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杀妻新闻层出不穷,广大女同胞人心惶惶。纷纷表示不婚不育保平安。
不知从何时起,找个“正常”的好老公也难于上青天了。
郝建老师今天为大家解读科恩兄弟名作,一个《缺席的人》,一个被冤枉的“杀妻”犯。
郝建教授带你重温旧梦
 缺席的人
文|郝建
【原文发表于《南方周末》】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犯罪/美国&英国/2001/116 分钟
01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第一句被我列入十个经典开端句式。
这个开篇惊世骇俗,看起来是一种漠然,其实浸透着寒气。这并不是看破红尘的超脱和人情世事的通透,而是面对这个荒诞世界的无力感和绝望。这个句子充满黑色的阴郁,勾画出一个对一切都不当回事,对善良、人性、亲情啥啥的都不抱任何希望的主人公。这种无动于衷也许是由于对一切都看不懂,对一切事物都无能为力而导致的。
最能让我感受到《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那种疏离、游走、灵魂出窍的异己状态的是一个电影人物,科恩兄弟的电影《缺席的人》中的理发师埃德。
弟弟伊桑·科恩(左)和哥哥乔尔·科恩(右)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有许多中文译名《绿帽离奇勒索案》《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还有一个我觉得有些贴切的译名是《心不在焉的理发师》。这些译名都是想传达出影片的那种人与存在的隔膜意味。黑色电影与存在主义作家冥冥中就是有着某种心心相印。根据凯恩的《邮差总按两次铃》改编的电影是黑色经典之一,加缪自己曾经表示,他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受到启发,写下了《局外人》。
02
与《局外人》的结构近似,《缺席的人》也是围绕杀人和受审判而构成。男主角埃德也糊里糊涂地杀了一个人,围绕他的这次杀人,和一个他没有杀的人,发生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荒诞事。
埃德是小镇上的理发师,一个循规蹈矩、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这个男人和这部作品一样,初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细细审视,又发现很难读懂。从出场到落幕,扮演埃德的演员比利·鲍勃·松顿的表情几乎没啥变化。给观众留下的较深印象就是他不停吞吐的烟雾。这烟雾,弥漫缭绕,似乎是为了遮掩他内心波动的死水微澜。
理发师埃德(比利·鲍伯·松顿饰)是个看起来有些无聊的男人,如果没有突然卷入一桩案子,他的生活或许会继续如一滩死水。
在黑色电影的剧作中,偶然性总是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命运,埃德极少有主动行为,偶然性吞噬了他的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那荒唐得让人笑不出的生活,一切都是误打误撞,一切都是荒腔走板的偏离,一切都无从理解。
埃德的妻子与老板戴夫有染,反倒是戴夫深夜把埃德找去问话:“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天问。戴夫对埃德动粗暴打,埃德随手拿起小刀刺死了戴夫。刺杀后埃德踱步离开,那个风轻云淡的身影让我感到一丝彻骨的寒气袭来。
埃德犯下命案,可是没人来怀疑他,反而是他的妻子被作为杀人嫌疑犯而进了监狱。律师在与埃德夫妻两人商量辩护策略,埃德平静地说:“我杀了他。”那完全是一种置身事外的冷漠语气,好像一个演员在机械地背台词。
荒唐的是,没有人把他的认罪当真。律师对这个说法根本就不屑一顾,妻子对此是什么反应?发现真相的惊讶,还是认为埃德为自己承揽罪行而感激?我们也不很清楚。
埃德之妻多丽丝(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和丈夫过着面和心不和的毫无波澜的生活。
律师设计了高超策略来为他妻子脱罪,他声称自己会运用维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用海量信息来操纵陪审团,他向埃德保证一切尽在掌控。可是,开庭当天,埃德的妻子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验尸官来告诉埃德,他的妻子怀有身孕,埃德也是无动于衷:“我跟太太好多年没有性生活了。”本片中,这种非常阴冷的笔触不时可见,有些幽默也是如此。相对于存在,这个理发师的境遇和自身反应是一种完全脱轨状态。
