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崩溃了,我觉得我妈开始控制不住自己了。”
这是某位博主收到的粉丝投稿,内容是吐槽母亲追星:
投稿的女孩说,自己妈妈在三年前喜欢上了一位男歌手,从听歌、看剧、看直播,到后来学会了打榜投票,也会买一些男歌手代言的日用品,什么沐浴露、牙膏这些日常也用得上的小物件。
一直以来,女儿对妈妈追星的态度是不赞成也不反对,直到有一天,妈妈买回了一台800块的咖啡机,只因是那位男歌手代言的。
可是,她们一家三口根本没人喝咖啡,这台小一千块的咖啡机,买回来就立刻闲置了,连妈妈自己也只兴致勃勃地用过几次。
▉ ▍上下滑动
再加上女儿最近发现妈妈竟然还花钱给男歌手投了票,更是怒气值拉满,觉得妈妈已经快走火入魔了——
“之前那些东西买就买了,至少还有用,但现在花这些钱的意义在哪儿?”
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快乐,有啥错?
乍一看,女儿很讲道理很清醒的样子。
她强调自己不是舍不得给妈妈花钱,而是不想看妈妈走上买无用代言的不理智追星之路,她觉得这样毫无意义。
这话说的,好像妈妈在花她的钱追星一样。

然而事实是,这位妈妈有工作有收入,买咖啡机投票等所有追星,花的都是自己的钱。
而且这位女儿也承认,妈妈追星以来一直都很开心且理智。
妈妈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开心,做女儿的有什么可“崩溃”的?
再看评论区里支持女儿的网友们,都在历数饭圈的疯魔:
花钱投票,花钱买榜,一人分饰多角爆肝投票,买水军充数据刷高分。要求粉丝对明星顶礼膜拜;对外还要控制舆论、降低负面影响......
大家觉得妈妈已经在失控边缘,从“理智消费”逐渐变成“买不需要的”,从“偶尔听歌”变成了“买榜花钱”,这时候及时劝阻,其实是挽救妈妈越走越深。
而另一边,一群饭圈中人也及时赶到,对此展开了一波猛烈回击:
800咖啡机贵吗?不到一万也算沉迷?

