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敏感的观察家发现,中国在未来发展的结构上,会更多学习德国的模式,改变过去过度关注美国的做法。因为德国的经验更符合社会的稳定和健康。


德国拿本科毕业证的适龄青年人只有18%,多数青年人拿的是职业技校毕业证。而职业技师挣的钱一点也不少,社会地位一点也不低。因此,德国制造业的技能一直在全球最高段位。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将来初中上高中,由现在的60%降到50%,其实就是参照了德国的教育模式。中国大学生太多了,从学术质量和市场吸收来看,都是按普通专业训练者使用,大学生供过于求,技校生供不应求。这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德国的房价增长速度比蜗牛都慢
,半个世纪也就翻一倍多点。柏林和慕尼黑的房价每平米中位数不超过3.6万人民币。租金和房价都由政府严格的法律限制。房价稳定,青年人安居乐业,房价上涨,只有资本拥有者高兴。


中国“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炒的”这个政策
,就是从改革初期的香港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向新加坡房地产发展模式。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为首要任务,不是保障资本高效回报为目的。


德国对资本的扩张严格限制。轻金融,重工业。因此,德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德国宏观经济的健康程度远远高于美国。

中央政府今年工作报告也强调,制造业在GDP的比重不再下降,也不再提增加第三产业的占比。这些都是重要的信号!


给资本套好缰绳,房子用来住,培养工匠人才,轻金融,重制造业。这是德国的经验,也是中国调整的方向。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乘风破浪前进。否则可能要翻船。


这里解决的问题依然是资本的效率和社会的公平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中国的两条创新之路,一条可称为从0到1,另一条则是从1到N。
什么是从0到1呢,就是从无到有,原发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效果可能是爆炸性的,但也存在约瑟夫·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什么是从1到N呢,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美国从0到1的创新模式,与其国情的特殊性不无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宪法都是移民设立的。移民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新路径就是从0到1。
当然,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创造性破坏,赢者通吃。新技术催生新行业的同时,也会把老的行业打垮。美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选举也是赢者通吃,特朗普只要赢得60%的选票,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最后都归他。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美国在创新方面有三个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 美国有非常强大深厚的金融体系,其强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机其实都是在美国爆发,但所有的钱最后都能跑到美国去避险,中国政府也不例外。金融的无缝对接可以给予技术原发性创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 美国的法制系统非常完善,对于创新和专利的保护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护,教授和技术发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创业。中国的教授和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保护还是心里没底。
第三、 美国非常开放,这个国家至今仍然处于人口的净流入与正增长,这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里都像个例外。微软总部有3000名中国员工,不仅仅是华裔,很多就是大陆招过去的。
美国这种创新对应的弊端就是没有中间产业的存在,始终是金融和技术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对贫穷。特朗普的高支持率与贫穷白人的大量存在有关。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创新可称之为“跟随式”,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长远来看,这种创新不如美国。如果说美国3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的话,德国大概是2.5%,低那么一点点,但依然很好。
关键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
当一些企业冲向新能源汽车时,德国一家发动机公司仍在专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车竞争。综合评估的话,这比新能源汽车更环保。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这就是从1到N的魅力,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工匠精神。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德国至今仍有25%的劳动力在制造业。
中国的创新未来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德国模式,像BAT已经走到产业前沿,前面没路可走了,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马云、马化腾的孤独就在于此,他们早就超越了自己原来的模仿对象。
因此,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从1到N的创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