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一妈育儿特邀作者娜妈
预计阅读15分钟+,建议收藏后慢慢查看!
研 STUDY 究
说到“高需求宝宝”,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到过—“我家是高需求宝宝,太磨人了。”也许是在家庭聚会上的聊天,也许是在咖啡厅偶然听到邻座的抱怨。
学习规律作息养成、成为娜宝妈妈之后,更是在育儿信息里频繁看到“高需求宝宝”的出现。跟规律作息有关的最常见反对意见也是与它有关:
“规律作息看起来真的很美好。但我家是高需求宝宝,没办法,只能靠熬,跟规律作息无缘。"
这让对“高需求宝宝”其实一直并没有深究过的娜妈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一串儿:
  • 到底什么是“高需求宝宝”,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 “需求”具体指的是哪些需求?
  • “高”的参考指数是什么?没有参照物,很难论高低对吧。
  • 如此常听到,“高需求宝宝”是不是属于比例很高的现象呢?就像新生儿宝宝很多都会有黄疸稍偏高的问题一样。
  • 娜宝月子里是睡渣,现在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那是不是说娜宝月子里是“高需求宝宝”,之后又不是了?
被点了较真儿的穴,娜妈我带着浓浓好奇,认真花了些时间查找有关学术资料,好好深究了一下“高需求宝宝”的来龙去脉。全文较长,着急看答案的小盆友可以直接看我的“划重点段落”和文末的总结。
今天,娜妈就把我的这份“高需求宝宝”研究笔记整理成四部分,分享给大家:
一.追根溯源:“高需求宝宝” 一说从何而来?

二.概念求解:“高需求宝宝“ 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三.学术依据:“高需求宝宝” 被研究证实的比例有多少呢?是高是低
四.育儿实操:规律作息适用于“高需求宝宝”吗?

追根溯源:
高需求宝宝 一说从何而来?
叮~娜妈历史小课堂开始喽~(看原文学术资料真的好费功夫,实名求鼓励哈哈)

以只看学术资料和直接出处(博客、论坛等避开)为原则,总算大概理了个“高需求宝宝”的前世今生出来。
总结来说,“高需求宝宝“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Difficult temperament困难性情

学术界对于人类个性特征和气质特质的研究热情其实由来已久,但目前为止被引用最多、被奉为此领域学术经典的,是由1956年开始,1988年结束的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这项研究的展开方式在哈佛大学Harvard Dataverse收录的研究资料:[1]
图片来自哈佛大学Harvard Datavers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1956-1988 version 2.2
如上图红框标记指出,这项研究对象为113名中产阶级的白人婴儿(66个男宝宝,67个女宝宝)以及他们的家人。研究以采访婴儿家人的形式展开,记录婴儿在 0-2岁之间的一些日常行为特征,比如睡眠、进食、洗澡、排泄、活动、社交、感知能力。
之后的追踪采访分别发生在宝宝三岁(父母采访)和长大至青春期时(父母和孩子非别采访)。
113名,作为非科研人员的娜妈我斗胆说一句:这个研究样本量并不大。
就是这项美国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研究成果表明,有 10% 的宝宝拥有所谓的 “困难性情”。在1963年被发表在《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一书中,作者为这项研究的几位主要贡献者。[2]
就是上图这本,图片来自于美亚。
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官网上的一篇相关分析文章也引用了这本书: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发布的分析文章:Difficult temperament and negative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a genetically informed cross-lagged analysis[3]
如上图红框标出来的,这些宝宝的特征被定义为:
“困难性情”宝宝
  • 负面情绪
  • 社交行为的退缩
  • 情绪激烈
  • 适应能力差
  • 低规律性


在这项研究里,“困难性情”的婴儿被形容为“使其照料者的工作冲满了挑战”。[4] 由此开启了学术界对“困难性情“婴儿与儿童行为问题关联性的研究。
我个人对于有关“性情”的研究成果向来是默认抱有怀疑态度的,尤其是在婴幼儿(0到3岁)这个领域。因为“性情”怎么看都是难以用数据来严谨框起来的学术难点。
花点时间看看目前主要研究成果的话,会看到在temperament 这一“性情研究”领域,理论概念和实践结果的出入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暂且抛下细节的学术纠结,那么“difficult temperament” ——所谓“困难性情”——是如何变成我们熟知的“高需求”的呢?

