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美华史记
公众号: 美华史记 
书写历史,教育公众,捍卫法制,维护斯文
作者:黄倩(Qian Huang)
编辑:欣欣然(Xin Su)
Title: The First Chinese Worldwide in the Artic ExpeditionCharles Tong Sing and Ah Sam
(  Please read English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
此文由咔咔基金资助,谨此鸣谢!
*********
引  言
1879年美国海军北极探险队里有两位华人:林通盛(Charles Tong Sing1859-?)和阿山(Ah Sam(?-1881))。他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北极探险的华人。
航海家的梦找到一条通往北极的路
北极是北半球地球自转轴与地表的交汇点,北极没有土地,只有冰冷海水在常年冰封的冰层之下流动着。人类探险北极已有500年的历史,那是非凡勇气和超强耐力的考验。美国首次北极探险之旅是1860年,领队海耶斯(Isaac Israel Hayes1832-1881)返航后出版了一本书,称他看到了通往北极的无冻海面。在当时的航海家中流传着一个假设: 由于黒潮(又称日本暖流)的原因,温带水流向北穿过白令海峡,形成了一条通往北极的无冻海面”(Open Polar Sea)[1]
1860年至1880年这二十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北极探险队出征。探险家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找到北极之路的那个英雄。
1879: 林通盛,阿山和阿兴登上北极探险船
1879年,纽约报业大亨本内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和美国海军决定赞助一次北极探险,目标是穿过白令海峡,顺着传说中的无冻海面走到北极。
为此他们特意买了一条军舰并命名为珍妮特号(Jeanette)。海军军官德朗(George W. De Long1844-1881)任船长和探险总指挥。此次出征的正式名称是:美国北极探险(the U.S. Arctic Expedition)。
1,珍妮特号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nette_expedition#/media/File:USS_Jeannette;h52199.jpg
2, 德朗船长.图源:Naval History andHeritage Command
187978日星期二,珍妮特号即将穿过金门时,海军炮兵鸣11响礼炮,浪花把礼炮轰鸣的回音抛到空中,珍妮特号升旗并拉响汽笛回礼。船上包括三名华人士兵在内的33名官兵们,载着世界的重托,满带笑容和勇气,披着清爽的海风挥别了码头上特意赶来送行的一万多美国人。
航行之初,因为珍妮特号满载燃煤,只得缓缓而行,前35天,只走了3000英里。然而船上海军官兵个个情绪饱满,德朗船长称:我们是个大家庭。晚上大家弹起风琴,打着节拍,欢歌笑语。船上的官兵正好是镀金时代(Gilded Age)美国的写照:他们是坚韧不拔,自食其力的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期待在新的世界里活得更好。33名官兵中有德国人,两个丹麦人,两个爱尔兰人,一个芬兰人,一个苏格兰人,一个挪威人,一个俄国人,有法裔美国人,荷兰裔美国人,苏格兰爱尔兰人,三个中国人。
林通盛和阿山都是德朗船长亲自从旧金山的唐人街招来的炊事兵。
德朗对炊事员要求很高,因为北极探险携带的食物有特殊要求,需要足智多谋的炊事兵。野外炊事兵需要打柴生火,必须能走远路。年方19岁的林通盛身高约175,当时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当厨师。德朗船长认真地给他讲了探险会遇到的各种危险。林通盛不知道北极是什么,然而海军的待遇自然比他当时报酬好很多,随后林通盛应征加入了探险队。
德朗船长特别喜欢这两个华人炊事兵。德朗船长觉得阿山做饭特别香,而且越做越好吃。烤起面包来更是有一手绝活。开始的时候,阿山做的咖啡口味偏淡,后来就越做越好了。林通盛和阿山永远是那么乐乐呵呵的,在探险队官兵们的眼里,他们是那种什么都无法击溃的人。
