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正式纳入法条,讨论甚嚣尘上。
抛却有关社会、经济因素的诸多考虑,许多对婚姻尚存幻想的人,可能也是爱情中的理想主义者。
最浪漫的话语不过是爱侣间的信誓旦旦:“我永远爱你”,可正如罗大佑所唱“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恋爱中人或许总有一瞬间想和对方厮守终生,但最终,更多的故事走向了《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我告诉你,那些只跟你呆了几星期的人,想象不出十年后你多烦人。"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小众电影·大千世界
——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Vol.30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莫里斯·皮亚拉/剧情/法国 &意大利/1972/103分钟
枪稿主笔™推荐语
爱情角力,分合游戏,时而粗暴时而温柔,时而缱绻时而厌倦,再纠葛也有结束的时候。
——黄文杰

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他的影片中有着粗粝且真实的琐细、麻烦、焦躁和神经质。
他最著名的《梵高》以极生活化的视角重现了这位孤独的天才画家生命中最后的两个月,和梵高本人的疯狂相得益彰。
【法】莫里斯·皮亚拉(1925-2003),代表作《梵高》《林间小屋》《张口结舌》《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莫里斯·皮亚拉根据自己与情人、老婆分分合合的经历,撰写了自传体小说《我们不能白头偕老》,并于1972年拍出同名电影。
影片近乎纪实地呈现了一对情侣,不知名导演让(Jean Yanne 饰)与女友凯瑟琳(Marlène Jobert 饰)鸡毛蒜皮又鸡飞狗跳的爱情。
两人在卡尔马格同居,让偶尔接点拍摄的活计,凯瑟琳松散地打着零工。
他俩早就过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热恋阶段,总看对方不顺眼。
尤其是让,他嫌女友丑、胖、矮、不可爱,没品位,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眼高手低,并总是用直白的语言当面对她冷嘲热讽。
他还抱怨,都怪女友的死缠烂打,耽误了他六年。
是个典型的对女友进行话语操纵,精神折磨的暴躁男。
发泄完自己对女友的不满之后,让又像没事人一样,对她嘘寒问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亲密关系中的两人最了解对方,因此便能对对方发动最猛烈的攻击,因为他们能精准地拿捏到伴侣的七寸。
随着日复一日的消磨,一开始的优点会慢慢变成缺点,天真可能成了幼稚,随性变成懒散,霸总气质变成超强控制欲,美丽的外表也不再像最初那样具有吸引力。
让对待分居妻子的态度也好不到哪去。但这对十几年夫妻倒是形成了一种朋友般的和谐。
尽管让也会数落妻子的不是,但他伤人的话语更像是吐槽,而非指责,两人间的气氛明显没有他和凯瑟琳在一起时那么剑拔弩张。
让的妻子刚刚从俄罗斯回来,她对那里的男人赞赏有佳,说他们尽管没有法国男人浪漫,但真的很注重情感。
妻子的一席话暴露了她和让之所以分居的部分原因:
妻子希望得到爱人的情感支持,而让却难以给她应有的关怀体贴。他自私,脾气极差,偶尔显露出的温柔背后似乎总酝酿着下一次的暴戾。
两个女人无疑都是爱他的,但这爱中却包含了怕,毕竟,他就像一枚定时炸弹。
痛苦的凯瑟琳偶尔也会对他反唇相讥,同样以分手相威胁。
每每这时候,让都会非常后悔,低姿态地祈求她的原谅。
两人时而怒目相视,互相攻讦,时而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让有一次求欢未果,粗暴地撕坏女友的衣服,摔门而去,留下她独自坐在床上哭泣。
他就像一位暴君,任性骄横,为所欲为,但在他极尽所能对最亲密的爱人进行语言暴力,或者肢体暴力之时,也最大程度地暴露了脆弱。
他借此一再重申自己的强大,看起来好像在这段关系中占有绝对权力,实际上他内心缺乏安全感。
他无法掌控这段感情,却也无力享受凯瑟琳的爱,他一遍遍地说“我受够你了”,表面上是在确认自己不爱对方,实际上是因为已经提前认定了某种注定悲观的结局,所以似乎是不受控制地,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通过毁灭来证明他对分手预期的正确性。
就像在恋爱里,总喜欢“作”的人,并非是要不断证明对方对自己的爱,而是以自毁的方式去证明自己不配被爱——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让和凯瑟琳的感情中似乎不可理喻。观众们的心情会随着他们疾风骤雨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坏脾气起起伏伏。
凯瑟琳一开始逆来顺受,最后终于主动斩断了和让的这段纠缠不清,两败俱伤的“虐恋”,却赢得了让史无前例的,对她外貌的赞美。
这似乎印证了那句被说烂了的爱情箴言:失去的才是最美好的。又或许是,正因为失去了,她已经永远地走了,他反而体会到了全然的自由,不受爱与不爱,爱的程度,以及其他一切道德、规则、情感羁绊所控制的自由。
这部明显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导演真实经历的写照。
影片并未遵循明显的叙事逻辑,也并未讲述一个十分“好看”的故事,恋人们只是不断地分手,和好,再分手,再和好,到最后彻底劳燕分飞,毫无理性可言,片中还穿插着不少对情节推进几乎无意义的画面,仅仅是日常符号的堆积,说电影是一部DV生活纪录片也不为过。
因此,观众很可能在观影途中感觉疲惫,因为这太像真实的,繁琐的生活本身了。
真实便意味着残忍,残忍的事实是,人自诩为理性的生物,总以为能通过各种方式掌控自我和别人,但若要有第三人旁观我们的生活,便会发现,生活的轨迹只是由无数的非理性、巧合、不连贯的曲线构成。
不同曲线上的两人在某个交叉点遇上,有些相伴得久一点,更多的只是短暂相交便分道扬镳。
没有什么好笃信的,除了一开始便确知的悲观结局,人终究会落入孤独之中,因为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文|三九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