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了一周,好好享受了一下躺平的暑假。
当然,看奥运会还是不能缺席的。话说,这几天,你们的电视是不是都被奥运会霸屏了?
从开幕式那天起,我就跟潼潼一起在追奥运(虽说看开幕式那天后来就变成了重温2008北京奥运的开幕式吧),后面的几场重要比赛也都没落下,痛痛快快看了好久。
和孩子一起看奥运,其实还真的挺“有得聊”的。
看开幕式时的时候,我们聊了里面的设计。比如用《超级变变变》的形式演绎出的73枚动态图标;无人机组成的奥运会会徽变成地球等等。
北京年奥运会的开幕式那自然就更有得说了,那么多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节目,连我自己再看都还是不断感慨,更别说潼潼这样的小不点了。
后面看一场场比赛,我们又会讨论各种比赛规则。当然有很多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只能从网上现场做功课,也算是给自己也补补课了。
不过,对小孩子来说,她其实不是很关心这些。
她最关心的,还是中国队得了几块金牌,谁谁谁在哪场比赛中得了冠军。看到参赛的队员输掉了比赛,她好像比当事人还着急。
看着她着急紧张的样子,我一方面能感同身受也觉得她可爱,可另一方面又觉得,体育竞技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之前其实一直都强调过,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输赢观”,那其实在看体育比赛时,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引导与讨论的机会。
关心金牌当然也重要,但如果可以不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果”上,而同样关注一下“过程”,那我会觉得能更有收获一些。所以,在看比赛的时候,我们又聊了一些赛场背后的故事。
想“赢”没错,但“赢”的定义可以更多元
可能没有一个小孩能不在乎输赢吧?成年人尚且都想赢,又何况小孩子。
不论玩桌游、玩棋牌,还是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潼潼从玩输了就哭鼻子耍赖,赛场上觉得自己没有赢的机会就弃赛的小小娃,也慢慢长成了一个会在输掉之后能坦然些面对的小姑娘了。
当然,她想赢的心,却从未变过。
我并不想否定她那颗想赢的心,毕竟,“竞技”的最大目标就是“赢”。但我也同时希望潼潼能明白,“赢”的定义其实有许多种,并非仅仅是第一名、金牌、一百分这样子。
就比如,这次看奥运会。
兵乓球比赛中出现了一位本次奥运会年龄最大的参赛者,58岁的倪夏莲。和她对战的韩国选手17岁,年龄上比她足足小了40岁。
对于体育竞技来说,年龄的确是硬伤。而且面对年龄悬殊如此大的对手,胜算其实很小。
如果以输赢论,倪夏莲的确输掉了比赛。但她的出场,却有着比输赢更重要的意义,有着我希望孩子能看到的对所爱之物的执着和拼劲。
其实,这已经是她第五次参加奥运会了。
悉尼奥运会,是她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那一次她在单打比赛中进了16强,而当年37岁的她,在运动员中也属于高龄队员了。
潼潼问我,这个阿姨上场前不害怕自己会输掉吗?我给她找来倪夏莲的采访视频让她听。
“反正运动这件事,大家都在搞,如果还能顺便参加个奥运会,也没什么不好的。”
“但什么东西都不要强求,根据自己的身体,尽自己的努力,能行就行,不行也无所谓。”
“兵乓球是个很美好的项目。如果你享受乒乓,享受生活,就会一直想要去参与。
因为热爱、因为享受,拥有了想要参与与挑战的愿望。不论年龄多少,只要自己的身体还能承受,就勇敢迈出那一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比起那些惧怕自己会输掉,而不敢去挑战的人来说,倪夏莲的每一场比赛都是嬴者。
“输了比赛,赢了岁月”。
比起输赢,更精彩的是对抗的无限可能
除了阿姨级选手,兵乓球参赛选手中,还有一个12岁的小姑娘参赛,是奥运赛场上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名叫亨得·扎扎,来自叙利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她在时不时会断电的40℃的训练场,用一些陈旧的体育设备练习着。
但这一切,都难掩她对兵乓球挚烈的爱。
国际乒联官员伊娃·杰勒(Eva Jeler)这样评价她:
“我很少看到像扎扎这样年纪的球员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还能如此单纯地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快乐。她从来不是走着去捡球,而是跑着去的。当然,她的技术仍然需要改进,但她的决心、韧性和获胜的意志绝对是未来成功的保证。”
尽管扎扎止步在本届奥运会的首轮比赛中,但论对兵乓球的热情与爱,也许少有人能及。
她不能算赢家吗?能在其中收获快乐和自信,从这一点来看,她也是赢家。
这两位运动员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兵乓球这项运动更为美好的价值。
也许,当我给潼潼介绍兵乓球这项运动的时候,我当然可以说“这是我们国家最拿手、赢得最多的运动”,同样我也可以借用倪阿姨的话来介绍:
“乒乓球是一个很美好的项目,12岁可以打,58岁也可以打。”
本来,奥运精神,运动的意义,也并不仅仅在于冠军和金牌。竞技赛场上的精彩,永远因为它赋予了“赢”与“输”更为宽广的定义。
每一个人,当他享受精彩对抗中的无限可能性时,他就是赢家。
“我可以输,但我绝对不能认输”
看游泳比赛,张雨霏在100米蝶泳中得了银牌,和第一名就差了0.05秒。
