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北者”——受苦于北韩的政治体制和生活环境, 而从该国逃离出来的人。
跨过边境线的一瞬间,他们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或成功逃离、或终生躲藏、或遣送回国……
一如当年翻越柏林墙的德国人。
小众电影·大千世界
——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Vol.35
豆满江(두만강) 
张律/剧情/韩国、中国、法国/2010/89分钟
“妈妈在韩国工作,爸爸没有死……”
——《豆满江》
枪稿主笔™推荐语
每一部张律电影都跟洪常秀一样好。
——丰哲
有一位中国电影大师,大器晚成,近二十年来蜚声国际,在各大电影节上备受关注,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
他就是张律,中国朝鲜族导演,韩国延世大学教授。
张律从2000年开始拍电影,大多数作品都在韩国上映,中国难觅其踪,只能在各种电影节上零散看到。

无论是朝鲜族身份,还是游荡在中韩两国的创作背景,都让他在中国影坛上非常神秘。
这种边缘游民的漂泊感构成了他作品的感情基调,流民、异族、边境则是其关键要素。
《豆满江》的故事,发生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朝边境。

豆满江,又称“图们江”,多年来一直有脱北者渡江来到中国,在豆满江边的朝鲜族村落里寻求庇护。
因为中国朝鲜族壮年男女大多去韩国打工,所以那些村落里,常常是留守儿童与老人相依为命。影片男主角昌浩和哑巴姐姐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
深冬的延边,苦寒之地。
江水结冰之后宛如陆地,豆满江成了可以轻松跨越的边境线。
在江边一间废弃的平房里,男孩昌浩认识了从朝鲜逃亡过来的男孩郑真。
昌浩帮助了三个脱北男孩

男孩们的友谊总是很单纯,昌浩给郑真带去食物,让郑真陪他踢足球。
这位快要饿死的平壤男孩竟然有超强的球技。昌浩与郑真约好,以后与邻村的足球比赛中请他做外援。
也许在成年人看来,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约定。但在昌浩与郑真眼里,在足球比赛上战胜邻村男孩,是一桩伟大的事业。
郑真甚至为此和同伴分别,他们继续逃亡,而郑真留在了昌浩的村子里。
昌浩让郑真帮他带一些北韩邮票,郑真说因为邮票是国家配给的,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见到了
与此同时,昌浩的爷爷也收留了一位年轻的脱北者。
他和郑真一样,吃饭时狼吞虎咽,逃离的艰辛在最日常的情境中被展示。
昌浩的姐姐是个哑巴,她“失语”但善良,默默承受着人间苦难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电视上播放北韩消息的那一刻。
年轻的脱北者听到北韩主播激情昂扬地赞美领袖,突然陷入了疯狂。
他强奸了昌浩的姐姐,趁着夜色逃出昌浩家。
仿佛一夜之间,村庄的安静被脱北者打破了:他们偷了村民的羊,偷了豆腐房的黄豆,还偷了昌浩家晾晒的明太鱼。
村民们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从好心收留或不置可否转向严格排查。政府也表示,举报脱北者行踪的村民将受到奖励。
昌浩的姐姐怀孕了,被脱北者强奸再也瞒不过家人。昌浩悲痛万分,对脱北者恨之入骨。
他再也不会为那些脱北男孩们送去食物、与他们一起踢球了。而是呼朋唤友,抄起棍棒,追着那些食不果腹的男孩一顿暴打。
被殴打的脱北男孩躺在地上
昌浩对脱北者群体的厌恶,让他与郑真的友谊出现了裂缝。
他有天回家,看到郑真在和姐姐吃饭,不由分说给了郑真一巴掌:“小子,你怎么还在我家吃饭!”
敏感的郑真立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只说了一句“足球赛我会去的”,就离开了昌浩的家。
这时,昌浩才知道,郑真是来送礼物的——他最终没能找到配给发行的邮票,所以用一个残破的火箭(可能是核弹)模型作为替代。
足球赛那天,郑真没有违约。但与他同来的,还有警察。比赛开始之前,郑真就被铐上了手铐。
昌浩对着警察大喊:“放开他!!”
但隐约之间,稚嫩的他也明白,与纯真友谊对抗的,不是面前的警察,而是中朝两国在政治、经济、历史、道德上的巨大隔阂。
这正是困扰张律的地方,身为在中国的朝鲜族,说着韩语,常常感受到自己身处中朝韩的交界处。
交界处往往是“三不管地带”,张律的漂泊感由此而生。
张律与《豆满江》

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从延边去往北京,是一个外地人;从北京回到延边,延边人也觉得他是外地人;从中国到韩国,韩国人觉得他是外国人;韩国拍片中国放映,中国人又觉得这是一部纯粹的外国电影。
文化隔阂间的巨大空隙,正是流民身份的游离之所。
《豆满江》中脱北者的境地、昌浩姐姐的遭遇,都是这种隔阂的直接体现。
昌浩,与姐姐,无疑感受到了这种文化隔阂
而郑真与昌浩之间的友谊,则是两个未经世事的少年之间宝贵但纤弱的羁绊。
前者是坚硬的石头,后者是孕育生命的鸡蛋,张律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鸡蛋那一边,但又清醒的意识到那堵墙的无情,并非鸡蛋的有情可以超越的。
于是,在影片的结尾,昌浩从高处一跃而下,用自己的生命撞击延边大地冰封的冻土。
鸡蛋,终于向石头,发出了挑战。
文|现代机器
编辑|感情动物
排版|罐儿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