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飞剑客
要说这两年互联网上哪几个城市最火,出现在网友们视野里最频繁,说到这里我想网友们都会会心一笑:一个是“国际航空港”芜湖,大家都在这里起飞(芜湖起飞!);一个是世界宜居城市蚌埠,大家都在这里住下(一句话,蚌埠住了!);还有一个是宇宙中心山东菏泽曹县,牛逼!其中安徽这省竟然占了两个,同时其名义省会城市因风投豪赌,出了名堂,荣获“赌城”美誉,不得不说该省是非常有存在感。
(此时影子省会徽京发来贺电!)
据说芜湖有一个网红,叫芜湖大司马,口头禅就是呜呼!起飞!网友一看到芜湖就芜湖起飞,“芜湖起飞”就成了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今年蚌埠作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势头强劲,满屏的“蚌埠住了”让蚌埠成了大家都心向往之的一件事,而芜湖起飞大有明日黄花的意思,道理就是世事无常,如今蚌埠回旋,你的铜陵人正在超越你。
咳……以上是谐音梗,芜湖梗最早起源于李毅吧的“飞蝗芜湖”,蚌埠住了是“绷不住了”的意思,本身和城市没关系。可巧合的是,结合谐音梗选中的城市实际,倒有贴合之处。前者芜湖虽然不是“国际航空中心”,但芜湖却是国家首批、安徽唯一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有中电钻石飞机制造公司,能生产通用机;同样的道理,虽然全国人民都未必真在蚌埠住了,但安徽人一般知道,蚌埠交通位置很好,坐拥在淮河边,素有珠城美誉,有张公山、龙子湖公园等游玩的好去处,有烧饼夹里脊配蛋花汤,城市节奏比较慢,很适合养老。
今天我们来聊聊安徽。看安徽经济同时也要结合安徽的历史。安徽,顾名思义,原本是安庆和徽州(徽州多好的名字,如今改成黄山),众所周知,安徽是17世纪才出现的省,分省之前属于江南省,分省后一开始叫江南左布政使司,办公驻地是南京,后来改名为安徽,把省府迁到了安庆,不过为便总督控驭苏、皖两省财赋和地方政务,领导办公点仍在江宁,安庆府只作巡抚,所以 “徽京”一说由来已久。
这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省份,两条河流将其划分为完全不同的文化区域。皖北方言几个市互通,皖南的方言隔一个村一个乡就大相径庭,皖北的地形开阔平坦,江淮之间河网密布,皖南八分山水一分田。
以现在的眼光看,分省分得粗糙,很多不同的地理人文族群单元被分到一块。不过行省制原本是蒙古人发明的,很多省的划分就是要文化不同,族群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比如:潮汕人和闽南人才是一支,汉中人对四川人认同感更高,但就是让你们越不认同越要把你们混到一起,这样你们就不容易抱团割据一方来对抗中央了。江南省分治也是如此,是清廷怕江南省一省独大,想削弱其力量,毕竟是老朱家的旧都所在地。不得不说,分省把宁镇常苏松精华部分归给了江南右布政使司,虽然皖南还算富庶,但徽商也更多是跑去出去赚钱。
战乱是安徽的转折点。清末时,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徽拉锯。皖南地区一直是太平军苦心经营的基本盘之一,太平军依靠大量的群众基础在皖南地区大幅穿插常让清军措手不及。收复后湘军气急败坏把省会安庆屠了遍,城墙都扒了。战乱致使皖南人口遭遇了巨大的损失。整个安徽的人口格局也改变了。原本较为富庶,人口占据全省更大比例的皖南,受到重创,人口变成了少数。至此省会考虑向更加北部迁移。
后来清政府借钱修了津浦铁路,致使蚌埠成为盐粮互市的商业重镇、淮河流域水陆交通的枢纽。近代开埠,又使米市之首芜湖借着长江成为皖南最发达的城市,民初分道中,被命名为芜湖道。一皖北一皖南,就有那么一些对称,交相辉映之意。近代以来,蚌埠精华荟萃,俨若一小上海;芜湖正宗江南,与苏宁杭齐名。他们俩中间隔着一个合肥县,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县城,能让两市都成为其附庸。 
建国那会,要定省会:蚌埠虽基础设施好,却当过汪伪政府的省会;安庆历来是省会,但清末毁于战乱;芜湖商业繁荣,没有足够时间整合皖中皖南。合肥做新的省会是战略缓冲考量,也一个较为折中的选择,好处是不东不南不西不北。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徽的认同感危机又埋一层:皖北那一片都是中原官话区,皖西北的阜阳,亳州更亲河南;淮北的宿州与徐州乃楚汉文化源地;皖中南对江宁趋之若鹜;宣城更亲浙江,最南边的黄山表示,都不知道什么是皖南皖北之争。
合肥建国前后的基础建设相当差,人口也少,当时整体水平排不进安徽前几,甚至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建设的省会,很长一段时间,在面对北部蚌埠的铁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和南部近代新星芜湖的继续繁荣,还有老省会安庆残存的认同感时,合肥的首位度一直不高。