船上还有第三位华人叫阿兴,担任船长的勤务兵。阿兴不通英文,做事情显得紧张,动作也不协调。阿兴时常在船上磕磕绊绊的,打碎盘子打碎杯子,把水,饭撒得乱七八糟。另外两位华人同胞经常斥责他,可是阿兴难以改变,还老是面带孩子般的笑脸。总工程师梅尔维特别看不上阿兴。德朗船长说,要是我发话,梅尔维能毙了这个阿兴。
连续几天海风越来越大,波浪越来越高,阿兴严重晕船。德朗船长说阿兴活像一具刚复活过来的尸体,就像是他自己的影子,整个长辫子被风刮得一团糟,我怕他活不下去了
1879827日,珍妮特号快要穿过白令海峡,加煤船完成了最后一次给珍妮特号加煤后,德朗决定让阿兴跟着加煤船返回陆地。[2]
阿兴离开船,德朗就没了勤务兵,于是德朗让林通盛兼任阿兴的活,同时答应付给林通盛两份薪水。
冻牢原地21个月
启程两个月后,珍妮特号进了北极圈,此时海面全是巨大的冰块。整个9月,10月一直被冰块包围无法行驶。
3,被冰块包裹的珍妮特号.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直到船完全被冻住,官兵跳下船用锯子等各种工具破开冰。然而,人力破冰赶不上北极结冻的速度。无奈只好任由船在冰块的推动下漫无目的地漂流。德朗说只好等到夏天冰雪融化,然而大家却没有那么乐观。
为了给官兵们增加娱乐好渡过北极那漫漫的长夜,林通盛和阿山扎起一个又一个的风筝。林通盛也趁这个机会坚持自学英语。
启程后6个月迎来了圣诞节,林通盛和阿山端上来丰盛大餐:热汤、辣三文鱼、火鸡、火腿、甜食、啤酒和雪茄等。面对这一桌节日佳肴,官兵们不禁热泪盈眶。[3]
1880年:船渗水,人闹病,冰海逃生
新年那天晚上全体官兵表演节目,林通盛和阿山用广东话朗诵了一段歌谣。欢乐中珍妮特号跨进了1880年。
18806月,船底慢性渗水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据德朗的估计,每天进水4,874加仑。更让船长忧虑的是至少七人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他们无精打采。失眠。吃不下饭。失忆。舌头上有金属味道,肚子痛,尿血。
得病最严重的两个人是林通盛和纽康(Newcomb)。船长德朗想起来这两个人都是最爱吃西红柿的。原来船上的罐头时间太长了,罐头皮内铅焊料和番茄酸性发生反应,导致铅融解在番茄里。于是一场集体铅中毒被及时制止了,否则很快就会发生晕厥,抽搐,肾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发现一个小岛:亨丽达岛(Henrietta
188065日,德朗船长多日的观察和猜测终于有了谜底:前方海面出现了一个小岛(Henrietta Island)。
4,德朗船长绘制的亨丽达岛图.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5,亨丽达岛卫星图.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ietta_Island#/media/File:Henrietta_Island,_Russia.jpg
感谢上帝,我们登上了地球上新发现的一小块土地......” 惊喜之中,德朗在甲板楼梯上摔破了头,满脸鲜血。炊事兵阿山焦急地大喊:啊呀,一个大大的洞!” [4]
但是这个小岛上没有动物可以猎捕,没有木头可以当柴,也没有一片适合停船的地方。
痛失珍妮特号
此时已经是6月初,冰面开始融化,珍妮特号继续被冰块挤压着,慢慢飘流。
最可怕的事情终于降临了,那是1881611日:漂浮的冰堆击穿了珍妮特号船体,冰水哗哗地涌进船身,造成船体迅速倾斜,船员们急忙拉出三只救生船,其余的人爬上爬下把救生物资从珍妮特号搬到救生船上。
6 , 逃离珍妮特号. 图源https://www.vallejogallery.com/item_mobile.php?page=item_page&id=2818
7, 赶在珍妮特号沉没之前,抢出救生物品. 图源:https://www.vallejogallery.com/pics/tyler_jeanette_07_off_midship_detail_web.jpg
那一夜,33名官兵站在冰上,看着自己的家园珍妮特号一点一点地漂远。那天气候温和,零下5度。荒芜冷落中既充满绝望,也突然改变了众人的处境:他们被困在冰山冰海里22个月无法动弹,此时此刻,他们面对着一场史诗级别的求生之战。[5]
8,队员们眼看着珍妮特号沉没.图源:https://www.soundingsonline.com/.image/c_limit%2Ccs_srgb%2Cq_auto:good%2Cw_255/MTQ3ODk1MzE1MjI5NTE3NzQ2/the-jeannettes-sinking-was-dramatically-portrayed-by-the-popular-french-artist-george-louis-poilleux.webp
