜而死亡。他们不会跑到战场上大喊:“Shoot me!”
个人权利不容侵犯
根据客观主义哲学,既然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按照自己的理智行动,那么在政治哲学中,人的基本权利就是免受武力逼迫(包括诈骗、违约等「间接武力」),而政府的角色就只是通过警察、法庭和军队,保障每个公民免受武力逼迫的权利。政府和公民都不得侵犯任何公民的权利。
在安兰德1959年的一次访问中,著名记者华莱士(Mike Wallace)兴致勃勃地说,美国在20世纪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一套福利主义的社会制度。但安兰德反指福利主义正令美国走向灾难,她称之为「所有人奴役所有人」的制度。
华莱士大奇:「但这些政策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啊!难道你反对民主制度吗?」
安兰德不慌不忙地答:「我反对的是所有事情都由投票决定。在美国的立国理念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适用于公共事务,不得侵犯个人权利。所以我不认为多数人投票可以『投』走一个人的生命、财产或自由。我也不认为只要多数人投票支持某件事,那件事就变得正确。」
资本主义政经分离
华莱士追问:「那么谁来选出我们的官员呢?」
安兰德答道:「人民选出官员,这没有问题。但政府的权力必须严格限制,不得用武力逼迫任何公民,除了罪犯:那些先行使用武力的人将受武力惩罚,而这正是政府的唯一功用。我们不能容许的是政府逼迫那些没有使用武力、没有伤害别人的无辜公民。多数人或少数人都无权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财产或自由。我支持的是绝对、彻底、纯粹的自由经济制度。」
我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时,顿觉天摇地动。我从来没有想过,任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是用武力逼迫某些自愿交易的无辜公民,威胁把他们抓进监狱,这跟把街上的行人抓进监狱,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实中或许从未有过安兰德的乌托邦,但她力发千钧地为资本主义的道德地位正名,对那些挟集体之名侵犯个人自由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
安兰德生于罗剎帝国,经历过苏联统治,21岁只身来到美国。她以女性之身,用自己的第四语言——英文——写出石破天惊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巨人耸肩》(Atlas Shrugged)等小说巨着,掀起「客观主义运动」的思潮。在左派当道的主流学术界,安兰德的思想当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自由意志主义大师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等人都曾是安兰德的门生。
有一次安兰德在美国演讲时被人打断:「我们凭什么要听你这个外国移民的话?」安兰德答道:“I CHOSE to be an American. What did you ever do, except for having been born?”。【意为:我选择成为一个美国人。而你除了生在美国,你还做过什么?】的确,虽然安兰德来自苏俄,但她比任何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更「美国」,因为她为美利坚立国的政治制度——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建立了完整的哲学基础。不少年轻一代的政治家,包括2012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莱恩(Paul Ryan),和2016年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兰德·保罗(Rand Paul),都是读安兰德长大的,他们今天齐为经济自由鼓舞呼喊。如果有朝一日,人民能够拯救美国的立国理念,再次高举自由的旗帜,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是站在安兰德的肩膀之上的。
合作公众号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