埃德所做的稍微上心一点的事是为年轻美丽的邻居女孩波蒂找钢琴老师。他劝说那女孩去见名师,“就算为了我”,那好像是本片中他眼睛里唯一有点定神目光的时刻。钢琴名师丝毫不看好波蒂,可在开车回来的路上,波蒂却要给埃德口交来报答他,导致翻车事故。又是一个偶然性导出的黑色幽默段落。
热闹是他们的,埃德什么也没有。
最终,埃德被误认为杀了一个与他有生意来往的人。
他坦白杀了人,没人相信;他没杀那人,却因之被定为罪犯。被推上电椅处死的时刻,他依然是那种心不在焉的漠然。在《局外人》里,莫尔索对自己的死亡也完全是一种异己、间离的态度:“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少女波蒂(斯嘉丽·约翰逊饰)是埃德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03
全片渗透了这种阴沉的缠绕和纠葛,弥漫着黑色的微笑。主角埃德沉默寡言,可是他的旁白却同涓涓流水贯穿全片,那旁白由比利·鲍勃·松顿读出来就显得格外婉约、平淡、冷漠。这个人的身上充满了疏离、荒唐,他与这个世界永远是一种心不在焉的关系。他是一个透明虚空之人,他不在存在之内。
这部作品里,偶然性掌控着叙事,渗透出浓郁的荒诞气氛,而这荒诞氛围是由唯美的视觉肌理呈现出来的。它的视觉营造是一次黑色影像的华丽炫技,它是对古典黑色电影的回望,是“新黑色电影”翻新后的巴洛克风格营造。全片用的是彩色转为黑白的摄影,处处耐看,处处精美。它的影调肌理显出浓浓的复古味道。它既是经典黑色电影的影像样板,又可以作为黑白摄影的教科书。
复古的黑白影像增添了影片沉郁、压抑的意味。

没有一部作品像它这样如此统一地把黑色视觉风格完整地贯穿全片,也没有一部黑色电影能够像它一样把每一个场景都营造得那样精雕细刻。
全片用百叶窗、光影、房间里的栏杆、书架等等构成了大量的分割画面。而这些用光影和布景构成的大量垂直构图和分割画面又透射出一种典雅的影调。许多地方,作者用光影把人脸和人的身体划分、切割。《色,戒》中,李安也多次这样对易先生的身影和脸部进行分割。在两人做爱时,李安都会不时用高光在两人缠绕的身体上做出强烈的条状光区。
本片的办公室杀人那一场,作者使用了多角度快速切换的镜头,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复杂。戴夫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地流入用照明刻意构成的黑白分界区域。今天,铺陈的血色已经成为“新黑色电影”的重要标识。在《冰血暴》《老无所依》和《消失的爱人》中,我们都看到喷洒的血色。
精准的调度与明暗对比中,人与人近在咫尺,又相隔深渊。
而相对于古典的黑色电影视觉处理,《缺席的人》又有所破格。它里头的那些慢动作镜头有着说不出的诗意盎然。有时,它会穿插进一两个科恩兄弟最喜爱的那种招牌式摄影机贴着地面的运动镜头。有时,它又会在特定场景使用高调子照明,使整个场景呈现出一种洁白的亮色。这种个别点缀的高调子场景与那些明暗对比强烈的低调子照明镜头形成了一种雍容的对比。
全片的结尾处,处死刑的电闸拉下,接一个全亮的白色高调子镜头,亮出,接片尾字幕。在复古的黑色电影视觉基调上,插入这种高调子镜头使得它向黑色电影的致敬礼有了点轻松意味和整体视觉肌理的翻新。在《冰血暴》中,科恩兄弟用一个清亮洁白的雪世界来作为一部黑色电影的基调。
在视觉营造和叙事两个方面,它都很自觉地使用了经典黑色电影的风格。这种使用透出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自觉和自如,有一种秀出华彩乐段的味道。
刺眼的行刑室令人毛骨悚然。
所以,我说它是一种巴洛克风格的黑色乐章。巴赞所说的巴洛克风格就是指对一个十分老旧、成熟的类型完美操控,同时又进行了形式和主题上的翻新、充实,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新的形态并需要重新阐释的作品。在本片中,不时伴随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这音乐有时是年轻女孩波蒂在弹奏,更多时候是画面外的配乐,但是这些缓慢弹奏的音乐在这里都渗透出阴郁的调子。这些音乐与其精细影像和从容叙事结合,使作品的肌理带上了更多的典雅华贵。
《缺席的人》优美地缅怀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传统,同时又新意无穷,深意无穷。它将成为黑色电影新经典。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