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木水

编辑 | 陈沉沉

责编 | 五花鹿
消失的妻子
最近在看电视剧《北辙南辕》,一阵哀叹。
里面有个主人公,叫司梦。
她的情况是这样的:已婚,有两个孩子,是一个全职妈妈。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业余写作者。
她的人生看起来岁月静好,但实际上她总感到隐隐的不甘和空洞。
比如,在送孩子上学后,转身就要面对自己扑面而来的落寞;
在和姐妹聊天时,一边是对朋友精彩生活的「羡慕」,一边是对自己只能守着家庭的「无奈」。
这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她又煞又酷的姐妹尤珊珊,计划开一个餐厅,邀请司梦入股。
一个不甘于做家庭主妇的女人撞上一个机遇,产生的化学反应不亚于一见钟情、灵光乍现。
于是,她去和老公商量,想参与这个事业。
但是,老公反对。
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司梦,权衡利弊得失:
他在外面全心全意地打拼,而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需要司梦照顾。
为了这个家,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有分工,才能共同经营好。
所以,司梦在家,照顾好老人孩子是最好的安排。
这是一番无可辩别的“正确”的言论。
言及于此,司梦也无话可说,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大局为重。
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不是吗?
这个不对在于: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司梦了。
司梦这个人消失了。
司梦个人的爱好、期待、愿景、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不重要。
留下的,只是司梦的功能:承担起妻子、妈妈、女儿的责任,照顾家庭。
她变成了一个工具人。
警惕成为婚姻中的工具人
婚姻里,“工具人”非常常见。
他们放弃了个人的需求、情感,将自己融入到一个集体中,让自己这样一个个体,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去发挥功能。
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还是被迫的。
或者,我们不会在意识层面感受到强迫,但就像潜意识被催眠了一样,你自动地选择了“放弃自我需求,保留对外功能”。
这就是工具化的过程。
我的一位朋友,结婚前,还游山玩水,骑马打球,时不常还提笔写写东西,发发感慨。
结婚后,尤其在孩子出生后,感觉“一夜长大”了。
白天工作,晚上盯娃写作业;
平时工作,周末送娃去辅导班赶场;
安排父母轮班;
定时给家里买菜;
年假都贡献在暑假;
过年两边老人平衡好;
以及应对一些意外的情况:老人生病、孩子生病、家长会……
朋友说,自己就像是个工具人,只能干“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
就是做向身份兑现和责任履行的事情。
而关乎于个人需求的,比如,想去旅行、想跟朋友聚餐、想熬夜看个小说……都是“不务正业”、“不懂事”、“幼稚”。
她感觉自己一直在贡献,甚至被榨干。
她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见缝插针地刷刷淘宝。
在一段婚姻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只剩下身份和责任,而个人需求、价值实现和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都难觅踪迹。
那么,你就要警惕:
你是不是正在成为失去自我、只剩下功能的工具人?
女人的功能,男人的期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迈入传统意义的婚姻。
原因之一就是:
一个人,骑马看花周游世界;
两个人,就只能贤妻良母了。
如果走进婚姻就意味着阉割自己的个人需求,那么,以婚姻为基础构建的家庭场域,就会像“坟墓”一样,死寂沉沉,毫无生气。
可是,你会发现,在这一点上,男性和女性,是有差异的。
有一天晚上开车,我在听北京交通广播的一档社会调查类节目。
当天的主题是:男性和女性,谁更不想迈入婚姻?
调研数据显示,答案是:女性。
听到这个结果,当时一位女主持人随口说了一句:
当然了,如果结婚后,有人给我生孩子,有人给我照顾家。
我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不耽误工作,想出去跟朋友聚会就能出去聚会,想喝酒喝酒…… 
那我也想结婚。
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真相。
许多婚姻之中,这种对自我的阉割,并非是对等的:
有的人自我被阉割;
而有的人,自我不但没有被阉割,还得以伸展。
甚至是,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了阉割后,并借由另一方的功能,来辅助自己进一步实现了自我的伸展。
比如《北辙南辕》中的另一女性角色冯希,她也总是想要做点事情,而她长跑十年的博士后男朋友一再告诉她:
“你说你一个女人,为什么总是往外跑,在家待着不好吗?”
