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成人礼。
作文满分的浙江考生最近一定感受到了不少成人世界的苛刻和复杂。
无论如何,如此佳绩已为TA的高中生涯划上了漂亮的句点。
今天,我们再聊那篇作文。
关于高考满分作文,我只说三点
文|大宝剑
作者简介:难道我会如来神掌也要告诉你?
©Elia Colombo

1
科举制度过去很久了,但是科举制度的影响还在。人们对高考作文的痴迷就是实锤。
高考当天,作文题目一出来,就足够让人疯狂一阵子了,谈论谁的题比较好啦,自己写一篇高考作文出来秀啦,都是疯狂的表现。高考满分作文则为这场疯狂带来一个高潮,“满分作文写的其实不怎么样!”“批卷老师其实更不怎么样!”“让我上场,能写的更好!”“我已经写了一篇,大家看看!”
这场疯狂背后,仍然有上百年前科举制度的余威在。试想一下,科举制度下,出了什么题,该怎样解题,什么样的文章上了头榜,这本来就是儒林里的热搜,也是读书人必须紧跟的形势,不关心才不正常。
© Elia Colombo

只是,百年之后,虽然我们明白,一篇作文并不足以决定高考的胜负,我们甚至更明白,一场高考其实也不足以定人生的胜负,可是没办法,我们就是对高考作文上瘾,我们就是欲罢不能,我们就是要跃跃欲试。上千年的影响没准已经改变了DNA,形式上的魅好去,内心深处的魅不好去。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层的意思。
2
回到最近热议的满分作文,坦率的说,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非常不以为然,看,歌曲《生僻字》多糟糕,都影响到高考作文上来了。似乎这个高考生,以为放上一堆生僻字,放上一堆外国人名就显得高级了。
很多老师的批评都相当有道理,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行文要朴素,沟通要行之有效,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意思。
©Elia Colombo

而更厉害的老师则指出,你搞的这些生僻字,都没搞对啊,这个词就不应该放在这里,这个词就不是这样用的,如此等等。中心思想是,小子,你碰到高手了。中心思想还可以是,“茴香豆”的“茴”字不止三种写法,其实有十八种写法,你想不想学?
更进一步的批评则指向阅卷老师,指责他们被一些生僻字给PUA了,被一些廉价的伎俩给唬住了。“作为教授,太不应该了。”
就好像教授就应该很厉害似的。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一贯喜欢批评人“格局不大”。上面的这些批评毫无疑问,都是极好的,可惜“格局不大”。
看这篇满分作文,还是得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宏观是什么,说了很多遍了,宏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大概可以简称为“文化大复兴”,和几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形成一个有力的对仗。
©Elia Colombo

正是因为我们身处“文化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生僻字》这样神经病一样的歌能被传唱,同理,正是因为我们身处“文化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篇用了很多生僻字的高考作文,能被阅卷老师激赏。
批评阅卷的老师被这篇作文的一些小伎俩给PUA了,显然是不合适的。老师是被一些更为宏大的东西给PUA了。而且,不PUA都不行。
难道,那些宏大的东西你看不见吗?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
3
这篇作文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的青春。
“我想起那天下午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这篇作文的确和《匆匆那年》这部很多人不喜欢的电影一样,突然击中了我青春的痛点。
我记起来了,在某个时间段,我也曾经对这篇高考作文里提及的“海德格尔”、“韦伯”、“尼采”、“维特根斯坦”充满好奇,也曾经试图去了解一二,虽然因为慧根不够,无法抵达文本的真义,但那种求知的热情,的确是出现过的。
©Elia Colombo

可是,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彻底丧失了对“海德格尔”、“韦伯”、“尼采”、“维特根斯坦”的兴趣的呢?
这一段青春是什么时候就消逝不见的呢?
该怪罪于谁?是怪罪是现实的磨砺,还是怪罪于人心中庸俗的那一部分的获胜,或者干脆怪罪于互联网的勃兴,剥夺了人专注的能力?
如果非要辩解的话,我大概可以说,我已经不认为真理掌握在“海德格尔”、“韦伯”、“尼采”、“维特根斯坦”手里了。这个狡辩是苍白的,即便如此,我仍然无法改变这一段青春已逝的事实。
让我对这篇满分作文有所改观的,正是因为这一念。我想到,高考生本来应该对时间锱铢必较,本来应该是极其功利的,而写作文的这一位,他(她)居然愿意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海德格尔”、“韦伯”、“尼采”、“维特根斯坦”身上,仅仅这一点,就足够让人对他(她)刮目相看了。
©Elia Colombo

或许,在他(她)看来,人活在这个世上,如果不对一些基本问题有所思考,那高考分数再高,又有何用?之所以要去读“海德格尔”、“韦伯”、“尼采”、“维特根斯坦”,正是因为不得不读,不读不行,不读过不来自己那一关。
考虑到这里,这位高考生故意用一些生僻字啦,故弄玄虚啦,这些都显得不重要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位高考生只是背了一些人名,甚至是编造了一些名人名言,来刻意让作文显得有高级感呢?
坦率的说,我无法确定“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是海德格尔说的,我甚至都没听说过麦金太尔,更无法确认“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是麦金太尔说的。至于“如果成为狮子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是不是尼采的意思,更不清楚。我内心某个角落,更希望这三句引用都是高考生编出来的,因为那样的话比较好玩,我自己也常这样干。
©Davide Bonazzi

就算这三句都是高考生编的,看完这篇作文,应该是可以得出结论,这位高考生的确比较深入的思考过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甚至如何应对存在主义,他(她)看似也有一个可以应对的幌子。如果说他(她)只是为了应付一下高考作文,就能编出这么多东西来,那他(她)似乎更值得敬佩一些。
当然,更大的可能就是我也被他PUA了。
不过,那又何妨呢,与其被一些更为宏大的东西PUA,倒不如被“逝去的青春”PUA。
希望这位高考生的青春永不消逝,如果要消逝,也尽可能慢一点。
这是我要说的第三层意思。
©Davide Bonazzi

编辑|浪浪
排版|编辑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