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线
有用、有料、有趣
中国经济现在有点像中年人,可以练耐力跑马拉松、健身健身,不需要搞特激烈的活动。
三季度整体是宽货币紧信用,甚至有可能再次降准。

8月份可能是改变中国过去30年房地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的时刻。

现在跟过去改革开放40年相比,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走共同富裕之路。

很多的行业形成了“躺赢型”的赚钱方式,会不会妨碍社会公平?是不是会造成社会焦虑?会不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深化?会不会引发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不会妨碍共同富裕?如果是的话,都要小心。
要收获周期,收获大盘龙头,去转向拥抱小而美的科创“小巨人”,转向拥抱100亿到1000亿特别是100亿到500亿市值的“未来的核心资产”。
这些优质资产短期不便宜,就像2004,2005年上海静安区的房子,拉长来看,科创长牛处于“底部的顶部”。
以上是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7月20日在财通基金主办的“资管行业新趋势高峰论坛”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本文首发于聪明投资者,价值线研究院有删节。
中国经济就像一个中年人

不需要搞特激烈的活动
第一部分,平淡中寻找新奇。
什么平淡?
宏观平淡、大盘指数平淡;
什么新奇?
微观新奇,朝气蓬勃。
中国经济就像一个中年人,他的生活状态和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可以百米竞跑,中老年人则是优雅的生活,可以练耐力跑马拉松、健身健身,不需要搞特激烈的活动。
中国现在要注意的是把一些存量问题化解掉,把一些提高效率方面的增长点培育好,这是宏观的重点
GDP增速(今年)剔除基数效应以后,如果未来5~10年能够维持这个4%、5%的状态,已经很不错了。
流动性总体不会太紧

三季度或信用风险释放加速
季度很可能出现双松
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但是流动性还非常紧,那就麻烦了,比如2018年。
但事实上,下半年流动性总体来说不会太紧,因为要化解存量风险。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21年要抓住机会,化解存量风险。
现在我们也陆陆续续看到了某些大型房地产公司,甚至不止一个,最近遭遇一些困境,特别是债务违约越来越明显,跟二季度不太一样。
二季度为了百年七一,宏观金融环境整体还是比较祥和的,没有出现银行抽贷和冻结资产。
但是,现在来看,三季度信用风险的释放一定会是加速的。
从短期的角度来说,这是个风险,但长期而言,化解存量风险带来的阵痛,更像是一个有惊无险的扰动,总体来说,系统性风险并不大,因为未雨绸缪降准了,三季度整体是宽货币紧信用,甚至有可能再次降准
年内不排除继续降准甚至降息,从而保证下半年不出现“处置风险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同时,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中央立足于大国博弈的宏观趋势背景下,对于这种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长期的结构性风险,是下定决心要进行治理、进行出清。
所以下半年,无论是房地产相关的信用链条收紧,还是围绕着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基建,总体来说都是信用收紧。


当然,我们也倾向于,如果三季度信用风险是以一个比较猛烈的方式释放,四季度很可能会出现双松,就是宽货币、宽信用。
而那时候信用的宽,一方面,无论是地产这个链条还是基建这个链条,因为三季度的风险释放之后,到四季度告一段落,喘口气。同时,更多的体现在新型基建。
所谓的新基建,无论是5g、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还是说跟智能驾驶相关的,跟十四五规划里边提到的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相关的这些抓手,会成为释放宽信用的领域。
七一之后风险已在加速
所以站在现在,去看三季度,特别是看未来一个半月,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七一以后已经在加速了,集中体现在某些行业监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
比如,互联网和中概股的监管风险,7月6号《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性活动的意见》加强海外上市的监管,再往后,对互联网的治理进一步加码,对于某公司,七部委入驻。
再比如,部分地产商债务违约,甚至是中型的还算是不激进的房地产商开始债务违约;以及某大型的、过去几年相对比较激进的房地产开发商,最近遭遇到了某区域型银行支行的法律诉讼。
这些都显示,后面的信用风险的释放、存量风险的化解是在加速了。
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正在被颠覆
8月份还有一个事情,土地出让金在8月初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因为以前的土地出让金都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征收,这个征收单位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面也是一个压制,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8月份可能是改变中国过去30年房地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的时刻,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正在被颠覆,最终将彻底树立房住不炒的产业基础。
过去的30年,房地产开发商是立足三高“高毛利、高周转、高杠杆”的盈利模式。
而未来,新房价格受计划调控,房地产进入低毛利的时代,融资又收到“三个红线”的硬约束,传统的房地产盈利模式怎样能够生存下来?
未来,房地产商要么是进入到长租房、廉租房的领域,拿到低成本的融资,这些可以生存。
要么还有就是像海外的模式,就是收租的模式,偶尔做一些开发,这种收租为主,加上少量低周转高毛利的开发。
以前我国多次调控房地产,但是每一次遇到经济困难,在利益的驱动下,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围绕房地产开发的整个链条,多多少少都希望能把地炒热,把新房炒热。
但是现在,整个格局特别在新房方面,越来越明显,政府管理的手在引导。
如果房地产风险释放,对于地方政府相关债务也有阶段性的冲击;特别是4月13号,国务院发文,要在今年做好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的工作;三季度推进也会加速。近期15号文是个重要的信号。
而上次降准,我判断是打麻药动手术,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避免像2018年或者2011年这样大的冲击。
国内信用风险释放,是使得我们长期竞争力会更好,短期它也更多的是个局部的结构性风险。
目前海外风险也是有惊无险

