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你在领导眼皮子底下‘带薪观赛’多少场了?”

近日,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奥运会带出了这个新词,特指那些人在工位上、魂比东京热的打工人可人儿。 
虽然远远比不上奥运健儿辛苦,但他们也挺费神的,一边防着老板摸鱼,一边为赛事心吊到嗓子眼,热泪盈眶了还得假装风迷了眼睛。
没办法,长大之后,再也没什么能让我们喜怒形于色了,除了看奥运会。
特别是社畜,每天习惯了在绵里藏刀的职场游走,突然直击火拼现场上爽快的明刀明枪,实在控制不住要血脉偾张。
最容易瞬间破防的,就是看到国家队夺冠了:
今年网友打开奥运会的方式也角度清奇,比如,看开幕式会看出“企鹅”:

也看到老婆:
网友:石原里美,唯一的阳间一幕
尤其是在看到一块块很容易激起中二魂的国家牌子时,实在忍不住要跟着解说员大喝一声:“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01
奥运会,疲惫生活的兴奋剂
这届年轻人带薪观赛的热情,到底有多高?
职场小白,可能还在顶风作案的危险边缘疯狂试探,鬼鬼祟祟地随时切换大小屏,或者蹲在厕所,借着微弱的Wi-Fi收看至双腿发麻;
至于老油条们,早就屏幕全开,甚至赔上病假事假婚假,就为了不用看老板脸色,赖在沙发上看个痛快。
当然也有例外的老板,紧跟赛事的心让他顾不上员工的小动作:
大多数时候,电视是最快的,因此一旦遇上网络延迟,在公司网上冲浪的选手就会惨遭赛况剧透。
有时候偷偷摸摸看得难受了,打工人就忍不住仰天长啸,发出一个天问:奥运会为什么不放假?
是啊,看奥运会,是眼下疲惫生活少有的一注兴奋剂。
要说复杂的赛事规则吧,其实大部分人一点不懂,但只要看到红彤彤的中国服出场,拍烂手掌再说。
而一旦遇上剑拔弩张的紧张赛况,就忍不住要戴上撒贝宁式吸氧机:
如果跟得上解说员的节奏,更能收获瞬间点燃全身的体验:
7月27日,00后组合陈芋汐和张家齐在女子双人10米台上亮出完美一跳,解说员激情呐喊:“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个大!”
7月28日,在赛艇女子四人双桨比赛现场,中国队甩开第二名6秒之多,还打破了世界纪录,解说员哽咽着说哭了:
“力量送上来!最后两脚!我们赢啦!中国姑娘赢下了这枚金牌!”

这届奥运会的很多金牌得主还是00后。自诞生以来,00后一直都没有明确的个性特征能让大众对他们下定义,但这一次,他们出其不意地展示了中国后辈的担当。
在世界级大赛面前,他们沉着如有大将之风;下了台,又蹦蹦跳跳像个快乐精灵。相信他们暂时不会被扣上“垮掉的一代”这个祖传称号了。
很多观众还对这些年轻小将油然升起一份慈爱之心。东北一位大哥,在杨倩蓄势待发出最后一枪时,站在电视机前一边拍她脸蛋一边轻声说:“稳住!稳住稳住!”就像哄自家闺女一样。
如今,中国人围观奥运会的方式,真的已经大不一样了。
人们不再唯金牌论,也不喜欢再去赘述运动员苦哈哈的训练经历,就连热搜的画风都逐渐变异:大伙更希望看到的,是跟运动员一起分享那些“普通人”的快乐。