追星花钱不正常吗?我几百几千周边买回家,连看都不看。

有经济实力的成年人花钱追星怎么了?明星总归是要赚钱的,妈妈不花钱,难道让没钱的小学生拿午饭钱买专辑吗?
不知不觉,这件事讨论的焦点竟然又变成了饭圈,眼看着又要往“该不该追星”的方向去了。
偏了。
把中年妈妈归入饭圈,根本没必要。
这个投稿其实换成“妈妈爱上买保健品怎么办?”或者“妈妈痴迷买玉镯怎么办?”等问题,其实都一样。
本质上都是:年轻的女儿觉得妈妈花的钱没意义,且有失控的预兆。
这种“担心”乍一看很理智很体贴,但细想其实是一种自私。
根据这位女儿的描述,自己在外工作,爸爸也经常值班,家里往往只有妈妈一个人。
追星,不过是妈妈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
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妈妈,花自己的钱为喜欢的明星投票,心血来潮买了台咖机,就叫失控?
当一个中年女性终于敢为自己的快乐花点钱,就该被孩子劝阻吗?
▉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精心打扮、组团去参加歌舞比赛的中年妈妈们。
而且随着投稿女儿的再次发声,网友从她的日常动态中发现,摆出“清醒者”的姿态的她,实际上也并不理智。
女孩喜欢电竞,会买门票看电竞比赛;她热切跟风,给男朋友发“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红包;她们家也并不缺钱,因为女孩的大牌口红化妆护肤品没有断过。
都是拿钱寻开心,女儿看一场电竞比赛自认没错,妈妈买一台咖啡机又有什么问题呢?
年轻的儿女们就可以随心挥霍,快乐至上,而上了年纪的妈妈却必须节俭、清醒、克制、孤单地守着空荡荡的家。
这种双标,对妈妈们真的很苛刻。
我们对妈妈有多苛刻?
还记得几年前有一则相似的热帖,同样是一个女儿的投稿:
我和爸妈去旅游,景点饭菜价格很高,我暑假换了手机电脑想着能省则省,没点73块的乌冬面,但妈妈非要吃60块的青菜。
我劝住了妈妈,她虽然最后点了35块的雪菜肉丝面,但在饭店里边吃边哭……
我不能理解,也受不了她的骄纵,我要是男的以后才不娶这样的老婆。
这则帖子曾引起过巨大的声浪,这个女儿也被吐槽“生这样的孩子不如生块叉烧”,因为只要代入一下母亲的角色,就会感到浓浓的辛酸:
辛劳的妈妈,给女儿换了新手机电脑,送她去夏令营,生她养她没吝啬过一分钱,可自己连买一盘高价青菜,都要被女儿百般劝阻。
难道成为父母,就意味着连为自己花钱的自由都没有了吗?
妈妈真的想吃青菜吗?未必。
而这个事情里,妈妈真的痴爱这个明星吗?也不一定。
这些事情能成为一个话题,是因为这些妈妈,和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节俭朴素、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母亲形象不同。
因为太过反叛,可能连女儿本人都未必清楚,自己究竟是因为觉得妈妈疯狂追星而苦恼,还是潜意识里因为妈妈买的东西只为了自己却对家庭无用、变得不像一个普通的“妈妈”而苦恼。
800块的咖啡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从不乱花钱的妈妈还是买了,说明拥有它本身,已经能带给妈妈很大的快乐了。
即使这台咖啡机不常用,但是妈妈的快乐也同样不常有啊。
▉ ▍电影《你好,李焕英》
理解妈妈的“私欲”,怕是没有几个儿女能够做到。
追求“高价青菜”和“明星”都是表象,自我意识的觉醒、想要取悦自己才是本质。
妈妈们固执想要的,只是能让自己开心罢了。
所以,即使明知妈妈不够理智,但做女儿的,依然有必要守护她偶尔任性的自由。
因为女人成为妈妈已经足够辛苦,承担生育压力,工作家事两头挑担,年轻时为了儿女年老后还有儿女的儿女……
与盲目追星之害相比,一生为了家庭付出的中年女性,能够拥有这种“为自己而活”的渴望,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勇气和进步了。
执迷背后,都是辛酸
这条投稿火了后,#女儿吐槽妈妈花800块买咖啡机#上了热搜。
在这个话题下,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妈妈的追星经历,不难发现,这些妈妈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丈夫儿女长期不在,她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在家。
孤独让人更迫切地需要精神寄托,而追星恰好能填补这种情感缺失。越是内心寂寞的人越容易在追星路上由理智变得失控。
就像去年那个疯狂喜欢靳东的黄阿姨——她深信不疑自己在和靳东谈恋爱,结果被骗了几十万。
在别人看起来,黄阿姨无疑是愚蠢的,她看不穿AI换脸、机械合成音这种并不高明的骗术,深信大明星靳东真的会愿意和她一个普通农妇交流。
可黄阿姨就是像飞蛾扑火一样深信不疑,甚至心甘情愿为了他消费几十万,不惜抛夫弃子、离家出走。
但是如果回头看黄阿姨生活,又会对她多几分理解:她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丈夫对她缺少尊重,她的三个孩子都不成器、小儿子早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连要给孙子买个学区房,都被家里人驳回。
在镜头前,丈夫根本掩不住自己的鄙视:“你60岁了,人家为什么会要你?人家有老婆,你是美女?”
但在“靳东”的屏幕里,他给了梦寐以求的温暖和挂怀:“亲爱的姐姐,我一直给你发消息,你怎么不回我呀?”
在冰冷的现实和温暖的虚幻中,黄阿姨,和黄阿姨们,只是愿意相信幻想的可怜人罢了。

实际上,“追星女孩”和“追星妈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将所有问题归结到饭圈行为后一棍子打死,并不明智。

因为前者,拥抱最前端的网络流行风向,没有压力的年轻人,选择把追星变成自己轻浮的消遣;
而后者,承担着生活和家庭的重担,大多数时候追星对她们来说,是快乐,是慰藉,也是他们追上时代步伐、为自己而活的窗口。
这个窗口,有时候是追星,有时候也是其他。
之前五十六岁的苏敏阿姨,因为离开家庭勇敢自驾,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女性一样,在家里时候她有无数事情要做。作为姐姐照顾弟弟,作为妻子得照顾丈夫,当妈妈的要操心女儿,她为了家庭操劳了一辈子。但丈夫冷漠,到现在还是AA制;自己帮女儿带娃,一直到她上小学才撒手……
因为家里人,她的一生都在忍耐。
而在履行完所有的母职之后,她这次终于打算“为自己好好活”。
她的白色小车塞满生活用品,她的锅碗瓢盆,衣物日用品,她走走停停,一边拍视频一边游玩,义无反顾地驶向温暖的南方。
穿越秦岭时,面前有重重雾霭,很多老司机都格外谨慎,但是苏阿姨说,自己感到了由衷的“自由”。

那是一种,被生活和环境蹂躏许久,终于将自己捧起的珍视。
为自己潇洒活一回,才是真正的快乐。

情感缺失的黄阿姨想要一句靳东的关心,一生为家庭付出的苏阿姨想要自由远行,而没有老公孩子在身边的妈妈,或许只是想用追星的方式,重新感受澎湃的情感、追上这个时代。
这些妈妈们的“任性”,值得一份温暖的支持,而不是嘲笑。

作者丨 谷氨酸   编辑丨沙耶辣

推 荐 阅 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