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有诸多经典,而《卡萨布兰卡》却只有一个。

影院依旧关闭,维持对电影之热爱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看再看这些经典杰作。
郝建教授带你重温旧梦
 经典,凭什么是《卡萨布兰卡》
文|郝建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卡萨布兰卡》被热爱电影的人们视为爱情片第一经典。它有爱人的柔情蜜意,也有英雄的荡气回肠。但又是一部有诸多怪异之处的作品!
首先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谈政治,根本没有爱人。其次,一部爱情片却以分手作为结局。第三怪在它的视觉处理,本片呈现出的黑色电影风格,在爱情片中绝无仅有。而《卡萨布兰卡》绝不是一部黑色电影,凭什么它是经典?
漂亮而深刻的翻转
本片改编自一个没上演的舞台剧《人人都到里克酒馆来》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来自匈牙利,他拿到剧本发现前面写得很详细,但后部分写得比较纲要性。于是就尝试按照剧本的顺序来进行拍摄,还骗演员说后面的剧本没有写好,只能给他们当天拍摄的剧本。据说里克的扮演者汉弗莱·鲍嘉曾经发急,强烈要求告诉他后面怎么样了,否则自己不知道怎么演了。
《卡萨布兰卡》是个大情节故事,人物写得丰富、立体。在两个人重新表达爱情之后,编剧在情节编写上使用了多次翻转。就像一小串鞭炮一样,噼啪连续炸响。
里克重新拥抱着伊尔莎(英格丽·褒曼饰)时,两人商量好让伊尔莎的丈夫、抵抗运动领袖拉斯罗(保罗·亨雷德饰)一个人离开,二人则留在卡萨布兰卡。可是里克居然去向警察局长雷诺(克劳德·雷恩斯)出卖拉斯罗!这是第一个让我们意外的翻转。
本片的一波三折也预示了时代的波涛汹涌
按照里克的安排,雷诺警长把拉斯罗放出来以便钓鱼取证,好长期监禁他。这时里克突然掏出枪对准雷诺,逼着他护送自己与伊尔莎与拉斯罗夫妇去机场,这里是第二个翻转,原来里克是利用雷诺局长掩护自己与伊尔莎离开。
到了机场,里克拿出通行证让签上伊尔莎和拉斯罗的名字,原来里克把雷诺局长、伊尔莎都骗了,他是要把伊尔莎和她丈夫送走,自己留在这座法西斯德国统治的城市。到里克枪击德国军官送走爱人和处在危险中的抵抗运动领袖后,又是一个翻转,雷诺突然顿悟,掩护了里克并与其一起投入抵抗运动。这个貌似犬儒主义的色鬼警察局长的意外翻转又是早就有所铺垫的。回过头来看,我们从开场不久他戴帽子的方式和他与德国军官对话的方式也许就能悟出几分端倪。
 暗黑时刻的爱情难题
《卡萨布兰卡》将背景设置的非常清楚,1941年12月7号之前的某天。此时,世界处于重要关头,那是历史的至暗时刻。
在欧洲,纳粹军队横扫各国如卷席;在亚洲,日本帝国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等国,正对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虎视眈眈。
当时美国上下有浓厚的孤立主义思潮,许多人都希望偏安一隅,不要介入欧洲和亚洲的战事。男主人公里克酒醉后说的话也许是对当时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的一个隐喻性评价“我打赌,纽约睡着了,我打赌,全美国都睡着了”。
编导借里克之口揭示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
本片的摄制与上映与美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完全偶合。冥冥之中,二者具有一种互相呼应、阐释的效应。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笼罩美国的独立主义阴霾一扫而去,世界历史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台词和故事时间背景的设计与本片的政治主题密切相关,影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爱情抉择与政治抉择的重合、扭结。里克和美国面临的是一个重大难题:面对万里之外邪恶肆虐,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可以孤身独处? 邪恶要多严重,或者距离我们多近,才使得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奋起制止或挺身反抗?
