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对孩子一视同仁吗?专家指出,差别待遇与偏心是两回事,每个孩子本来就不一样,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以性别差异为例,最新研究指出,父亲在教养儿子和女儿时,本能上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未尝不是好事。
近数十年来,性别观念历经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些传统还是难以改变。
例如,由埃默里大学教授珍妮佛‧马斯卡罗(Jennifer Mascaro)领导的最新研究,着重探讨父亲与年幼女儿和儿子互动的方式。研究团队详细52名父亲在48小时内与三岁以下子女的对话及互动,同时在父亲面对儿子、女儿展现高兴、伤心等不同情绪时,对父亲进行脑波扫描。
本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行为神经学》期刊,马斯卡罗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父亲们在跟女儿谈话时,会使用更多分析性的语言。他们会使用更多比较级的字眼,例如“更多”、“更好”,与女儿讨论事情时也会谈得比较深入。跟儿子们在一起时,父亲们会使用更多与竞争有关的字眼,例如“赢”、“顶尖”。父亲与女儿们在一起时也更常讨论伤心等情绪,跟儿子们在一起时则更常进行肢体互动。
这些基于性别而产生的“差别待遇”并不令人惊讶,《时代杂志》报导指出,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有类似发现,包括妈妈们与儿子或女儿互动的方式也不同。稍早曾有研究指出,母亲在与女儿谈话时,会采用更多情绪性的字眼,在对女儿讲述自身的故事时也会讲得更详细、更丰富。
最新研究更发现,在与儿子跟女儿互动时,父亲的脑波活动也不同。马斯卡罗发现,父亲对女儿的情绪有较强烈的反应。
以上现象的原因不明,部分假说认为父亲教育女儿与儿子关于“情绪”的态度有所不同。他们会讨论、引导女儿的情绪,但选择较严厉的方式教儿子控制情绪。
马斯卡罗指出,父亲与儿子的肢体互动更多,父子玩耍时更粗暴,对儿子的教育更积极,父亲会指导儿子看别人的脸色,也会教儿子划清打闹与暴力的界线,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武力。
父亲对待女儿与儿子的态度不同,究竟是基于生物天性,还是社会化的结果,将是下一阶段研究的焦点。
但不论如何,马斯卡罗说,多数父亲都知道到自己对待儿子与女儿态度的不同,并非不知不觉。他们也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对待不同性别子女的态度。她说:“所有的家长都想帮助子女早日适应社会,并且尽力做好。现在的家长多数也对性别偏见有所认识,他们也尽量教养出不带性别偏见的下一代。”但不论如何,男女差异是天生存在的,“平等”不等于“一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