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明/新华社
9秒83——这将是一个被长久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数字。

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排名第一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站上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人并获得第六名。
“苏教授,我们以你为傲!”

远在东京赛场千里之外的广州,暨南大学80多名师生在学校一起观看了比赛的直播。
苏炳添是亚洲飞人,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苏炳添 人民视觉 图
从逃避补课到成为大学教授
“从苏炳添本科入学到成为体育学院副教授,我们见证了他一路的成长和突破,他身上的体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但是暨大的荣耀,也是广东的荣耀;是中国的荣耀,也是亚洲的荣耀。”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彭国雄说。
从2009年成为暨南大学的本科生,2017年研究生毕业,到2018年走上大学讲台,苏炳添在这里完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学教授的蜕变。
然而,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在初中时候,苏炳添却是为了逃避补课而进入的田径队。
苏炳添的启蒙教练杨永强说,苏炳添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不算好,每天放学后被老师留下来进行例行的“留堂补课”。为了避免“留堂”,苏炳添才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因为每天下午都要定时训练就可以避免“留堂”。
为了逃避补课而进入田径队的苏炳添“歪打正着”,他的短跑天赋迅速展现出来,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短跑和亚洲短跑的第一人。

命运就是如此神奇:因为逃避补课“误入”短跑,在体育上已经功成名就的苏炳添,却又自甘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留在校园;而校园,又成了苏炳添再度突破的支点。
“高龄突破”背后的“火柴小人”
苏炳添在大学里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混个文凭”。苏炳添的本科论文导师傅京燕说,他的本科论文是“优”,在开题前很多天就和导师沟通,平时因为训练缺课,也会想方设法补上。
带过苏炳添的暨南大学老师都有一个感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学教授,苏炳添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力求做到极致。
2018年10月,苏炳添在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为100名学生开课讲授短跑技巧,这也是他以暨南大学副教授的身份上的第一堂课。此后,只要训练之余有时间,苏炳添都会回到暨大开课,为学生讲授科学运动等话题。一名暨大学生说,苏教授的课“逢开必爆”,每次都被“秒杀”。
2019年,苏炳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期刊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米短跑:回顾与展望》。

在这篇论文中,苏炳添和共同作者一起,回顾了2010年以来中国男子100米短跑的发展。论文中,一张《2010-2018年中国男子100米短跑最好成绩示意图》引人瞩目——从2010年10.21秒,到2018年的9.91秒,这条折线波浪向上,见证了中国短跑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在深入100米短跑实践的基础上,从运动员视角提出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6点原因。”在这些原因中,论文首先提到的就是“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与兰迪教练合作,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进行体能和技术的全面诊断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在论文配发的一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分析软件中苏炳添的起跑视频被抽象成一个“火柴小人”进行逐帧分析,各种参数和曲线实时变化——正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苏炳添和教练团队一起不断优化动作,最终实现了东京奥运会突破。

除此之外,论文还总结了打造良性团队竞争模式,实施“接力促单项”策略,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方针,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注重提升运动员素养等五个原因。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运动员的视角做研究,用学者的视角搞训练,苏炳添实现了短跑中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的“高龄突破”。
有书香气的体育人,真美!
在记者看来,东京奥运会到目前为止给人的最大惊喜,不是金牌与纪录,而是越来越多有“书香气”的体育人涌现。

射落首金的杨倩是清华的大三学生,中国代表团男旗手赵帅是西南大学的在读博士,举重冠军石智勇是宁波大学的研究生,女篮主力邵婷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

因为疫情的原因,东京奥运会记者与运动员的接触无法达到过去那么“亲密”,但即便是混合区寥寥数语的采访,也是妙语连珠、金句迭出。

“学霸”过暑假,“顺便”参加奥运拿个金牌——这当然是一句戏言,但腹有诗书的奥运冠军,正在成为体育界的一股清流,甚至主流。健康、阳光、有文化的他们,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偶像。

而苏炳添这样将研究与训练完美融合,在体育上突破极限,在学术上攀登高峰,不正是“体教融合”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绝佳诠释吗?

人类的自我超越永无止境,人类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本期编辑 邹姗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