《卡萨布兰卡》中所呈现的爱情,绝不仅仅是浪漫的,而是蕴含着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昂扬之气,一种令人掩卷深思的启迪和困局、难题。
《卡萨布兰卡》绝不只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经典与破格
本片设置了爱情主线和政治副线两个线索,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但又有破格之处,它的开端建置部分超长,占到全片的近三分之一。
在前部分,影片设置的情景是:死亡之地,谁能逃出?而此时的里克是一个犬儒主义的酒鬼,一个不问政治的市侩。“我绝不为任何人出头”,这句话他说了三次。他的朋友在他面前被警察抓走,他丝毫没反应。他对女性也十分无情,对明显钟情自己的伊娃粗暴冷漠。他甚至对金钱也似乎无所谓。
男女主人公见面是本片的第一个转折点,观众忽然意识到:原来是爱情受伤使里克变成这样!他极度在乎巴黎的分别,他不许山姆弹奏《时光流逝》,他竭力重新寻回爱情。
伊尔莎的出现唤醒了里克的良知
在这里,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汇合到一起。影片建立起牢固的纠葛。这复杂的纠葛与时代背景紧密扭结:里克的旧情人带着丈夫,一个抵抗运动领袖,要离开这座纳粹控制的死亡之城,两张通行证偶然落在里克手上。
见面后,里克的行动目标非常清楚:他想重新得到伊尔莎的爱情。而伊尔莎只想帮助丈夫脱离险境,而非与里克重叙旧情。但当她用枪逼迫里克交出通行证时,她明白了自己依然爱这个男人。她放下枪与里克拥抱,两人“重新拥有巴黎”。 
里克送走了爱人,也赢得了爱情
影片的高潮是送走伊尔莎与拉斯罗后,里克成为送走爱人赢得爱情的男人。这个行动同时也是他的政治选择。自此,们看到一个酒鬼,一个犬儒主义者,变成了一个苏醒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个献出毕生之爱的爱人。
麦格芬与黑色图谱
电影界有个说法,本剧是单部作品中留下经典台词最多的作品。
里克的那句“全世界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吧,可她却偏偏来到我的酒吧”,写尽了受伤的爱人意外重逢的那份疼痛感。
警察局长与德国上校机场见面的那一场,看似谈天气,其实是上校在步步紧逼,要他抓捕杀害德国信使的抵抗运动成员,而局长其实是在暗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卡萨布兰卡》里的经典台词不胜枚举
《卡萨布兰卡》的电影语言也是经典电影中的优秀典范。导演多次用画面的构图来隐喻时代氛围和人物关系。故事没有透露伊尔莎到底更爱谁,但导演几次在将伊尔莎和拉斯罗放在一个画面中时在他们两人当中放置了一个占据很大画面的台灯。显然,导演这时已经想好最终伊尔莎的真爱归属于谁。
本片的视觉风格使用了黑色电影的处理方法,大量的分割画面,用室内灯光照明、用斑驳的格子玻璃窗……或许,作者们是用黑色电影视觉风格来强调这是一座纳粹军队控制的城市,是一座死亡之地,使得本片的爱情故事多了几分凝重和庄严。
本片将通行证用作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小道具,这是电影、小说叙事中一个常用的剧作技法。后来希区柯克将其总结为“麦格芬”。希区柯克将其定义为“悬疑电影中角色们必须要拼命追逐,可观众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但本片明明发生在纳粹德国控制的城市,可是电影作者却强调说这两张通行证是“戴高乐将军亲自签署,不可撤销,不可盘问”,最后抵抗运动领袖就是拿着这两张通行证登机起航。这是本片编剧、导演的疏忽吗?
由于翻译错误,该片里的并非戴高乐而是国防部长魏刚将军
 爱情、生命的选择
本片写的是战争中的爱情,这种情境设置给这部作品带来它主题上的深刻性。
从两个男主人公引领大家唱马赛曲和拉斯罗面对危险的勇敢态度看,这些人物的动作又是互相推动的。里克的选择固然与其身份有关,与其对爱情的追求有关,但又受到自己的“情敌”拉斯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应该在一个犬儒主义的、争夺情人这个方向上解释,还更应该解释为一种价值观感召力、一种内在道德律令的强有力呼唤。
本片中的爱情选择是与生命选择重合的,爱情主题是与政治主题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要用简略的语言来概括《卡萨布兰卡》的主控思想:正义之人才拥有真爱情,而真正的爱人,可以在分别中永远拥有爱情。呈现这个主控思想的动作就是:为了爱情和正义之战,男主人公里克选择离开爱人。这里写出一种极为深刻的爱情悖论。
里克的选择是双重的,他不仅选择了怎样对待爱情,他还选择了在强大的邪恶势力袭来时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编辑|李中南
排版|黑猫警长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