第二阶段:
High need baby 高需求宝宝

上面所说的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相信知名度并不高。研究成果描述里的“困难性情” 更是自带不受欢迎体质,不容易被父母们接受。
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小儿科医生也是如此认为。

第一阶段的研究过去30多年之后,在1996年美国小儿科医生 Dr. William Sears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尔斯医生创造了“high need baby” 这一术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高需求宝宝”这一说法,用来更加正面的形容这些“麻烦”宝宝们。
我们来看看西尔斯医生本人对此是如何解说的:
In my pediatric practice, I discovered that the term “high need child” was P.C. — psychologically correct. 
By the time drained parents came to me for counseling about their demanding baby, they had already been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a barrage of negatives: “You hold her too much,” “It must be your milk,” “She’s controlling you.” All relayed an underlying message of “bad baby and bad parenting.” 
They felt it was somehow their fault their baby acted this way. As soon as I would pronounce the diagnosis “high need child,” I could see a look of relief on the faces of the parents. Finally, someone had something nice to say about their baby. 
“High need” sounds special, intelligent, unique, and it shifts the focus to the baby’s personality, relieving parents from the guilt of believing that their baby acts this way because of their parenting.
简单翻译来说,西尔斯医生创造“高需求宝宝”一词,是因为他觉得当他诊断宝宝为“高需求宝宝”的时候,会减轻他们父母的心理压力,
觉得宝宝的“麻烦”是因为性情所致,而不是他们的养育方式有什么错误。

因此对西尔斯医生来说,“高需求宝宝”的说法是“心理上正确的”(“psychologically correct”)
而西尔斯医生提出的这个“高需求宝宝”也就是他提出的”attachment parenting”亲密育儿派的源头。 
划重点
“高需求宝宝”一说并没有临床实验根据。“高需求宝宝”只是一个“心理上正确“的”描述性术语,用来帮助描述有这些特征的宝宝们。它并不能作为一种临床诊断。
也就是说,因为“高需求宝宝”的诊断并不存在(因为没有临床依据),这一术语的本质只是“描述性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明确的告诉你 “是的,你的宝宝经诊断确实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包括西尔斯医生本人。
了解了“高需求宝宝”的来历,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既然这个说法是西尔斯医生的发明,那他是怎样定义高需求宝宝的呢?
概念求解:
高需求宝宝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既然要寻找概念定义,自然是要到西尔斯医生的官网上找找看了,毕竟是因为他,才有了“高需求宝宝”一说的存在。

在西尔斯医生的官网上,最著名、最多为引用的一篇定义文章是“12 Signs Your Baby is High Need”,娜妈简单翻译一下的话是“12个你的宝宝是高需求宝宝的征兆。”[5]
  1. Intense 性情激烈
  2. Hyperactive 过度活跃
  3. Draining 让父母疲惫不堪
  4. Feeds frequently 整天要吃奶
  5. Demanding 要求很多
  6. Awakens frequently 经常醒来
  7. Unsatisfied 难以满足
  8. Unpredictable 不可预测
  9. Super-sensitive 超级敏感
  10. Can’t put baby down 根本放不下
  11. Not a self-soother 不会自我安慰
  12. Separation sensitive 对分离敏感