#02
那些集体记忆,曾让我们哭了又笑
今年,中国女排接连失利,不少人翻出了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回味女排历史上的惊人赛点。
本来是想寻找一点心理安慰,但看完之后好像又觉得,没关系,“常胜将军”本就是虚妄之词。中国女排的精神,本来也不是一块块金牌立起来的。
而且,人们最记忆深刻的,也不是那些姑娘拼死夺下的一两分,而是在宏大记忆中那些全民参与和鼓劲的温暖时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奥运记忆。对于80、90后而言,奥运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
2004年,刘翔的“飞人传说”,让不少家长热烈讨论起他的饮食秘方:刘翔的三餐,到底是吃了什么才会跑得这么快?
后来在语文课上,老师布置过很多“论奥林匹克精神”的作文题,中国女排也是考生答卷上永不缺席的论据。
很多人也是在班上,第一次看着五星红旗在别人的国家冉冉升起,鼻子一酸,瞬间懂了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稍微长大点了,就在奥运场上找梦中情人。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收视报告显示,跳水、体操比赛包揽了收视率的前五名,不为别的,就是帅哥美女特别多。
譬如,时隔多年,田亮的颜值和能力,还是能上热搜。
当然年轻人也不会忘记嗑cp和炒花边。申雪和赵宏博这一对滑冰情侣,相信曾是不少小朋友心中的冰雪奇缘吧。
奥运会不只活在新闻报道上。在香港的麦兜系列动画片里,孩子们知道了李丽珊是第一位来自香港的奥运冠军——
因为妈妈把麦兜送去拜见李丽珊的金牌教练,还给奥组委写信,希望把麦兜擅长的抢包山新添为奥运项目。
而对于上一辈人来说,更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
不少人回忆道,那时候举国沸腾的盛况甚于过年,每一栋楼都有人在嚎叫,十八线的小城镇都在放烟花鞭炮,街上的陌生人都可以热烈拥抱。
那是我们民族紧密相连的重要时刻,也是一场被压抑了太久的欢呼。
如今离家久了,每到奥运季,就特别怀念那些小时候跟爸爸窝在家看奥运会的时光。那些曾让我们大哭又大笑的,早已构成了我们不可磨灭的生活记忆。
#03
怀着最朴素的善意,来观看奥运会吧
如今,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3年。
那时候的中国人,真诚又迫切地想融入全世界,迫不及待想邀请世界人民来北京做客。
只是现在发现,得金牌已经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是否得到强国的认可,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早就有了足以让世界瞩目的自我的标准。
奥运会也不再是一个神化的殿堂,而是真正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为之呐喊,为自己人鼓劲,参与热烈的讨论,但不再是为了夺冠。

但就今年而言,东京奥运会正从公众事件变得更像媒体事件,媒介和舆论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巨量的支持和关注度鼓舞了运动员,国人的民族情感凝聚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在另一方面,部分网友的非理性声量过大,奥运会伊始,就出现了“杨倩声誉反转事件”和“王璐瑶自拍事件”。
这些才是真正的“浪费公共资源”。因此在后来的赛事直播中,解说员在看到体操小将芦玉菲掉杠时,就及时提醒“希望给运动员一个更好的媒体环境”。
没有运动员不想赢,若是输了也绝不是羞耻。
就像这次的吸氧特派运动员撒贝宁,在看到中国女排憾负俄罗斯时,只是坦然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
体育在很多时候是残酷的东西,但很多人只看到它美丽的荣光。
2000年,村上春树曾赴悉尼采访奥运会,回来后写了《悉尼!》一书。在他看来,奥运会就像台风眼,当你置身内部,很难看清整体形象。
他写道:“可是将人生华彩乐章浓缩在不足十秒的时间内,这未免太令人惊叹。那震慑人心的凝缩的力量,究竟赋予人的精神和肉体怎样的负荷……话虽如此,但从选手们跑完之后的表情便可以推想,那一定像粉身碎骨般痛切。”
庆幸的是,我们不再生活在他忧心的那个“以奖牌来判断价值的无比严酷的世界里”。
面对奥运会,我们只需要怀着最朴素的善意,收获最纯粹的感动,让它成为生活的一注美好调剂。
我们更没必要把奥运会饭圈化,而是要真正理解奥运精神,就像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当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四年又四年,希望我们永远会为奥运健儿激动落泪。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花瓢白
插画 丨 Birdy
🏄‍♀️
今日话题
你有什么特别的奥运回忆?
热文推荐 · 点击阅读
点击下方关注,并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点在看↓↓↓

分享你的生活意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