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书评人吴剑文发言
翁叶俊摄
我是张远山老师今年出版的新书——《思想真的有用吗》《寓言的密码》的策划编辑,也是天喜文化这部《庄子复原本》的外校。可是我到这里来,第一身份是远山的读者。我从2007年开始知道远山,在此之前,远山写的文章,出的书,我完全没有读过,甚至都没听说过远山这个名字。那一年,我请李劼老师推荐一些当代学者的作品,李劼老师就推荐了远山。当年年底,正好《庄子奥义》出版,也是在三亚举行了发布会,整个会议过程,我一直在网上围观。
我第一次读远山的书,读的就是《庄子奥义》。我从2007年开始看,就像看连续剧一样,从《庄子奥义》看到《庄子复原本》,再看到《庄子传》,一直到现在,关于陶器、玉器、青铜器的华夏上古文化系列。远山前期的书,则是我在看这些书的过程中,查漏补缺看完的。因为我是从“庄学三书”开始的,这导致了我对远山老师的书,从内心来说是非常苛刻的,他的任何书,我都要拿来和《庄子奥义》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更上一阶的新突破。
因为读了“庄学三书”的第一本《庄子奥义》,后面远山继续写作的过程中,我就会追问:《庄子复原本》进行得怎么样了?我当时没有想到,《复原本》呈现的,是如今的面貌。当时仅仅认为,可能是吸收前人的成果,然后为它作一个后出转精的注解,因为远山有多年阅读和考释的经验,注解也就更准确、更合理。做到这一步差不多也就令人满意了。可远山在《复原本》中,是尽力去考据和还原,《庄子》作为一部书,最初呈现的面貌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后来的版本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些变化,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远山从现有的材料中,把《庄子》在历史中可能的呈现状态挖掘出来,这个过程真的就像那些做考古的人在土里挖东西,你真的不知道底下挖出的会是什么。远山挖出的这样一个《复原本》,我从它的出土,一直看到现在的修补,整个过程都像在旁观一次文物考古。
为什么我如此喜欢远山的“庄学三书”系列?首先因为我特别喜欢庄子。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庄子的书,但许多书无法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总体把握。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时候我会从一些学者的书上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想法,例如陈鼓应、刘笑敢、王葆玹、徐克谦、张文江,都有不少胜解,它们会成为一些碎片,这些碎片在脑中慢慢增多。但这些碎片是不成体系的。以至于很多人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包括我自己当时也会这样想:庄子可能就是不成体系的。直到我看完了《庄子奥义》和《庄子复原本》,对庄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庄子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有把自己的思想真正地完成,并写出来了。如果我们既认为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又讲他的思想是混乱的,是自相矛盾的,这本身就意味着对庄子哲学的看低,因为我们会认为他的思想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可以统摄,认为他自己处在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状态,认为他的文本中有很多断裂。
这些断裂和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如果解决了这些断裂和矛盾,庄子的思想可能是怎样的?远山在校注的过程中,对讹文、缺文、衍文进行了反复校勘,得出了一个从逻辑上可以成立的基础文本和思想体系。这一立足于考据建立的庄子思想体系,我认为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它的优势。
第一,它彻底解决了庄子的思想归属问题。庄子到底是儒家,孔子的信徒,还是道家,老子的信徒,在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站队问题上,历史上进行过反复的争论,很多名人持不同的看法。朱自清先生有篇文章叫《陶诗的深度》,是评论古直先生的《陶靖节诗笺定本》,他认为古直通过对陶渊明引用、化用前人典故的详尽考据,解决了陶渊明思想的归属问题。例如陶渊明引用《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二,共三十七次,《列子》第三,共二十一次。《列子》一书一向没有《庄子》那么煊赫,可陶渊明引用《列子》竟有这么多,不做彻底的考证是意料不到的。有些名人如沈德潜率尔说出:“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杨,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人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但照古直的考据,陶渊明单是引《庄子》就比《论语》多,再加上《列子》,沈德潜这种话便显出了信口开河的底色。