潼潼一直念叨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就赢了。”
我说,从结果看的确挺可惜的。但如果只用结果的失败来给这场比赛定论,就辜负了它的精彩。
不论是张雨霏还是对手,她们在后半程一直都在卯足了劲往前冲,难分伯仲。这种不放弃半分半毫的态度,真的令人又觉得“燃”又非常感动。
但这些感动,都不及张雨霏的那句:
“我可以输,但我绝对不能认输。”
赛后,她对自己这场比赛做了总结:
“今天决赛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心理上的磨炼是最重要的,会对200米蝶泳有帮助”“我给自己的表现打99分,剩下那1分,我希望自己的心态可以更好,尽管已经比之前稳了许多”。
这样的“失败”,对于张雨霏来说是充满意义的。
正像张雨霏自己所说的那样:“哪怕拿不了第一,也不会让对手赢得轻松,一定要争一争。”
或许正是这种心态,让她后来在200米蝶泳中摘取了金牌。这场比拼,实在太精彩。
“输”,是结果导向。但“认输”,是强调过程。
换一种心态,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待失败,从中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空间,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这些从张雨霏身上呈现给我们的姿态,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拥有的“成长型思维”吗?
良好心态不是“别紧张”,而是成长型思维
奥运会这样的大赛,选手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拿到的入场券。有时候,心态甚至比技能更重要。
比如获得了气枪混团金牌的姜冉馨,她最后两枪打出了10.7环的好成绩,真的惊艳到了所有人。很多人都觉得,她的心态简直稳到绝。
的确如此。射击比赛最后一枪的压力真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大部分选手,或多或少最后一枪都有失误,这时候拼的真的就是心态。
我倒是想起了被称为“史上最倒霉”的射击手埃蒙斯,有三届奥运会,他都因为最后一枪打得特别差,而拱手把怀里的金牌让给了其他选手。
04年,他把最后一枪打到了对手的靶上,没记错的话,可能还是个10环;08年,他在领先3.3环的绝对优势情况下,最后一枪只打出了4.4环,是连看台上的女友都惊呆了的程度。
那怎样才能调整好心态呢?
恐怕,对自己默念几句“别紧张”是不管用的,还是尽量要放弃对结果的执念,专注过程。
如果只盯着结果,想着自己即将输掉或者赢了比赛,想不紧张那是鬼扯。但要用“过程”的心态来看,把最后一枪当作比赛的“其中一枪”来对待,是不是压力能得到一些释放呢?
再比如,前两天那场让人心脏狂跳的兵乓球女子单打半决赛。
整场比赛的节奏与反转,激烈到让人窒息的程度,陈梦在0-2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逐渐找回状态,一路反击,连胜四局,最终赢了杜凯琹。
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分析,提到乒乓球比赛的残酷,“因为没有小组赛,场场都是生死战”。
这样大逆转式的获胜,并非坏事。
“因为只有磕磕绊绊才能披荆斩棘,如果前面一路顺风,后面遇到困难将更不好解决。”
这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都是在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挫折。我相信,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体育赛场上,也是俯首即是。
在赛场上和杨倩比肩拿了气步枪混合团体冠军的杨皓然,曾经在几年前的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
“奥运会就像路边的一朵花,你走过去,采着就采着了,采不着拉到呗。因为,这4年除了奥运会,还有别的比赛呀。”
当我看到他用手肘轻轻撞向杨倩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还是四年前那个豁达明朗的少年。
我想,也正是这些思维和心态,帮运动员们度过了一个个厮杀、对决、拼尽全力的时刻吧。
而这些,也是我希望孩子能从奥运会中看到的。
是运动员们每一块奖牌背后承载的坚持和拼搏,是运动场上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背后的“奋起直追”与“从头再来”,是每一个不能单单用得奖与名次来记载的难忘瞬间。
是笑容,是泪水,更是汗水。是享受运动,挑战自我,因为热爱而全情投入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会为夺冠而热泪盈眶,也会为赤诚之心湿了眼睛。我们会为运动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而感动至深,也会被高手间的惺惺相惜而触动心扉。
因为,那颗心,那样的身体,无关结果,不分国界,只因挚爱。
这样的奥运精神,如果孩子们能从观看比赛中体悟到二三,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收获。
写到这里时,在“奖牌榜”上,中国仍然是在第一的位置。每次看奥运,心里的自豪感总是汹涌而出,虽然运动员们难免有失误与遗憾,但那种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每每都能让人热血澎湃。
中国队,加油!每一位真心秉承着奥运精神的运动员,加油!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