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哈佛商学院专门为中国申请人带来了“HBS Experi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China”。这场宣讲会后,我们采访了Jinbo,BeBeyond创始人,一位有21年MBA申请辅导经验的人,他谈了一些对申请HBS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No.1
多年来,你参加过很多info session,能说说你的观察和发现吗?
Jinbo:我发现,这么多年来申请人在宣讲会上问的问题都没太多变化。本质上大家都在问HOW的问题,即,我如何(HOW)做才能申请成功?这些问题大部分会几乎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其它学校的宣讲会上,只换个学校的名字,而这些问题很难有好的回答,得到的回答往往都像是“套话”。
这个现象可以理解。虽然今天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在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选择,比方,为什么要去哈佛(WHY),但真正想得足够多足够深入的人依然有限。想去哈佛的原因还停留在它是最好的学校,能进去就意味着好工作、好前途。因此大家关心的还是HOW,怎么进?我能不能进?
如果仔细看HBS或其它顶尖商学院的官网,我们会发现商学院在录取这部分谈论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们能给你什么”、“为什么你应该来”、“我们在找什么样的人”,即WHAT(What do you want)和WHY(Why do you want it)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学校官网上的这些内容更多是树立学校品牌的手段,说说而已,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使命的具体呈现,特别值得申请人好好理解和思考。
如果一个申请人能把“我为什么要来HBS” 、“我能获得什么”、“我能给哈佛商学院带来什么”等问题思考得更清楚,在宣讲会上多问这些问题相关的问题,那么他会在宣讲会上给招生官留下印象,也会让宣讲会的问答环节更有质量。
毕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问正确的问题,把问题问好,是我们必备的重要素质。
No.2
我们能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聊聊你刚谈及的观察吗?例如,申请人常常会问,我的career goal要具体到什么程度?
Jinbo: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申请人的处境和担心:有的申请人是因为自己没有职业目标,怕这会影响自己的申请或者希望从分享嘉宾的回答中获得一些灵感;有的申请人是觉得自己得有一个跟其它申请人不一样的职业目标,才能在申请中脱颖而出;还有一些申请人在想:既然HBS想招改变世界的人,那我看看这些分享嘉宾的职业目标是不是果然如此?
这些问题被问出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围绕着怎么进哈佛的HOW问题。如何我们能真正去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思考这个重要的WHAT,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首先得想明白自己:比方,我的价值观(我在意什么)、我的长处、我的兴趣、我不可推卸的个人责任、我的人生经历和处境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可以怎么走。然后才会有为什么要去MBA、为什么要去哈佛商学院的问题。如果一个申请人在职业目标上有了一定的思考,TA在宣讲会上就会问出更个人、更具体的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有什么样的career goal。
No.3
还有一类technical问题:大众背景、小众背景、re-applicant怎么申请?合适的申请时间是怎样的?这又该如何看待?
这些问题反应了我们申请人在思考HOW问题时的一个典型思路。(这里我澄清一下,我前面的谈话没有否定HOW问题的意义,我只是在强调我们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WHAT和WHY问题。HOW怎么解决其实也非常关键。)
由于长期受升学制度的影响,我们潜意识里会认定录取一定有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明确的、是可以量化的、是有偏好的,只是哈佛商学院不明说。至于为什么不明说,我们没有想过。商学院招生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这个秘密(录取的标准)还没有被泄露,我们也没有想过。大家申请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小众的,或者不够优秀的,就会拼命凹“人设”,听各种不同的“过来人”的意见,最后把自己的申请文书写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堆意见的堆砌,或者根本不像自己。
但是,招生官不是经常说,We want to know who you are吗?他们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样凹人设不就直接打败了招生官想实现的了解我们的目标吗?还有,招生官的水平有那么差吗?他们是招生的专业人士,做了这么多年,看了成千上万份申请,竟然看不出来在凹“人设”?
因此,不能去想着如何凹人设(HOW),而是要从哈佛商学院的录取说明来思考自己。在哈佛商学院的官网明确写到:我们要招的人具有这些特质 - Habit of Leadership;Analytical Aptitude and Appetite;Engaged Community Citizenship。大家理解它的含义吗?特别是这些素质在我们每一个申请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我们思考过吗?这依然是一个向内看的问题。
No.4
但是,有些人会说:我看过一些被录取的人的申请文书,他们除了优秀以外,确实有一个鲜明的人设啊。
Jinbo:确认。如同任何好的文章一样,好的申请文书一定会有中心思想,会有写作的主线,一定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有关这个申请人的印象,就如同“人设”一样。
但这不是“因”,这是一个申请人在思考清楚了自己的经历、处境和其它重要问题之后的“果”
好的申请文书不是先设定一个形象,再去串自己的经历,为了串好而做各种凹造型的动作,以达成一个写作的一致性,有一个写作逻辑。好的申请文书是展现一个人的“内在逻辑”我们(BeBeyond)认为,也在21年的实践中不断证实了这点,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发展和成功的内在逻辑。当我们通过自我认识发现了自己的这个内在逻辑,我们的独特性、主线或“人设”就自然呈现了,而且它是真实的。真实也才是最有力量、最打动人的。
No.5
哪些问题、哪些回答你觉得特别有价值?
Jinbo:有位提问者应该是研究了校友的背景,问:你是XX背景出身,其实没有看到MBA对于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在职业发展上有多大的直接相关,那么HBS对你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贴近校友嘉宾自身的情况,问题具体、小、容易回答得实在,而不是笼统、庞大,让嘉宾难以短时间回答好,很容易给出冠冕堂皇、虚头八脑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显然在思考WHAT和WHY的问题,他可以通过校友言之有物的回答来推断学校和这个学位对学生的价值。
校友分享其实也涉及到了如何做好申请的精髓。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位校友说“我知道我过去的经历如何造就了今天的我”。这其实是适用于几乎所有申请人的方法,一个好的HOW。但这句话被埋在了各种信息里,很难被申请人注意到,即使这位校友在不同的回答里两次三次说到了类似意思,还有其它嘉宾也赞同了,但还是很容易被忽略。
这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正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怎么走到今天,什么样的内部因素和什么样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以我知道我接下来怎么走下去才能走得特别好,什么样的内部因素和什么样的外部因素会一起发挥作用。这就包括了为什么要读MBA,为什么非要到哈佛读MBA,到底去学什么、跟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做什么不做什么。这就是一个领导者、一个未来的领导者该有的思考方式和素质,不是吗?
读完这篇采访,我们猜测也许你会: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也可能会多了更多的想法,还可能有了不少感触,会很希望能和其他申请人、和我们继续深度探讨。。。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的其中之一方式继续参与
方式1. 直接文末留言互动
方式2. 预约BeBeyond MBA咨询,单独一对一沟通探讨
方式3. 加入“Online MBA申请讨(周二晚8:00 - 9:00,Zoom+微信群聊,第二天即快闪解散),劲波也会参加,我们一起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聊聊从这篇采访出发的有关申请、有关商学院录取、有关商业的话题。
直接加Mandy即可参加,注明“周二”。为保证讨论质量,我们会进行筛选,仅限MBA申请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