Hmmm… 说实话娜妈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那大多数宝宝在某些时期/时刻应该都属于“高需求宝宝”吧?
比如猛涨期会出现4,分离焦虑期会出现12,因为大运动发展引起的暂时夜醒可以属于6,长牙期、生病时的烦躁难受会带来1、3、5、6、8
图片来自于西尔斯医生官网“12 Signs Your Baby is High Need”一文 [5]
如上图红框内容所示,西尔斯医生本人也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宝宝都是高需求宝宝,大部分宝宝都在至少一个生活领域中属于高需求宝宝。”
毕竟“高需求宝宝”只是一个描述性术语而非临床诊断,会出现类似“大家都是高需求宝宝的”描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这样,这个理论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意义就有待商榷了。
划重点
如上文划重点里所说,“高需求宝宝”的诊断并不存在(因为没有临床依据),这一术语的本质只是“描述性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明确的告诉你 “是的,你的宝宝经诊断确实是一个高需求宝宝。”,这个人包括西尔斯医生本人。
“你的宝宝有高需求宝宝的常见12个特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学术依据:
高需求宝宝被研究证实的比例有多少呢?是高是低?
有了上两部分的信息,这一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一:根据1956年开始,1988年结束的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研究,“困难气质“的宝宝比例为10% 。
这里必须要再点一下,这个10%比例指的是研究成果中所说的“difficult temperament”“困难性情”宝宝。
也就是说这10% 不能等同于西尔斯医生12条定义下的“高需求宝宝”。研究成果出来的时候“高需求宝宝”这一术语及其定义还没有被西尔斯医生提出。
二:“高需求宝宝”一说并没有临床实验根据,因此“高需求宝宝”的诊断并不存在,这一术语的本质只是“描述性的”。
划重点
“高需求宝宝” 目前未被被临床研究证实,其比例更不得而知。
抽丝剥茧,到最后原来“高需求宝宝”其实并没有实际研究依据,是不是“高需求宝宝”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术语。
依靠“感觉”来判断的话,难怪我们会越来越常听到“高需求宝宝”的说法,因为带过娃的都知道,娃不管性格如何,必定都是有“高需求”的时候嘛。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那我们就往下扩展一步,简单说说关于宝宝性格和规律作息养成我自己的看法。

育儿实操:
规律作息适用于高需求宝宝吗?
有了上面三条信息,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的问法是“规律作息养成适用于‘困难宝宝’吗?”
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不仅提出、发表了“困难宝宝" 的比例,同时它也给出了宝宝性情的四大类别研究成果:
NYLS宝宝性情的四大类别研究成果  
第一类:Easy child 容易宝宝 40%
第二类:Difficult child 困难宝宝 10%
第三类:Slow to warm up child 慢热宝宝 15%
其他:Others 其他 35% 非以上三类中的任何一种,属于“混合”性情
也就是说,容易宝宝和混合宝宝加起来拥有75%的比例。
熟悉娜妈的都知道,我的主要育儿医学参考书之一《Baby 411》[6] 也对这一分类做了引用(下图红框部分)
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来判断自己的宝宝是不是属于这一类型呢?按照Dr. Ari Brown的说法,大概到宝宝1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了。[7]
By the time a baby turns one, most parents have his number—you know what kind of child you have on your hands.
而对于“困难性情”宝宝适不适用规律作息养成,我的观点与作者Dr. Ari Brown 的观点(美国获奖小儿科医生,《Baby 411》主要作者)的一致。
Dr. Ari Brown 说(上图蓝框):
了解你宝宝的性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提前预料到你的宝宝在一些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从而提前有所准备,让宝宝和你的世界都变得更美好一些。
比如,困难性情的宝宝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在汽车安全座椅里坐好,那么你在计划出门的时候就要多安排一些时间来哄宝宝让宝宝配合坐好。
放在规律作息养成里来说也是一样。

试问哪个宝宝不会在有节奏、有规律的作息生活中感觉更舒服呢?我们大人如此,宝宝也是一样。
但如果你的宝宝真的属于那10%的“困难性情”宝宝,那么在我看来对父母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01.关于观察记录
40%的“容易宝宝”和35%的“混合宝宝”,也许观察个3-5天就能看出宝宝现有作息的规律来(规律作息养成的第一步基础)
“困难宝宝”也许需要父母花更长的时间细心观察、记录才能做到。
02.稍等一下再行动 
规律作息养成需要父母“等一等再行动”,不要宝宝一哭就冲上去抱或喂奶。
在没有安全、健康隐患,宝宝没有情绪崩溃的情况下,先花几秒时间来思考、排查宝宝现在哭闹的原因再行动,这样才能精准满足宝宝当下真实需要,而不是父母“觉得”宝宝现在需要什么。
“困难宝宝”的父母也许需要更大的“定力”才能做到“稍等一下再行动。
03.保持信心、灵活运用
规律作息养成不是喊口号一蹴而就,而是一天天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在宝宝特殊时期(长牙,大运动,猛涨期等)出现短暂反复也是一定的。
在反复期父母需要保持信心,保持规律作息的原则下进行灵活调整。
这一点想想看对于“困难宝宝”的父母来说也是更具挑战的一件事。
总 结
1956-1988年的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研究成果之一是10%的宝宝拥有“困难性情”。
除此之外“容易宝宝”比例为40%,“慢热宝宝”为15%,“其他”混合型宝宝为35%。
这一研究结束后(1956年开始的这项研究,距今已超过半个世纪),至今都没有后续研究证实“困难性情”宝宝比例现在大于10%。
“高需求宝宝”一说并没有临床实验根据。
“高需求宝宝”只是西尔斯医生在1996年创造的一个“心理上正确的”描述性术语,用来帮助描述有这些特征的宝宝们。它并不能作为一种临床诊断。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明确的告诉你“是的,你的宝宝经诊断确实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包括西尔斯医生本人。
娜妈个人认为,“困难宝宝”同样需要拥有有节奏的规律作息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比“容易宝宝“更需要规律作息,更需要生活的节奏与规律带来的安稳感。
“困难宝宝”不是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按哭喂养”的理由,相反,他们的父母需要更加辛苦努力,花更长的时间观察记录、灵活调整,才能帮助自己的“麻烦宝宝”同样享受到作息规律的舒适,吃得更好,玩得更嗨,睡得更香。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Thomas; Stella Chess; Richard Lerner; Jacqueline Lerner, 2010,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1956-1988", https://doi.org/10.7910/DVN/CIGGJY, Harvard Dataverse, V2
[2]
. Thomas A, Chess S, Birch HG, Hertzig ME, Korn S. 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3