北极大逃亡
德朗带着队伍和40条狗踏上了一场长达1600公里的冰川大逃亡。他们拖着8吨重的装备和食物,每天在冰上跋涉12个小时。所有人都忍受着雪盲症、烂脚病的折磨。有人很快精神出现异常,狗也开始发疯并相继死去。更难忍的是他们不得不喝了一个多月的盐水。
9,推着救生船逃命的33. 图源:https://siberiantimes.com/PICTURES/OTHERS/Schooner-Jeannette-rescue/inside_crew_with_boats.jpg
冰上跋涉40多天后,船员们到了垂死挣扎之际,药物也都用光了。
发现新领土
729日,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岛。德朗激动地宣布:这是一个新发现,我以美国总统的名义宣布拥有这块土地。德朗满怀自豪,在帐篷前升起了美国国旗,还用赞助商本尼特的名字为这块新土地命名。这是两年来他们第一次站在陆地上,军医安普乐非常享受重返人体与地气的循环,那感觉太微妙了。
10,探险队员在逃生路上登上新发现的岛屿. 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11,探险队宣誓小岛主权为美国领土. 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凌晨,探险队员们就被大地深处发出的低沉振荡声惊醒了,在微弱的光线中目睹了一场山体滑坡。幸好露营地和滑坡山体隔着一条小溪。然而尘土灰沙飘到营地,队员们被呛得喘不过气。这里从来没有人烟,队员们不禁发问:莫非是大自然发出的警告吗?德朗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们有备而来,什么也吓不倒我们。
12. 探险队员遇到山体滑坡.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德朗派队员分成两路对小岛进行考察,岛上有高原、火山口、冰川、海岬、含有煤矿石的岩石堆。探险队员们在岛上收集了地质标本:蛋白石、石英紫水晶、熔岩、哺乳动物的骨头,还找到一只麋鹿的犄角。岛上有熊、狐狸、兔子的踪迹。
吃着猎物汤啃着骨头,德朗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佳肴。
科林(Collins)向船长请假去打猎,一个小时后,就打了一只海狮回来,大家把海狮剥皮切碎,煮了热乎乎的一锅,很久没有吃到过鲜肉了,实在太美味了。几天后居然又猎到一只海象!
13,俄国领土本尼特岛(BennettIsland)的卫星图片. 图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7/Bennett_-_Landsat.jpg?1602468705167
8天时间里队员们养伤,修补救生船,边考察边采集标本。准备上路前,因为船上放不下那么多狗,德朗决定对幸存的23只狗进行处置。挑了11条病弱的击毙后没有办法埋葬只好丢进海里。
86日,他们告别了供给他们淡水,让他们修养生息了8天的小岛,探险队员拉着救生船一步一步在冰堆上挪动。就这样翻过冰雪,一直到没有结冻的地方才能放下船划起来。
14,三只救生船在风浪里逃生.图源:Naval History andHeritage Command
法德耶夫斯基半岛
1881830日,探险队登上法德耶夫斯基半岛(Faddeyevsky Peninsula)。这里是安茹群岛的一部分,最早是一个叫法德耶夫的皮货生意人在这里落脚,还搭建了一个木头小屋,小岛就是以他命名。炊事员阿山一登上岛就在木头小屋边上发现了一条小溪,这对一直喝海水的探险队是个惊喜。有个队员打到了12只野鸭。队员们搭起帐篷,脱掉冻得硬邦邦的鹿皮外套。没有海浪颠簸,没有海风呼啸,队员们终于可以钻进海豹皮睡袋里过个安稳夜。
15,从沉船到西伯利亚勒拿三角州的逃生路线.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nette_expedition#/media/File:Jeannette_crew_course_map.png
94日,逃生路再次变成冰山,队员们拖着救生船,日复一日艰难前行。军医安布罗(Ambler)说:我已经完全冻僵冻麻了,感觉不出是痛还是冷了。你们遭的罪一点不比我少,然而却没有人叫苦。”[6]
这时他们距离西伯利亚还有100英里。
最后一刻的狂风
到了1881912日,这一行生死与共的33人已经在冰海划行了三个月,再有两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安全登上西伯利亚大陆。不料骤然狂风大作,三只救生船被吹散了!
