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让不少《哪吒》的粉丝失望了。
这部非合家欢动画片似乎与举国欢庆的氛围格格不入。
也恰恰体现了“国漫崛起”途中的困境。
《姜子牙》的分裂和挣扎
文|伊文西
作者简介:专职公文狗,兼职看电影。写的都是观后感。
《姜子牙》延续了近年来国产动画的强势。
电影的优点人所共见,审美非常高级,好的美术相较于此前的国产动画,已不是简单地迭代或技术升级,远不止画面更炫丽或细节更精致这样的技术评价,而是美学上的“超英赶美大跃进”。
但相较于前辈,《姜子牙》显然存在更多争议,票房脱颖而出的同时,电影始终面临着剧情孱弱、人物空洞的批评。豆瓣上,《姜子牙》只有7.1分(必然还会下滑),对于一部带有国产高光滤镜的动画,这个分数显然称不上“体面”。
《姜子牙》与和它对标的《哪吒》相比,豆瓣评分有不少差距
我并不觉得《姜子牙》剧本有什么太大硬伤,编剧当然有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比“大圣”或“哪吒”更严重,如果以现在评判“姜子牙”的尺度,所有存在于“姜”的问题,比如角色深度不足,工具化明显,人物动机驱动性不够等,在它饱受赞誉的前辈们身上,都能寻见。
《姜子牙》的争议,或许从立项开始便注定存在。本片是反娱乐的,它的剧本结构并不讨好观众,最明显的就是电影没有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没有一个完全意义的“大反派”,也缺乏一场震撼人心的大决战。它甚至本身就是反战的,不止一次表现出了战场亡魂的悲鸣,配乐一直用低沉的人声吟唱,不吝笔墨地描绘大战后的悲凉,更用非常写意的笔法让高潮戛然而止。
最后的高潮也不过是敲掉了一段台阶,让喜欢“国漫崛起”的观众们难以感受到真正“燃”的时刻,比如“大圣”的“化石成甲”,又或是“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全片本该最“燃”的时刻,也不过是姜子牙敲掉了自己重回众神之首的台阶
姜子牙这个人物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让人觉得兴奋的男主角,他缺乏足够的角色弧光,丧过了头,以致于电影始终存在于低气压之下,少有让观众精神振奋的时刻。这个人物在电影里展现出了过度的道德感,但又秉持着异常谦卑的姿态,并不能让人感受叛逆的刺激。
他对抗的其实是某种体制,某种被大而化之的“正义观”和“大局观”,是对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怀疑和质问。电影选定的不过是哲学上著名的电车难题,但顾及市场,几乎不可能做出更深刻的探讨,只能浅尝辄止,抽象成“一人不救何以救天下”的朴素正义。
电影另一重矛盾在于创作者们想做脱离商业流水线的,带有哲学思考和深度的动画。但电影的投资显然不允许创作者信马由缰,于是电影始终在作者意识和商业化两头摇摆。比如全片始终弥漫着末世的悲伤氛围,又不能免俗地去做一些小的“搞笑”和“卖萌”,又或者一脸颓唐的姜子牙却用了非常华丽的“小生腔”配音,显见是为了商业妥协,难免生硬。
煽情也是,电影在局部的几个泪点情绪做得非常到位,可这种煽情在大环境里又难以完全成立,姜子牙和小九之间的关系里包含了无法定义的感情,也让观众难以共情。
《封神演义》中终极大战后的姜子牙已是耄耋老人,但他在片中的造型明显还是中年大叔
所以《姜子牙》根本的问题,不在导演或编剧,而在立意和实现,是创作野心与商业化的冲突,是反类型和讨好观众的分裂,电影大可以从一开始就往着更纯粹的商业片的方向走,有太多可供借鉴的模板去套用,角色们大可以做得更加年轻和“美型”一些,甚至更加符合潮流地去组个同性CP,俗套地把申公豹做成一个邪性美少年(也不比把哪吒和敖丙组CP来得更离经叛道),更加省事,带来的争议恐怕也会比当前少得多。
从立意和格局而言,《姜子牙》是比前辈们更加高级的创作,在东方神话的外衣之下,包裹的其实是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内核。电影或许在实现环节出了些问题,但从创作初衷而言,简单地将这部动画与那些单纯的合家欢式的商业电影混为一谈作比较,我以为并不可取,也对作者不公平,电影的确有创作上的不成熟,但我相信没人会觉得这创作者们是在投机取巧挣快钱。
如果拿逻辑的卡尺寸寸丈量这些年轻人的创作,以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标准去要求,我以为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动画可以经受这样的审视。面对这样有想法,有实践,而且表达出了足够真诚的电影,我还是觉得应该更多给予鼓励,而非苛责。
说了这么多,即便以最朴素的是否好看的角度,我依然也要给出一个推荐,这是值得去影院一看的电影。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