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维迎
来源:辛庄课堂(ID:xinzhuangketang)
文章已获授权
我们谈市场经济,绝对不要忘了企业家。只从价格的角度,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但非常遗憾,过去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没有企业家的地位。熊彼特曾批评,经济学家所谈的经济成长,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拿利润的人是企业家,他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组织、生产并且监督其他人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企业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是指行为的功能;是说在市场经济当中,有这样一类人,起着这样一个作用。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喜欢企业家,不重视利润,与不接受市场经济,是同一回事。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境
概括地说,企业家的工作就两件事:第一,应对不确定性。这是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证明,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利润是对不确定性的补偿。第二,推动社会的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责任,不是技术专家的责任,技术专家只是在发明,创新是把发明变成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东西。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每一种新产品、每一种新技术,都是对原产品和原技术的破坏。这是熊彼特在1911年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重要观点。
中国的企业家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家是否一样?从大概念来看,是一样的,无论中国的企业家,还是西方的企业家,都在应对不确定的问题,都在进行创新。但我们细分之后,发现不一样。
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一个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源于技术不可预测、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因素,政策的不确定性是政策变化导致的。创新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技术、商业的创新,比如说推出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模式等。另一个是制度创新,就是设计一些新的、可能和政府博弈的制度安排。
这样划分后,西方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西方企业家应对的主要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进行技术和商业的创新。所以他们的精力主要用来预测未来消费者是什么口味,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新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家,太多地在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说,要想这件事今天能不能做,明天还有什么事可以做,比如奖金能不能发、期权能不能搞,等等。他们大量的精力在应对政府,找出一些绕过现行政策的办法,进行所谓的制度创新。如果我们用一个矩阵图表示,西方企业家落在西北角,中国企业家在东南角。
这样看来,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消费者并不关心你整天在忙什么,工作有多辛苦,不会因为中国企业家比美国企业家忙多了,就给他们多付钱。他们只会在乎,你生产的产品是否比别人更好,你创造的价值是否比别人更大,并据此作出选择。所以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这不是凭空而讲。大家可以调查一下,中国的企业家是不是要比外国企业家忙。外国的企业,无论多大的老板,都会有自己的休假时间,和家人聚在一起。而中国的企业家,很少有时间休假,甚至没有礼拜天。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太多来自政策的不确定性要应付。今天合法的明天不合法,今天能做的明天不能做,这个部门说行的那个部门说不行,企业家只能穷于应付,无所适从。
政府最应该只做一件事:保护产权
为了完善市场,政府应该做什么?就是很好地界定产权、保护产权。只要政府真正做到这一点,真正保护人们的自由,每个人都会运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达成合作,整个社会很快会富裕起来。

没有政府,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的一种需要。但问题是,政府获取收入的办法跟企业不一样。企业不创造价值就不能获得收入,政府即使不创造价值,通过税收也可以获得收入。所以,很多政府的行为就容易超越自己的职责界限。另一方面,像前面所说,很多人缺乏理性思维,看到社会中出现某种问题,没有弄清真正的原因,就请求政府干预。实际上,许多情况下,政府干预越多,问题越大;问题越大,对政府的需求就越多,结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现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为了保护劳动者利益,在合同雇佣、解雇条件中对企业做出了太多的限制。这对中国的劳动者有好处吗?不会有好处。从各国的经验研究可以看到,美其名曰保护劳动力的法律,结果得到最大损害的是劳动者。因为你在雇佣工人、解雇工人的条件限制的越多,企业就越不可能发展,工人找到工作就越难。
再比如兰州拉面限价,很多人觉得是保护消费者。但研究一下,一旦兰州拉面的价格被规定之后,又可能变成了政府部门寻租的一种办法。比如给面划等级,哪些餐馆一碗可以卖到四块,哪些可以卖到六块,因此就要申请执照,餐馆老板就得找当官的走后门,腐败现象就来了。而消费者得到什么好处?什么好处都得不到。
退一步说,如果真能保护消费者,那谁来保护生产者?那些开面馆的人不是大富翁,很多是夫妻店,可能要养老人、孩子,现在的生活费用这么贵,你不让他有适当的利润,一家子怎么生存?市场价格是一个中庸之道,它要平衡不同人的利益诉求,越有竞争,平衡越好。
所谓竞争,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在中国,石油、电信等行业经常受到批评,真正的问题在哪儿?是政府没有把行业放开,只允许一部分企业做,不允许另一部分企业去做。要使中国的电信企业、石油企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解除行业进入的管制。这样,即使没有企业马上就真正进入,仅仅由于潜在的竞争威胁,他们也会努力迎合消费者。
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只对少数人有利。资源配置要么按市场,要么按特权。如果不按市场,一定会按特权。任何限制竞争、人为地限定价格的办法,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
摘录自作者《市场的逻辑》第34-39页,理想国/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文字略有删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