16 1881912日,狂风吹散三只救生船.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nette_expedition#/media/File:The_loss_of_the_Jeannette_Separation_of_the_boats_during_a_gale,_seven_P.M_September_12_1881_Illustration_from_the_Graphic_Saturday_May_20,_1882_RMG_PV3891.jpg
工程师梅尔维没有仪器,只好根据太阳和星星寻找航行的方向。
巨浪不断地砸在船身,船员们随着海浪颠簸在冰冻的海水里。此时林通盛蹲在船底,一桶接一桶地把水清出船,竭尽全力忙了整个晚上。直到白天,船员们才看到彼此的狼狈摸样。
17,林通盛. 图源:Naval HistoricalHeritage Command
被狂风吹散后,工程师梅尔维和林通盛的救生船独自在冰海里行驶了两天,终于迎来了那生存的关键时刻:他们趟着冰渣烂泥走下救生船登上了勒拿三角洲。此时,从沉船那天,他们在冰海上搏斗了88天,航程700英里。
登上西伯利亚
万幸的是,他们登陆的区域有人居住。两天后的919日,他们遇到了一位猎手,猎手把这11人带到了附近的居民家里。
18,西伯利亚勒拿三角洲高空图.图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Malakatyn_B.Lyakhovsky_Island_2010-09-28_Boris.jpg/1024px-Malakatyn_B.Lyakhovsky_Island_2010-09-28_Boris.jpg?1602469222644
几个星期后,一个过路的俄国人说,有两个美国人正在附近一个叫布伦(Bulun)的定居点养伤。于是梅尔维在113日赶到了布伦,见到两位队员时不禁含泪拥抱,感慨万千。他们是宁德曼(Nindemann)和诺罗(Noros)。
19,船长德朗和阿山所在的分队登上勒拿三角洲. 图源:Naval Historical Heritage Command
原来,德朗和阿山等人的救生船也登上了勒拿三角洲(Lena Delta),但是他们登陆地区没有人烟。德朗派宁德曼(Nindemann)和诺罗(Noros)到附近寻找救援。两位队员遭遇风暴被猎人救了之后送到了附近的居民家。非常令他们沮丧的是,由于语言不通,无论他们怎么说,居民也不懂他们遭遇了海难,身后还有一帮同胞亟待救助。
听到了以上情况后,梅尔维吩咐当地居民继续寻找德朗分队的行踪。
终于有了线索:有人在一个石头堆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标注着珍妮特号航行日志和其他资料的埋藏地点!