安徽发展的另一个制约,是作为扬子江、淮河上游地区的泄洪宝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形容淮河是一条无法训服的水龙,革命之后治理了多年才有点成效。但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为了保证江苏的安全,不让洪水冲垮了发达地区的工商业,安徽一次次地成为泄洪区。一句话概括,都淹麻了。一旦泄洪,泄洪区的农业和经济可以说是遭遇到毁灭性打击。不说江浙,即使远在湖南湖北,我总能听到父母辈和爷奶辈说每隔一段都会有安徽人会来讨米要饭,当时还惊讶区域位置、土地肥沃程度优于两湖的安徽为什么会这么穷,其实就是来避灾。
到现在,安徽全省共有国家级蓄洪区24处。安徽为下游江苏抵挡很多洪水,为保障上游河南与下游江苏做出了相应牺牲,拖累了自身经济发展。后三十年很多安徽人外出去江浙沪打工,为他乡贡献剩余价值,由于一部分的农民工的生活习惯问题,违法问题,遭遇到当地人的白眼,甚至有些人以偏概全上升到地域,很难说是正当的。考虑到过往的牺牲,安徽人要求不至于上升到地域黑,这个诉求并不过分。
安徽的发展,就像是把自己城市给人家养一段时间,给南京送去了马鞍山、芜湖、滁州,杭州送去黄山、宣城、徐州送去了宿州和淮北,这些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不靠合肥发展,对省会认同感不高。九十年代以来,当年划出浦东新区后,那时候省领导恍然大悟,由淮转江,经济重点建设皖江城市 尤其是芜湖,搬走宣城宁国海螺水泥这个世界500强企业给芜湖,还给了芜湖奇瑞马鞍山钢铁的特供,顺便说一句,芜湖那个号称最大的方特也是当初政策的产物。
那个时候原本规划的是合肥为政治中心,芜湖为经济中心,蚌埠为交通中心,但是发展得并不理想。后来为配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转而走向发展合肥,提升省会的首位度的道路。
可是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势必会吞噬体量较小的城市的资源。安徽因为省会多次变迁,很多省属和国有的单位机构和企业都散落在各地。然而这个认同感不高的省会,又想把他们悉数收回,这把周围城市弄的怨声载道。
比如蚌埠,拥有安徽发达的铁路,是皖北货运集散的中心,也是国家工业重点城市,有几个国家级的工业项目,但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这也和几届领导没有抓住发展机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合肥的首位发展势必要进一步挤压蚌埠的发展空间,像蚌埠的卷烟厂、中铁快运安徽公司、蚌埠丰原集团搬迁省会,重点工业,科研所,研究院迁址。米字高铁被合肥独占。凤阳划入的申请也不被允许。蚌埠要和淮南搞同城化,被合肥打断,让淮南搞山南,把淮南搞成卫星城。
再说皖南,皖南沿江与南京关联密切,这块的芜湖马鞍山一直都被说成是南京的小弟,但是从安徽省的角度而言,让自己的下属城市和南京一起玩,虽然像滁州等被带得不错,但更多的是皖南被南京虹吸人口,相信地处省政府也会觉得很别扭。这种格局在近年来安徽省推行强省会的战略背景下,也必然要被冲击和打破,所以安徽把巢湖给撤销了,分别划归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管辖,也是为了让芜湖、马鞍山也得到了原巢湖的区域并与合肥接壤,合肥都市圈慢慢现成。
这里聊聊芜湖。南京虽然是个大腿,博爱了一点,徽京的烂梗全网都在传,但资源外溢不可能全给安徽,镇江扬州等还要吃,再到马鞍山和滁州。然后再是芜湖。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早十年确实房价薪资很均衡,有一些不错的制造业,这几年不停卖地,维系着制造业,人才还在外流。要想起飞,一股脑向着南京,芜湖人口本来就少,这样下去外溢更快更多,湾沚南陵沦为南京做嫁妆。然而无为指望合肥起来引领,又远远不到时候,所以目前芜湖还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这几年合肥获得了“霸都”名号,被揶揄和嘲笑房价和吸血,但相比之前提到的广西南宁,几乎被广西群众一并诟病,这十年来,合肥在中科大的加持下,在资源倾斜和省内其它地市的牺牲与配合下,通过政府资金和实力注资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然后撤资的方式,逐渐走出了以生产制造和科技创新双管齐下的经济模式。站在合肥人的角度上看,并不容易。但作为省会,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这也是合肥的义务,在现阶段看来,合肥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并未展现“龙头”的作用,省内认同感并不高,经济上扶持寥寥无几,其发展任重而道远。
下回我们从双城记的角度,具体来聊聊南京和合肥。


近期文章导读:

德特里克堡,不是秘密的秘密

奥运开幕,东京落幕

国运,日本赌不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