美国2%以下的低利率可能是未来数年常态
从去年以来包括到现在,我对美股一直都不悲观,因为它对应的是一个低利率的时代

只要2%左右或者2%以下的这种低利率是常态,对应的目前美国的股票并不太容易出现熊市,优质股票不算太贵。
比如说它的主心骨, Facebook、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这些公司的增长动能非常之强,甚至它不受库存周期的波动影响,而美国指数主要是这几家优质成长龙头带动的。
我们正面临一个无人之地

过去的规律都是被打破的
美国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经从我们曾经以为的自由经济灯塔,赤裸裸地回归到了丛林社会。90年代上大学的,经济教材基本上全都是学习美国的经验。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无人经历之地,面临着很多以前从来就没有的经济现象,所以,只有逻辑能够引领我们前行的道路,而过去的规律都是被打破的。
以前我们会觉得债务率高了以后一定会有经济危机,来一把经济危机,就像手机关机power off、 然后power on再重启来解决问题。
我们经历的有限历史,就有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
但是,更远的过去,无论是1942年到1951年,美国搞YCC,就是收益率曲线控制那个阶段,还是70年代美国滞胀的时候,当美国自己不自信的时候,它未必用出清的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而是用它能主导的规则来“玩”全世界。
我一直跟很多的投资者讲,美国的十年牛市其实去年已经结束了,不是没有结束,它在去年的2月、3月,以一次巴菲特都觉得是活久见的流动性危机结束了2008年底至2020年2月份的十年长牛。
而2020年3月23号之后的美国行情,是新的逻辑,是一个MMT(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逻辑),是一个无节操的放水、用规则洗全世界的新格局。
而这次美国,充分运用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MMT实践效果较好,刺激了经济,而且,过去一年,每一次美国开始放水,扩大它的债务规模的时候,美元反而是反弹的。
去年一个季度,从3月23号到7月初,美联储扩表3万亿美金,12月21号财政纾困释放8700亿美金,今年3月12号财政纾困放了1.8万美金,所谓的拜登基建计划本来3月份说8年2.3万亿美金,后来6月24日打折了还有1.2万亿美元。
这背后是什么?美国财政扩张型的经济刺激之路还是覆水难收,上瘾了,还是会继续。
大国博弈这是一场持久战,在经济金融领域里边更是长久之战,最终是依靠我们练内力,而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不要轻易觉得中国马上要出系统风险,或者美国要出系统性风险,不会的。
未来核心竞争的三大高地:

科技,先进制造和内需市场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未来核心竞争的三大高地,就是科技,先进制造和内需市场。
2020年全球“大放水”所带来的库存周期,到了今年的二季度,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已经过了高潮。
所以,从下半年,乃至于展望未来更长的时间,拥有内生增长动能的方向,才能够选到“赢得未来”的资产,或者说,财富持续保持增值的方向。
躺赢型赚钱方式的行业
在未来如果妨碍共同富裕都要被打破
经过了2018年至今的三年中美大国博弈,我们越打越有信心,越打越有自信,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家要深刻地理解这一点,现在跟过去改革开放40年相比,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走共同富裕之路,而共同富裕是共同在前,富裕在后。
不同于西方过度强调效率优先的路,我们更强调公平同时兼顾效率。
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过去5年的供给侧改革,强者恒强,优胜劣汰,很多的行业形成了“躺赢型”的赚钱方式,在未来,这些都可能面临要被打破,或规范治理。
就想一想,这些躺赢型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会妨碍社会公平?
是不是会造成社会焦虑?会不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深化?
会不会引发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不会妨碍共同富裕?
如果是的话,都要小心。
100亿-500亿科创“小巨人”