此刻梅尔维明白:德朗船长和分队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要找到他们的尸体和航行资料。
梅尔维向当地居民宣布:谁能找到雪橇把队员拉到附近最大的村子雅库兹克,就把救生船送给他,还外加500卢布;谁能找到失散的队员,哪怕只找到他们的行踪,就奖赏1000卢布。
雪橇一路到达雅库茨克
20. 勒拿三角洲,勒拿河地图
乘雪橇翻越了几百英里,梅尔维、林通盛等探险队员们终于到达了西伯利亚的雅库兹克。这是离勒拿三角洲最近的村落。那是18811217日,此时他们远离现代社会已经29月了。
村民们闻风而动,围住了远道而来的这群美国人,想看看他们的摸样。雅库兹克每天都会来新人,都是从莫斯科、克莱米亚或波兰来的流放人员,很多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却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过。
21,林通盛(左一)和其他五名探险队员在雅库兹克. 图源:Naval Historical Heritage Command
此时探险队员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整整搏斗了两年零5个月,今天终于回到了文明世界。
22,  珍妮特号的13位幸存者在雅库茨克合影,后排中间一位是林通盛. 图源:http://p2.la-img.com/1022/26983/10158629_1_l.jpg
雅库茨克没有电报站,最近的电报站在相距2000英里的伊尔库茨克市。
尽管雅库茨克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但是探险队偶尔得知,就在珍妮特沉船那年美国已经换了一个新总统:加菲尔德(Garfield)。第二年这位总统就遇刺身亡。
23,珍妮特号幸存者中的六人合影,后排左一是林通盛. 图源:Naval Historical Center
新年到了。除夕那天雅库兹克当地的头面人物和探险队员一起喝酒,跳舞,玩游戏。
1882 1月,林通盛等共11名珍妮特号幸存者踏上雪橇开始了一场新的长途旅行。这次的目的地是相隔六个时区的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然后去伦敦搭乘蒸汽船返回纽约。
但是,工程师梅尔维没有踏上回家的路,他返回到勒拿三角洲寻找失散的战友。
皮质鞋带煮汤,是阿山最后的温暖
在雅库兹克休整了一个星期后,梅尔维就带领一支由探险队员和当地向导组成的搜救队返回勒拿三角洲上,寻找德朗和琦普的分队。俄国地方总督全力支持美国探险队,除了人力外还提供了各种物资:雪橇、驯鹿、狗、挖掘工具和咸鱼干。。
由于大风连续刮了一个月,梅尔维的搜救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返回到勒拿三角洲。到了1882年的3月中旬,风力才缓下来。
梅尔维锁定了德朗最可能安营的区域,做拉网式的排查。一个星期过去了,什么线索也没有。
323日梅尔维茫茫白雪里
看到几千英米外有黑乎乎的东西。过去后发现这是几根棍子拴着绳子还有一把猎枪,他认出来这是队员阿列克斯的猎枪!
梅尔维认定这里就是德朗分队的营地。他吩咐手下队员就近搜查。
梅尔维边走边仔细观察,先是看到一块破布,猛然又瞥见一双手套在雪中半隐半现。一堆黑炭边上,是从河里拖来的树干,一块当饮用水的河冰。烧焦的柴禾边上有个乌黑的铜水壶,他想捡起来确险些被绊倒:一只僵硬胳膊和手从雪中突起形成一个奇怪的角度。梅尔维立刻喊德朗船上的宁德曼过来看。
24,找到了德朗、军医和阿山的遗体. 图源:Naval Historical Center
一共三具尸体:船长德朗、军医安普乐和阿山。三人死亡时间很接近。
25,德朗分队的营地、遗体,遗物分布图. 图源:Naval Historical Center
梅尔维带领搜救队掩埋了德朗分队战友们的尸体,上面堆上石头,用旧船上拆下的木头做了一个庄严朴素的墓碑。
26,德朗分队的牺牲人员在勒拿三角洲的临时墓地. 图源:Naval Historical Center
踏上故土,向海军部汇报探险经历
188258日,林通盛和战友们共4人一起回到了纽约,4人的领队是丹尼豪尔。[7]
由于长期看着冰雪,领队丹尼豪尔的右眼一直受伤,医生告诉他左眼将永远失明,他开玩笑说,右眼对左眼表示同情。
另外一位叫科尔的队员,则因为北极沉船逃难过程的苦难和惊吓,失去了记忆。然而他认出前来迎接他的儿子和哥哥,随后很快又失忆了,于是被送进了疗养院。
4个人里最健壮的就是林通盛。前来迎接的人中有人问林通盛,下次还会不会再去北极探险。他做出滑稽笑容说,会,也许会的。[8]
4位队员在第5大道一家酒店里住了一晚上。
188262日丹尼豪尔带着林通盛赶赴首都的美国海军部进行汇报,他们报了账单,上交了探险带回的物品:德朗的步枪,地质考察标本等物品。 [9]
纽约为德朗,阿山举行葬礼
自从1881912日三只救生船被狂风打散后,琦普(Chipp)分队一直没有下落。18822月美国海军部长派人去勒拿三角洲寻找琦普分队踪迹,同时设法运回德朗分队人员遗体。
1884222日,遇难官兵的葬礼在纽约中城麦迪逊大道上的三一教堂里举行。当德朗等人的棺材被抬下船,码头和曼哈顿街道上排满了迎接灵柩仪式的军人和百姓。
教堂里德朗的妻子带着女儿坐在前排,工程师梅尔维坐在她身边,然后是林通盛等珍妮特号幸存者们。棺材上摆着鲜花和松枝做的花圈。
纽约的《布鲁克林鹰报》描写到:在北极牺牲的那个中国人叫阿山,他的兄弟参加了葬礼。他怀着深深的悲哀,一动不动地站立着注视着亲人的棺材。由于光线不够亮,就点亮了墙上的蜡烛灯,这让现场显得更加哀伤。[10]