为此,还亲自打电话给尤珊珊,让她不要总带冯希出去,别把女朋友带跑了。
把女人困在家,女人就不会跑。
这是过往许多传统婚姻的惯用做法。
阉割掉女性所有的关系,女人就没有能力跑。
困在家做什么?困在家,就可以相夫教子,给男人一个稳定的“家”。
在这种“塑造贤妻良母”的婚姻观里,有两层意向:
第一,在表面上,男人在使用女人,构建自己完整的人生布局。
这样一个完整的构建中,男性需要女性发挥一些功能,比如,生孩子,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
而“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似乎也顺理成章,这一切,都从女人的子宫开始。
女性有子宫,所以自然有生养孩子的先天条件。
然而,子宫本应是权利,而绝非义务。
第二,更深一层的隐喻里,这也是男性心理上的巨大需求。
男性向来总是要往外走,去看外面的世界,去开疆拓土。
而,矛盾的地方在于,在男人心底隐秘的角落,又对母亲、对家有着无比的眷恋和向往。
所以,男人可以出去闯荡,他也未必总想回家。
但是,这个家得在,且稳定、温馨、井井有条。
阉割,发生在细节里
当然我相信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女性和男性的思维变化,会让原有压抑的一些传统婚姻迭代,变成一种双方都更自在的婚姻。
但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在许多家庭里,还是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细节,去把女性工具化。
想要实现工具化,最常见的就是——对女性实施阉割,使其不成为完整的人。
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
她的老公对她的期待从一开始就说得明明白白:贤妻良母——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乍听起来,像极了男人对女人的情话:我只希望你开心,你什么都不用做。
而来访也是这么做的,从怀孕后,就不去工作,一直在努力地做贤妻良母,很在意自己是否满足了老公对妻子的要求。
有一次,来访和老公长谈,聊到了自己过去十来年相夫教子背后的遗憾,以及,心底似乎也想有所成就。
这个时候,老公笑了。
来访会和我讲这个细节,是因为,她虽然并不确定,但是,却非常刺眼地看到这个笑容,那是一种轻视的笑。
“就你,想有成就?”
当时她马上也笑了,是不好意思地笑。
似乎,对自己的这种“妄想”很抱歉,也许,还非常羞耻。
“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竟然还有这种想法,疯了吧。”
并非上纲上线,阉割,就在这些细节中。
被集体忽视的一个群体:已婚已育的女性
这种阉割,还体现在:“已婚已育的女性”,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不妨可以看看现在的电视剧题材,就知道现在关注的是什么:
单身男女,可以谈爱情;
已婚男性,可以谈事业,谈成熟男人的魅力;
大龄未婚女性,也有的谈,聚焦对“独立”女性的关注……
但是,已婚已育女性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关注的。
谈到已婚女性,你能想到的有什么?
家庭伦理道德剧,或者育儿题材。
但是,这些题材本身,就没有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注,而是只是作为一部分功能在对待。
他人关注的始终是她的身份和功能,比如:妈妈,老婆,儿媳。
而这个圈子里的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个体,在潜移默化、不言而喻的集体默许下,无声无息地彻底消失。
什么时候她会作为个体被关注呢?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这个人离开了婚姻。
当她走出了婚姻,她从这些身份中走出来,以个体的形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比如《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
在关系里,被阉割殆尽:
大二恋爱怀孕,学业几乎被耽误,生了孩子,老公妈宝,家里财政大权都在婆婆手里,买个啥都要看婆婆脸色……
走出婚姻之后呢,开挂了。
当然,影视剧会有很多夸大的部分,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就像一个现代都市版“伊索寓言”:
走近婚姻,被阉割;
走出婚姻,才见自己。
第二种,这个人经济独立且清醒。
她不落入传统婚姻家庭对女性的禁锢,冲出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模式——
婚姻不是一个「阉割一方成就另一方」的专权空间,而是构建一个「滋养彼此的主体性,同时共同付出、相互扶持」的合伙空间。
但这种的婚姻观念和模式,显然还只是少数。
列举以上这两种方式,不是想劝大家离开婚姻。
毕竟婚姻是个复杂的系统,也承载着我们许多的需求。
我想说的是:关注自己的自我,活出来。
女性绝不只是谁谁妈妈、谁谁太太。
女性自己的人生价值,乃至于吃喝玩乐,都非常值得被关注。
而不是在一再地压抑和被动中,变成一群面目模糊的工具人。
而作为女性本身,我们能做什么呢?
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不要忽视这份不舒服。
我相信有部分女性,是可以从家庭生活中得到滋养和尊重的,那就好好享受这种自我和家庭的结合。
但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不甘,一定要好好自我觉察——
我是不是有一些部分压抑和被阉割。
并且,收一收我们的“奉献”精神,施展我们的主体意识,愿我们都能活得“自我”一些。
不丢失自己,充分地满足自己,照顾好自己,才能谈其他的。
哪怕条件有限,只能慢慢地,一点点地,多一些自我照顾和施展,那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毕竟,我们身上的责任很多,我们还想去完成自己的人生。
而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在的生活。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微信公众号:三木水心理工作室(hongcen2063)。
本文首发于【武志红】公众号。
 从这里开启 
 自我探索的成长之旅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武志红】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