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后浪》,加重了被代表者的焦虑。
阶级,新中国七十年来不断提防的问题,还是来了。
避无可避。
"这是你的报应!"
——《冷酷祭典》
小众电影·大千世界
——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Vol.27
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
克洛德·夏布洛尔/剧情/法国/1995/112分钟
主笔评价
阶层差别是点燃血腥杀戮的重要导火索,但人物内心在压抑中爆发出的自我防范式的进攻冲动才是“炸弹”本身。
——开寅

奉俊昊拿下金棕榈时,感谢了两位法国导演,克鲁佐与夏布洛尔,比起残酷悲观的前者,冷静克制的后者更不被人所知。
夏布洛尔偏爱犯罪题材,但却极少把个人的道德判断强加于角色之上。他的电影,就像一台缓慢运转的机器,精巧,但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夏布洛尔与特吕弗戈达尔等人一道开启了“法国新浪潮”。
奉俊昊之所以感谢夏布洛尔,多半是因为那部同样讲述阶级的作品,《冷酷祭典》。
苏菲(桑德里娜·伯奈尔饰)得到了一份在中产阶级家庭做女佣的工作。女主人乐利芙善良温柔,男主人乔治品位高雅,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举止得体。
大女儿美琳达劝父亲尊称苏菲
持家有方的苏菲迅速融入了乐利芙一家,她把家里收拾地井井有条,更凭一手好厨艺让两个孩子赞不绝口。
乐利芙夫人给苏菲一间有旧电视的卧室,虽然不大,倒也舒适。主仆关系其乐融融,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电视机的画面承载了苏菲的梦想。
然而,这温暖的外壳下暗藏着苏菲的自卑,她不识字,无法阅读。她的工作与其说是一丝不苟,不如说是小心翼翼——小心地维护着自己脆弱的自尊,不让乐利芙一家发现她是文盲
她对现代文明的一切产物都一无所知。男主人乔治问她为什么不用洗碗机,她回答说自己不喜欢机器,而事实是——她不会用。
面对乔治的关心,苏菲只能找借口搪塞过去。
乔治又问她有没有驾照,她回答说自己眼镜近视不能开车,而事实是——她根本不会开车。
乔治听她如此说,执意带她去城里配眼镜。苏菲等乔治离开后,在便利店买了一幅平光镜敷衍过去。
为了让这家人看得起,苏菲不惜把自己套进用新谎圆旧谎的死循环里。
她越来越难处理这个家庭的日常琐事。女主人乐利芙给她留下一张烫衣服的字条,她查字典都看不懂,急得爆锤字典,直掉眼泪。
幸亏大女儿美琳达路过,误打误撞帮她解了围。
她也看不懂乐利芙的购物清单,只能徒步几公里,求助于同样是穷人阶级的好朋友珍(伊莎贝尔·于佩尔饰)。
无产阶级姐妹花。
还有一次,乔治打紧急电话,让苏菲去书房拿一份文件。紧张的苏菲直接挂断了电话,把自己锁到屋子里,将电视音量开到最大,以掩盖内心的窘迫。
等到乔治回家问她为什么不接电话时,苏菲顶撞说电话坏了,她出去买东西了。
冷漠的回应。
乔治开始觉得苏菲不正常,但他从来没想过她不识字,只是觉得她的性格变得暴躁无礼。
来自内心的惊恐与来自外界的危机几乎挤垮了年轻的苏菲,好朋友珍是她唯一的避风港。
珍对上流阶级充满了仇恨,她认为苏菲的难过是因为乐利芙一家的逼迫,一直劝苏菲离开。
珍恨透了中产阶级。
苏菲终于没能藏住她的秘密。美琳达偶然戴上了苏菲的眼镜,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平光镜,美琳达脱口而出:
“你诵读困难?”
苏菲的秘密被看穿了。
苏菲先是一愣,旋即因为被看穿而恼羞成怒,她生硬地打断安慰她的美琳达:
“如果你告诉别人,我就告诉你爸爸你怀孕了。”
威胁,这是苏菲能拿出来的最后武器。美琳达善意的安慰在她看来无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苏菲没料到,这次攻击重伤了美琳达,美琳达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母。乔治和乐利芙决定开除苏菲。
苏菲面无表情地听着自己被开除,仿佛那是别人的事情。
苏菲面无表情,好像那不是她的事情。
她已经失去尊严了,只能靠冷漠支撑那份高傲。
苏菲投奔了珍,两人决定惩罚乐利芙一家。
在一个夜晚,她们打开了乐利芙的门。乐利芙一家人正在客厅欣赏莫扎特的歌剧,浑然不知一场血案即将袭来。
她们闯进了乐利芙的卧室,把牛奶倒在床上,撕烂了衣橱里的真丝衣裙。
她们在乔治的地下室里大喊大叫,还找出了乔治的猎枪。
在歌剧的间隙,乔治听到了地下室的声音。他下楼想要赶走苏菲和珍,却被苏菲一枪毙命。
《寄生虫》式的血案,从此刻上演。苏菲和珍来到客厅,把一家人杀得干干净净。手段之干脆,就像平日里收拾房间一样利落。
冷酷。这是唯一能形容这场祭典的定语。
和《寄生虫》不一样,在《冷酷祭典》里,夏布洛尔无意将阶级符号化成穷人仇富的动机。
他让乐利芙一家做了她们能做的一切:给苏菲一间卧室、帮苏菲配眼镜、关心她的身体、甚至发现她是文盲后想送她去读书。
但没有一样能走进苏菲心里。
她感受到的,依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冷冰冰的文明世界。
她不止一次地在乔治的书房前战栗不安。文字和知识,本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却成了苏菲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天堑。
书房是苏菲的噩梦。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论述过博物馆和图书馆,它们看似免费,似乎在像所有人发出邀请。
但实际上,只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才会气定神闲地走进去,那些衣不果腹的穷人,在美轮美奂的文化殿堂面前,只能感到自卑。
免费的知识,何尝不是阶级分化的另一种形式?
这种分化,就是文化的压抑。它在人间遁形,却又无处不在。富人们越是善良,穷人们就越是没有尊严。
乐利芙一家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可以自由挥洒对苏菲的善意。但苏菲呢,除了冷漠,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他人分享。
正如除了那些被选择的美好,和不被选择的沮丧,后浪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前浪分享。
文|现代机器
编辑|感情动物
排版|罐儿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