27,探险队员的葬礼在曼哈顿中城的三一教堂举行.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ly_Trinity_Episcopal_Church_(Manhattan)#/media/File:Dr._Tyng's_Church,_Madison_Avenue,_New_York,_from_Robert_N._Dennis_collection_of_stereoscopic_views_crop.png
举行葬礼之后,德朗遗体下葬于妻子买下的纽约布朗士区伍迪隆墓园 (Woodlawn Cemetery),随同德隆下葬的还有5名探险队员,不包括华人炊事兵阿山。
28-29. 纽约布朗士区德朗和阿山的墓碑. 图源:[1] 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George_W._DeLong
624日,林通盛海军提出退役理由是回故乡探望父母。[11]
华人荣获勇敢奖,美国历史上第一次
1882年珍妮特号幸存官兵返航后,美国海军向探险队全体成员颁发奖章。
1890年,美国海军学院为珍妮特号牺牲烈士建立了一个纪念碑,外形模仿在勒拿三角洲的原始纪念碑形状。纪念碑上刻着所有遇难官兵名字。
30,美国海军学院墓园里的珍妮特号纪念碑.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nette_Monument#/media/File:Jeannette_Monument.jpg
1890年,美国国国会通过法案,向所有珍妮特号探险队员颁发国会金质或银质奖章。林通盛和阿山分别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银质奖章一枚。
189212月,林通盛收到了这枚国会颁发的银质奖章,这是美国历史上华人第一次荣获勇敢奖。奖章的正面铭刻着林通盛的名字:Charles Tong Sing,另外一面是珍妮特号船员逃生的场面。[12]
31-32:林通盛荣获的国会奖章.图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coinbooks/30394342048/in/dateposted-public/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oinbooks/43543836244/in/dateposted-public/
阿山不仅是最早参加美国海军的华人,也是最早以身殉职的华人。
作为珍妮特号探险队员,阿山名字至今还在美国海军的网页上。
33 美国海军历史网北极探险队华人炊事兵阿山的纪录. 图源: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林通盛回到了美国,此时他才23岁,他的故事刚刚开始。我们会在下集继续讲述他的人生。
下集:世界上最早的北极探险华人:林通盛重返北极搜救格瑞里
ABSTRACT
Charles Tong Sing, Ah Sam were part of the 1879US Navy Artic Expedition on Jeanette. While Ah Sam perished on Lena Delta inSept. of 1881 at the side of De Long the Captain, Charles Tong Sing was one ofthe 13 survivors out of the initial 33 members of the crew.
参考资料:
1. Hampton Sides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 May 26, 2015 p.46
2. ibid p.149
3. ibid.p.180
4. ibid.p.208
5. ibid.p.230
6. ibid.p.301
7. Buffalo Weekly Express  01 Jun 1882, Thup.4
8.Sacramento Daily Union, Volume 15, Number 83,29 May 1882
9.Marysville Daily Appeal 3 June 1882/MarysvilleDaily Appeal, Volume XLV, Number 131, 3 June 1882
10. The Brooklyn Daily Eagle, 1884/02/22
11. New York Times, 1882/06/25
12. San Francisco Call, Volume 73, Number 30, 30December 1892
更多《美华史记》文章刊登在:https://usdandelion.com/,敬请订阅
Copyright©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for Social Justice.All rights reserved.  Materials may be copied or distributed, with written permission only. 美华联盟拥有美华史记版权。部分或全文转载需要书面授权。侵权必究。
PayPal 捐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