就像2005年上海静安区的房子
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公平优先,反而可以兼顾效率。
从效率的角度,未来鼓励效率,最确定的方向,就是提高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而这个方向就是科技、先进制造和内需新消费。
为什么还讲内需呢?因为要稳定基本盘。
考虑到贫富差距,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边际倾向是高的,国内的稳定性表明,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这条共同富裕之路是有效的。
落实到资本市场,就会显示出投资风格的变化,以及行业趋势的变化。
我从5月份就跟大家讲,要收获周期,收获大盘龙头,去转向拥抱小而美的科创“小巨人”。
从前几年供给侧改革“做减法”阶段,推崇万亿市值、千亿市值的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转向拥抱100亿到1000亿特别是100亿到500亿市值的“未来的核心资产”。
这些公司也不能太小,因为,注册制时代,小公司会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投资的胜率反而会下降。
而100亿到500亿市值的公司,基本上已经初步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是细分行业小巨人,兼具高胜率和高赔率,未来从100亿到1000亿,甚至到1万亿,则是一个大的机会。
大几千亿或1万亿的公司,未来将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能否肩负起社会责任,对它的考核越来越重要,如果不是处于科技创新的大方向上,那么,它们将很难维持高成长性。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高成长最确定的方向是围绕着科技跟制造的结合。
进一步细分,有三个主要的方向:
一个方向是“补短板”的硬核科技。比如说,操作系统、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大飞机核心零部件,甚至包括生物科技等等,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算力为智能制造赋能。
涉及到鸿蒙、网络安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新基建、智能制造,落实在企业上集中于TMT行业,再加上智能驾驶、人工智能,和汽车、机械、后来和生物医药都有结合。
这些领域在下半年,以及未来两年,会以“新基建”的方式,或者说以防止“卡脖子”的方式,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发展格局,进入一个科技创新的高增长期。
第二个层面就是新消费,和人口结构相关,最确定的高成长方向是生物医药
其实,不只是生物医药,应该叫做生命科学,还包括农业种子。但是,种子行业,坦率的说,现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特别好的标的,但成长方向是确定的。
总体来说,无论是种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还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它是要服务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服务于未来的人工智能;还是医美、国潮文化等持续受益于Z世代的新消费需求,都具有高成长性。
第三个方向,先进制造业的朱格拉周期从2019年已经开始了,无论是半导体、新能源车、新能源,可以看到这些领域的资本开支明显在加快。
从去年开始,军工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也开始加大了投入,加大了资本开支。
我的建议就是,面对短期三季度的一些风险因素,以长打短,大智若愚,耐心布局优质成长。
这些优质科创成长,说实话短期也不便宜,我认为未来一两个月有可能也会调整。
我把它形容为2004,2005年上海静安区的房子,如果涨多了也会短期调整,但这一类的东西跌下来敢满仓,敢继续加,现在回头看05年的房子其实是在底部。
拉长来看,科创长牛现在也是处于“底部的顶部”。
最后我们说“价值股+X”。
不少传统行业中的优质公司,估价低迷,给它原有业务的估值,给的是周期的估值,给的是传统公司的估值,所以,向下的风险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同时,这些公司已经在改变、转型,拥抱新的科技、布局新的需求、顺应新的政策变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布局先进制造特别是半导体、新能源车、新能源、智能驾驶相关的新赛道。
从大方向,其实做的还是制造业老本行,比如说以前做的是化工,现在介入到半导体的产业链做了光刻胶,它还是做材料,或者跑去做军工设备,智能驾驶相关的设备,这些东西可能刚开始是没有利润的,但是,收入增长非常快。
一旦大家发现这些传统产业的公司“老树发新枝”,它们就有望被给予更高的估值。
我有一句话跟大家共勉。
我们目前所在的这个大时代,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科创长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会有短期的波折,但是,不妨碍我们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