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
梭罗
经常被后人评价道,
是他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看风景
梭罗最出名的一本书叫《瓦尔登湖》,他的家乡康科德镇离波士顿不远,镇子外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叫做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平静的湖面
1845年3月,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走进湖边的森林,砍下几棵树,在湖边盖了一个小房子,房子是10英尺乘15英尺,不到15平米。
他在这房子里住了两年,后来写出了这本著名的《瓦尔登湖》。
卢梭的小房子
后世的人总觉得梭罗是个隐士,在屋外种点儿土豆、菜豆,饿了就在湖里抓两条鱼吃,还吃过土拨鼠,他不买衣服,更没有别的什么消费。
实际上,梭罗的隐居生活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他非常喜欢旅行,他所出版的著作大多是游记体,比如《缅因森林》《远足》《科德角》,但他流传最广的书还是《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
后人不停地阅读《瓦尔登湖》
为什么呢?
有人这样总结:徒劳地梦想一处荒原,远离尘嚣,从来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的头脑和内脏,含有一泓水湾,大自然原始的精气萦绕其间。
用梭罗自己的话说,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来的是一个郊外的小小的避难所。
图 / Unsplash
《瓦尔登湖》开头第一篇叫“经济篇”,讲的就是能不能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根据他的估算,在瓦尔登湖建房子及头八个月的开销是60多美元,他种农作物的收入是40多美元。
当时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农夫的年收入在120美元到140美元之间,梭罗的实验表明,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不可能是富足的。
小房子内简单的家具
但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但梭罗认为,这样一来,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的循环。
他说,一个人的富足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购买这些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亚当斯密倡导消费,梭罗希望把消费降到最低最简。
图 / Unsplash
梭罗在书中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都是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
人们之所以要消遣,要娱乐,就是要掩盖自己的绝望。
图 /《搏击俱乐部》
《瓦尔登湖》的第二篇叫“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他讨论的是生命的完整性。
所谓“完整”,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从自我中产生对秩序和意义的渴望。
所谓“不完整”,就是一种绝望感,感到时间太短暂,短暂得来不及开启另一段生活。
图 /《黑天鹅》
梭罗让我们思考——
为什么要急于成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太荒唐了?
我们每天是不是都陷入琐事当中,我们的外表是不是一副可怜相?
这些都是千百年间人们问了又问的问题,从来就没有答案。
瓦尔登湖
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住在湖边的森林小屋里,种点儿庄稼,没事儿看看书,思考一下自我是怎么回事,在湖中划船,晒太阳,看月亮;
这种生活多美好啊,简直是难以实现,但正因为其难以实现,才显得更加美好。
图 /《荒野生存》
有一位读者给梭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如果我的理解足够正确,你这一生的意义在于:远离社会,远离体制、习俗以及传统的魔咒,心怀上帝,过一种清新而简朴的生活。你非但没有用旧形式来束缚自己,反而在内心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我十分仰慕你,因为你过着无为的生活,让灵魂尽可能地敞开,让自己成为某种可能。在这样一个喧嚣、充满肤浅表演的世界中,能够退守一旁说,我只想简简单单地生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行为。
这段话让作家苗炜不禁感慨道,这位读者实在是梭罗的知音。
图 / Unsplash
《瓦尔登湖》中有很多名句,比如: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质,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全,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不能如此温柔相待”。
图 / Unsplash
梭罗还说,“让我们建造高尚的居民区,而不是去当贵族”,梭罗在湖边读书种地,实际上是在“自我完善”,是在进行“个体教育”。
所谓“个体教育”,是一个德国概念,通俗的说,就是雕琢深处的自我,这种自我教育的理念是内向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节制中做到自我完善,那我们就能有高尚的居民区。
图 / Unsplash
可以说,梭罗的一生就是在雕琢自我,在进行个体教育,其教育手段是,读书,旅行,看风景,在大自然中沉思。
但是《瓦尔登湖》却不那么好读,很多读者都表示开头那种好似“流水账”的写法总不乏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
但是这一次,我们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 带你深度剖析这部作品,带你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欢迎跟随苗炜,走进  “ 文学的30次夜游 ”,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限时特价99元
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8月2日-8月10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
这些书籍都是近百年来曾引领浪潮的西方文学作品,有名家经典,也有冷门遗珠;
通过主讲人的解读,呈现了文学作品和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况味,同时也能让那些你没读过的书,尽量生动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在8大主题的文学畅谈中,他显示了对现实生活卓越的观察力: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剧照
他谈孩子,谈家庭生活,谈消费主义,谈“不能宣之于口”的欲望,也谈五官对自然的感受能力、人生中“咸鱼般”的静置状态、人的恶意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他聊女性主义:“人们可能不知道女性主义都有什么理论,却能记住伍尔夫说的: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自己的房子。”
他聊中产阶级家庭:“谁家都会为钱发愁,可这个事儿吧,好像又是一桩要竭力掩盖的秘密。”
他聊浪漫关系:“现代婚姻观念地消费者总把消费主义地价值观用到了浪漫关系中,这些价值观包括了个人利益、低成本、权利和规避风险在内。”
这些都不禁让人感叹:现代人经营婚姻,宛如经营一个企业。
文学让人浪漫、让人迟疑。但是正是这些浪漫带来的温柔,迟疑带来的徘徊思考,让人们去去经历现实生活时,总能遇到当头棒喝的时刻。
 主讲人介绍 
苗炜,人称苗师傅,《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多年来,他的工作内容大多与读书有关,他还出版过多本随笔、小说。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使他的文学体验更加独特,对人生和世界的洞悉也更深刻。
《三联生活周刊》最负盛名的栏目之一“生活圆桌”——曾汇聚了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等一众名家在此讨论生活的栏目——就是由苗炜创办。
这里袒露着丰富的生活样态,流淌着文学中的种种体验,苗炜徜徉其间,游刃有余。
课程大纲 
《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陪你一起观照这个世界的晚上》
孩子 | 家庭 | 消费主义 | 欲望 |  感官
特别的人 | 他人 | 语言
限时特价99元
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8月2日-8月10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