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今天这一篇来自于一妈团队的金牌讲师JOJO妈,她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现在也正在设计辅食相关课程,之后课程会与大家见面。JOJO妈今天来跟我们聊一下众多妈妈焦虑的问题:宝宝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JOJO妈
食品分析与食品安全管理硕士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一妈团队金牌讲师
全球知名营养品企业从事营养食品研究5年时间
主要研究方向:妇幼营养和运动营养
孩子的四大乐事是“吃得饱饱的,睡得香香的,玩得很开心,有人很懂TA“,然而,绝大部分妈妈在孩子“好好吃饭“的问题上就已经感到非常焦头烂额了。
1岁出头的孩子慢慢会出现一些拒食、偏食、挑食的情况,还有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照料人在这个问题上可谓操碎了心。
其实,对于吃饭这件事儿,首先我们自己不要太有心理负担,除了孩子长期“修仙”式的不吃少吃,需要去考虑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绝大多数情况下非长期的拒食和喂养问题对于孩子的生长和体重的增长影响不会太大。
吃,说到底是孩子的本能,所以在改善吃饭问题这件事儿上,我们不需要为了让孩子多吃而用尽各种办法追喂、逗喂,边玩边吃。
我们更需要放平心态,慢慢引导,找到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那么,家有“小饭渣“的你,以下6个原因,你中招了吗?
孩子不饿
经过半年的辅食添加过渡,1岁左右孩子的餐次一般能做到三餐+睡前奶或三餐一点+睡前奶模式,有的孩子三餐两点。
但是,照料人通常在给孩子的“点”上面把握不好,不小心就吃多了,到了正餐不饿自然就不吃了。
有的孩子奶+辅食一天还能安排上六七顿,这样的安排也容易让孩子全天都保持着不饿甚至有点饱的状态。
他会知道哪怕我这顿不吃很快也会有下一顿,三餐的食物不是必需的,我不好好吃也没有关系。

解决方法:

合理安排餐次,控制点心量
减少三餐以外的点心零食,让孩子在正餐时间有饿的感觉,适当的饥饿感能让孩子对“饥”和“饱”有明确的感知。
并且食物带来的饱足感可以缓解肚子饿的不适,让孩子对食物是接纳感恩而非抗拒厌烦的心态,可以吃得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使用 “不吃饭饿几顿就好了” 的惩罚式做法,而是应当合理利用孩子的饥饿需求,用美味的饭菜和良好的进食习惯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食哦。
(图片来自天使妈妈成长计划)
时机不对
通常孩子在刚睡醒或很困的时候都不会太有胃口:
▪ 睡觉时消耗小,肠胃蠕动慢,刚醒的时候肠胃还没有完全运转起来,一般都不太饿
▪ 困的时候就只想睡觉,也很难好好吃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玩儿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打断,告诉他吃饭了别玩儿了,这个时候他当然会非常不爽,容易在饭桌上耍脾气不好好吃饭。

解决方法:

-睡醒活动活动再吃

-很困的时候,先解决睡觉的需求,饿了孩子自然会醒来吃
-玩耍的时候:提前告知合理安排餐次,控制点心量
可以在做辅食的时候提前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去给你做饭吃了”;差不多可以吃的时候,告诉孩子:“我们马上就要来吃饭咯!”
提前告知能让孩子对吃饭有心理预期,到时间吃饭了,自然不会抗拒啦。
“我”想自己吃!
有的时候孩子其实不是拒绝吃饭,只是在拒绝大人的喂食,在喂食的时候会想不断抓勺子、抓碗、抓食物自己尝试,喂到嘴边就开始紧紧闭着嘴巴不吃,甚至发脾气、扔食物。
但这却是一件好事,说明孩子在发出信号,提醒照料人“宝宝想自己来”,这同时也是引导自主进食的敏感期哦。
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引导自主进食啦
通过多观察孩子的状态,当孩子出现了“想要自己来“的表现的时候,尽量准备好合适的手指食物或小勺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吧。
性状不对
有的照料人怕孩子噎着,迟迟不敢给孩子吃颗粒状、块状的食物,甚至到了快一岁还在每天给粥、糊给孩子吃。
然而,正是因为长期给予孩子半固体、流体类食物,没有跟上孩子咀嚼吞咽能力发展及时变化性状,孩子再大一些开始抗拒吃质地和性状更加丰富的食物
而且,孩子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的营养和能量非常高,和固体食物相比,流体类食物的营养密度、能量密度都比较低,同等重量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营养和能量更少。
过多的流体和液体食物会占据孩子有限的胃容量,高营养密度的固体食物自然就吃得少了。因此不推荐以粥羹类长期作为孩子的主食,偶尔为之即可。同时,1岁以后,奶也应该从一岁前的主食地位退居二线,以食物为主啦。

解决方法:

丰富食物的性状增加粗糙程度和可咀嚼性。比如:
谷物类食物,除了粥和饭,还可以有
肉类,除了肉碎,还可以是:
薯类食物和不太硬的水果蔬菜,可以直接给条块状:
给予多种性状的食物能让孩子学习对不同食物处理方式,有助孩子在进食过程中找到乐趣~
口味不对头
作为大人,我们自己也不爱吃口味不合的食物,孩子有偏好就更正常,但这也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新食物,不熟悉

孩子对待新食物会比较谨慎,可能刚开始吃会表现出抗拒,吃进嘴里就吐出来,反反复复好几次,很容易让照料人误以为孩子不喜欢。
解决办法:多尝试
我们对于孩子多长时间能接受一种新食物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理预期,有的一次接受,有 的需要尝试10-14次,这都是正常范围的,几次的拒绝其实不足以说明孩子不喜欢这种食物。
可以让孩子多试几天、几顿,变换着不同的做法搭配;还可以选择在孩子比较饿的时候 给他尝试,并不要让其他喜爱的食物同时出现,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情况二:吃腻了

原来喜欢吃的食物突然不愿意吃了,说明这种食物或这种做法孩子已经吃腻了,每天都吃得差不多,孩子表示心里苦:我也想像你们一样每天换着来!
解决办法:丰富食物口味
多变化口味和食物搭配,尽量做到三四天不重复,能做到一周不重复更好。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让食物更鲜,味道更丰富,包括:
-具有提鲜和改变口味的天然食物如虾米、小鱼干、海苔、香菇等

-适当的调味品如一点点的含碘盐、芝士粉等(适合1岁以上孩子)
-口味清淡的家庭食物(适合1岁以上孩子)


照料人的不良习惯
除了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追喂、逗喂这些大家都清楚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外,其实更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照料人自己的“不良习惯”。
总教育孩子不要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有不少父母自己却一边看手机一边吃;
不尊重孩子“饱了不吃”的意愿,总想让孩子“再吃一口”,想让孩子把每餐定量的食物吃完;
大人自己都没法保证自己每顿的食量都一样,逼着孩子吃只会让孩子对进食失去兴趣。

解决方法:

-父母以身作则,养成良好进食习惯的榜样

-尊重孩子的饥饱,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
其实这么几大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
只要足够饿食物适合且美味,能解决80%以上的“不爱吃饭”的问题,除此之外的20%,需要照料人为我们的宝贝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适合的就餐环境,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吃、吃多少
佛系放手,孩子也许会给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反馈哦。
想进一步学习尊重式育儿和规律作息,可以来听一听一妈亲授的56节在线系列课。很多听完课的天使妈妈都说:
以前看公众号文章和经验贴,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什么是规律作息,并且急急忙忙去实操,实则碎片且急功近利,不得要领。直到听课以后才明白真正的规律作息和尊重式育儿到底是什么,少走了不少弯路,降低了试错成本!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直接听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