远山在《庄子奥义》的跋语中,引用了司马迁和苏东坡的代表性观点:司马迁认为庄子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苏东坡斥为知庄子之粗者,庄子盖助孔子者。远山通过全书的考释证明,司马迁揭示了历史真相,苏东坡的说法,则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表达,并不符合历史真相。只有充分地、全面地、彻底地考据,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结论。
第二,远山本身研究的是哲学,所以他在给庄子作注,以及义理梳理时,把自己之前的哲学思考和哲学方法论用进去了。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扁平或二元对立的。而远山想出了“能指”“所指”“受指”的三指立体结构,他把超越的、立体的思维方式融入文本解读中,就能调动许多深刻的思想资源用于解析庄子。好比内力雄厚,才能催动许多复杂而高明的武功。例如,他在《庄子奥义》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大乘佛教的二谛思想,他把二谛思想灵活运用到庄子《齐物论》的解读中,使得文本中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二谛得到一个合理的分判,例如文本中哪些话是面对天道、建立在真谛基础上的谈论,哪些话是面对世间、建立在俗谛基础上的谈论,这是一个非常清晰和有价值的思想分判。我们的传统语言,文言文,有表达上的含混性、扁平性,只有把思维的层次补充进来,才有可能使文本变得更立体,思想表达更充分。古人隐藏在平面的文字背后的思想高维性,才可能被我们理解。远山的“庄学三书”在义理的层次上,对庄子做了一个立体呈现。
第三,我们以往在看这些古籍的时候,作为一个书籍的读者,往往把它作为知识来阅读。我在读《庄子传》的时候发现,上古时期很多思想者的思想,在当时是一种生命体验和实践,而不仅仅是语言文本,或是简单的理论观念。这个思想,本质上可以拿来作为生命实修的内容,而实修,是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动态次第的。远山在《庄子奥义》和《庄子复原本》的层层分析中,把庄子内七篇的整个思想发展及成长结构呈现了出来。从《逍遥游》的北溟飞往南溟,建立向道之心,一直到最后《应帝王》,成为“应帝之王”,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至人。整个路径,通过内七篇,进行了合理的、发展的、生命成长性的呈现,这有利于采用老庄思想作为生命实修体系,还原上古道术被遗忘的实践价值。如果庄子可以作为精神信仰的文化资源,当然是可以用来实修的。但是,我们用一个仅仅做了训诂的文本,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充分理解了庄子的义理层次,次第显现了思想的演变历程,知道闻思修的每一步应该落到何处的文本,当庄子内七篇可以相应于生命发展的七个步骤来理解,这个东西就能够真正使用在生活和生命之中。我在看它的时候,它对我的个人成长,对我理解世间现象,有一个渐渐地融入,它会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活的。远山是把这种活的东西,纳入一个文本中,但我们通过阅读,则是从文本中把这个活的东西再拿出来,放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回到现实,其实也融入了自己的个人创造,我们的生命实践。从文本中拿出思想,去自我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我在读“庄学三书”的时候,能感受到它是有指导实践的作用的。它甚至可以完善自己内在的思想操作系统,原来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些自我矛盾的地方,可以得到改良和升级。
所以,我从这三个角度,从庄子的思想归属,庄子思想层次的多维性,以及庄子如何运用到生活和生命中,认为远山对庄子的解读,值得被更多读者了解和参考。
《庄子复原本》属于古籍整理。以往很多专家的注释版本,属于古籍研究,他们的一些新观点,是放在注释中的,如果不细看注解,只看原文,很多地方其实是错误的,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障碍。但《庄子复原本》是整理本,也就是说,你直接看原文和译文,也足以理解庄子的思想,那些研究和考释的成果,已经被整理到正常的原文阅读之中,而如果你对学术感兴趣的话,又完全可以从校注中找到它的来源和依据,由此可以建立一个更为清晰、全面、准确的认识。所以,读者可以把《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作为入门书,然后再去读郭庆藩、王先谦、刘文典、王叔岷的研究著作,结合起来理解,这种理解就会螺旋式地上升。
今年出版的《思想真的有用吗》和《寓言的密码》,则可以看作是远山思想和“庄学三书”的入门书。远山的处女作《寓言的密码》,是关于先秦诸子的解读,庄子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是“庄学三书”的预告片,《思想真的有用吗》是远山的精选集,把他哲学思考、哲学方法论的文章集结了起来,有助于我们了解远山解读庄子的思想操作系统,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作《被庙堂遮蔽的江湖中国》,是走近庄子的一篇精彩导言,有趣引子,我们或许可以借此了解远山的思想,去探测隐而不彰的“庄子的深度”。
▲《庄子复原本》首发式嘉宾合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