[3].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简称NCBI).Difficult temperament and negative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a genetically informed cross-lagged analys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40089/
[4]. Rothbart, M. K., & Bates, J. E. (1998). Temperament. In W. Damon (Series Ed.) & N. Eisenberg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pp. 105–176).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5]
. 西尔斯医生官网 https://www.askdrsears.com/topics/health-concerns/fussy-baby/high-need-baby/12-features-high-need-baby

[6]. Brown. A.,& Fields. D, (2018), Baby 411 (8th ed., pp. 298):Clear Answers & Smart Advice for Your Baby’s First Year. Windsor Peak Press
👇是的你没有看错,《Baby 411》的最新2019-2010 第9版上个月出版了,娜妈我已火速入手 (之前手上的是2018版)。最新版作者都是有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做过思想修正的,这样的与时俱进信息才有价值。不结合时代看书,最多只能做个历史参考。
[7]. Brown. A.,& Fields. D, (2019), Baby 411 (9th ed., pp.300-301): Your Baby, Birth to Age 1. Windsor Peak Press
▲上下滑动可查看▲
娜妈结语
育儿,说到底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没有人能真正的给另外一个人贴上“完全错误”的标签。
但,如何在育儿信息纷繁过剩的今天,努力保持一分冷静与理智,其实着实不易,但又实在必须。
没有了这份冷静,被育儿舆论牵着鼻子走,不可避免的人云亦云就都会找到各种缝隙进入我们的生活。
小处佛系,宝宝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真的不要紧的。但大到给宝宝贴标签,只能说必须慎重再慎重。
宝宝还小,离她/他拥有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做父母的,就是他们小小世界的第一道防线。生活中如此,理念上也是如此,做有钻研精神的父母。
标签不是随便就能给宝宝贴的,就算是最爱他们的我们也一样。
与大家共勉。
娜宝妈妈的公众号是:【自在娜妈】,后续她还会分享很多超棒的育儿经验心得、健身攻略以及读书笔记。
现居新加坡,娜妈家有人类小孩(娜娜)、毛小孩(法斗toto)各一只。喜欢读读读,热爱写写写,每天练练练。她说生命奇妙,想做个有意思的宝妈。
往期回顾: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如果你想加入妈妈互助群,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shiyaoyima,回答我12个问题后,即可加入
【一妈育儿】家有0-1岁宝宝的聪明妈妈都在关注的育儿干货公众号,如果你因孩子睡眠、哭闹、早教、辅食等问题崩溃烦躁,一定要关注!
另有:

线上免费公开课《掌握10个哄睡方法,宝宝作息规律,睡得香甜》帮助很多新手爸妈远离烦恼
关注公众号【一妈育儿】
回复“109”,即可获得公开课链接,无限次回听
回复“1”,即可获得22G价值过万的蒙氏早教教案视频等全套资料。
新书正在筹备中,预计明年上市!敬请期待!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