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凯叔讲故事
作者 | 茱莉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樊薇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日常生活中,
父母尊重孩子,
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固然很好。
但是,并非每时每刻我们都要跟孩子做“朋友”,
譬如,在以下情况下——
涉及家庭重要决策,
不要一味跟孩子做“朋友”
暑假前,
一个亲戚收到她10岁女儿的短信:
“妈妈:同学都在讨论夏令营的事,我也想参加,
可是我自己定不了参加哪个……
妈妈,您帮我看一下吧!”
妈妈很爽快地回复:
你怎么选,妈妈都尊重你的决定!
你们猜,最后孩子选了什么夏令营?
答案是,她一个都没选。
事后,我从小女孩那里了解到:
让她犹豫和纠结的点在于,
不论去哪个夏令营都要花不少钱。
家里有这么多钱吗?
最终,她默默放弃了妈妈给的这次“选择权”。
其实,这个小家庭的经济条件尚可。
我的这位亲戚,也不是那种没法交流的严苛家长。
恰恰相反,她看起来给了孩子很大的空间。
问题就出在这里。
孩子尚小,
事关金钱、家庭事务或者安全问题的决定,
当我们把权力给了孩子,
等于也悄无声息地把责任推给了孩子。
而一个孩子,扛不住那么大的压力。
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我身边就认识一些父母,
给孩子报价钱不菲的培训班时,
会十分民主地询问孩子:
“你喜欢不喜欢?喜欢就给你报。”
可惜,孩子们一时的“喜欢”消散得太快,
且他们根本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一旦孩子的表现“配不上”父母支付的那笔学费,
等待这个小家庭的,很多时候是一场混乱。
所以,该由家长作主和承担的时候,
必须要果断支棱起来。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不要急着跟孩子做“朋友”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曾说过:
“父母要有意识,
孩子小的时候,
该说就要说,
该立规矩就要立规矩,
而且越小说越好,
否则长大了,
他就不是地下打滚那么简单了。”
四川成都某公园,
就出了这么一则新闻:
一位大爷放的一只风筝很拉风,
公园里很多人驻足观看。
那风筝是他耗费半年功夫亲手制作的,
还曾得过奖。
当大爷准备收回风筝时,
特意嘱咐身边的家长,
看好自己的小孩。
然而,在漂亮的大风筝落地瞬间,
周围一群孩子就生扑上来,
用小手去摸、抓、扯风筝。
短短若干秒后,风筝就废了。
全程,家长们都袖手旁观,
好似完全没听到大爷在边上的哀求。
公园里那些父母,
在孩子面前多半是体贴的“好父母”,
看起来很乐于满足孩子。
只是他们忘了,
孩子未来要想顺利走向社会,
就必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范和底线。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父母打骂孩子,
而是要在孩子即将偏航时,
随时拉他一把。
用严肃的态度,和坚定的行为,
向孩子清晰地说:“不可以”。
当孩子陷入迷茫时,
不要轻易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
难免走弯路,
或者在困顿中迷失方向。
这时,父母的能量必须要强于孩子,
做孩子生命里那盏驱散黑暗的指明灯。
女排姑娘朱婷被誉为天才级的排球运动员。
她如今的卓越成绩,就离不开父亲的一路托举。
出生于河南周口一个乡村,
朱婷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
父母都是农民,
农忙之余靠修理电动三轮车,勉强养着三个孩子。
后经朱婷班主任提醒:
“朱婷身高出众,适合搞体育,
你不妨带她去周口体校试试。”
父亲朱安亮不惜举债送女儿去周口体校接受训练。
女儿进了体校没多久,
父亲在修车过程中不慎腰部被砸伤,
但这位父亲受伤后的第一反应是,
忍着剧痛,要求不要让朱婷知道这个事,
以免训练受影响。
体校的训练很苦。
加上年纪小,离家远,
朱婷初期三天两头给家里打电话:
“爸,我要回家。”
两个月后,
冲动又迷惘的孩子果真从学校跑回了家。
然而,看到病床上还在修复腰伤,
没法动弹却还笑脸相迎的父亲,
朱婷心里有个地方狠狠地被触动。
面对每次的苦难和病痛,
父亲毫不慌乱,
始终保持情绪稳定,
对未来表现出了强大的掌控感和信心。
这样富有力量的父亲,
给了朱婷极好的安全感和绝佳的示范。
当孩子推开我们时,
不要上赶着跟孩子做朋友
随着孩子长大,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前后,
他们一方面期待父母持续关心和照顾自己,
一方面也不乐意跟父母靠得太近。
以性教育为例。
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
有一天用朋友式的口吻对自己的女儿说:
“身体发育给你带来什么困扰吗?
我看到你已经开始发育了哦,
走路的时候要抬起头来,
把美好的一面大方展示出来就好……”
没等父亲继续往下说,
女儿就打断了父亲的话。
孩子之所以如此反应,
皆因为她此时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父亲突兀地谈如此私密的性教育的话题,
孩子第一个感受不是喜悦,
而是被侵犯,进而产生抵触心理。
这里并不是说,
不能跟孩子更加深入地谈论一些话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开放的交流肯定是好事。
但父母要敏感觉察孩子的反应。
跟已然长大的孩子交流时,
宁愿谨慎一些。
不要裸着在孩子面前走来走去,
在他们洗漱冲澡时,
不要随意开门闯进去。
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该抱有如此界限。
至于跟孩子做朋友,
是一种美好的亲子交流状态,
可以去追求,
去靠近。
但是,有时候也不能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同龄人。
因为我们的肩上,
还担着沉甸甸的责任。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作者 | 茱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凯叔讲故事资深主笔。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