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访/若风
“那段时间,觉得寝室已经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了,图书馆反而才是一个真正的落脚点吧。印象中对寝室都没有印象,对食堂也没有印象,就唯独天天在图书馆里。”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万华镜》的动画作品,在B站、微博等媒体平台突然爆火。
无论是评论还是弹幕,全屏溢满了 “绝了” “看哭” “太美了”等称赞之词。
微博超过8万转发、1400余万次播放

《万华镜》完整动画视频
这部描绘中国56个民族的作品虽仅有3分钟左右的时长,但其凭借精美画风、浓烈的民族特色,仍让观众们得以一窥中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风貌,仿如一副辽远而深沉的华夏民族人文绘卷。
配合着同样融合了大量民族乐器的配乐,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一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可以说,这是纯粹的美的享受。
而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周方圆,《万华镜》则是她耗时一年完成的个人毕业设计作品。
周方圆一直对民族文化方向的创作有着强烈的兴趣,而在《万华镜》的制作过程中,她更是耗费半年时间独自一人进行资料收集、文化调查。用她的话来说:
那段时间,觉得寝室已经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了,图书馆反而才是一个真正的落脚点吧。印象中对寝室都没有印象,对食堂也没有印象,就唯独天天在图书馆里。
最后,她又历时半年,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到了这部《万华镜》中。在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画面,还可以看到丰富、考究的文化表现细节,包括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等。
例如在表现俄罗斯族时,分别用了4组画面展示俄罗斯族少女从啼哭婴儿成长为妇人的4个时期间不同的服饰变化,同时随她一起成长的还有俄罗斯族文化特产俄罗斯套娃
而在描绘白族时,周方圆特地选取了白族少女代表性的头饰,将其寓含的“风花雪月”民族意象融入画面——被吹起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花朵意指上关美丽的花;洁白的冒顶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则是洱海的月。
白族服饰

类似的细节,充溢于每一帧画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方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万华镜》引发网络关注的第一时间,学术趴便联系到了作者进行采访。在愉快的交谈中,周方圆详细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创作心得、对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当作品走红网络后,面对大家的称赞、指正,自己的一些小感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采访内容吧!

—— 采访正文 ——
学术趴:首先请您先简单地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周方圆:大家好,我是方圆,也可以叫我赶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动画专业,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相遇。

作者对生活的一些记录

学术趴:您是以什么契机开始学动画的呢?
周方圆:选择学习动画,可能是因为跟所有的动画专业的朋友一样,从小比较喜欢看动画,然后觉得如果将来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去了解一下它是如何创作的话,是件比较有趣的事情。
我个人来说,小时候看过很多各个国家的动画。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看过一个非常喜欢的短片,是国内著名的动画艺术家卜桦画的flash动画:《猫》。它其实对我来说可能算是一个动画最早的启蒙。当时应该是父母觉得非常有趣,就分享给我,然后我经常闲着没事就让爸爸给我找出来看一下。
我当年选志愿的时候也是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思考,对于很多其他的专业,比如工艺美术,我可能更喜欢信息艺术方向,也就是像动画、摄影或者是一些新媒体等,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动画。
卜桦《猫》视频
学术趴:在构思毕设时,您为何选择了以华夏56个民族为主题?有什么具体的契机吗?
周方圆
我觉得这个可能跟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关,我个人觉得传统文化跟我之间的关系是,它贯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察觉,但是又影响很多。

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在本科的学习期间我选修了学院开设的许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因此创作方向可能一直比较偏向传统文化。去年我选修过一门《民族服饰研究与应用》,每个学生会选择一个民族对其服饰展开调研并进行应用设计。当时我选择了藏族进行了粗浅的调研,在参与课程前期汇报时,我发现许多同学对其他民族的调研内容相当精彩,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后来毕设选题就延续了当时的许多想法,最终定题中华民族文化相关。一开始的构思就是想做一个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动画,灵感来源是各民族的服装服饰、神话传说、社会生产生活等。
学术趴:题目的《万华镜》有什么寓意呢?
周方圆“万华镜”的意思就是来自“万花筒” “万花镜”那个意象,56个民族就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但是又和谐统一,咱们不是都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吗:“56个民族,56只花”。

然后“华”同“花”,我觉得用“中华”的“华”字会让整个主题会更明显一些。
学术趴:不论是前期调研还是制作上,作为一部个人毕设,《万华镜》的体量都很大,整个创作过程的时间轴是怎样的呢?
周方圆:作品创作时间虽然是半年,但事实上整个过程差不多是一年。因为有半年前期,半年创作。因为我在一开始就知道我的毕设体量很大,尤其是需要自己单独调研的部分,所以我提前半年就开始在做了。
调研查阅资料那半年时间就是每天两点一线,早上醒了吃完饭就坐校巴去图书馆。因为我们教学楼离寝室还蛮远的,可能一两公里,然后就得坐校巴去,在那待一天,晚上走回来。一整个学期每天都在图书馆生活。
那段时间,觉得寝室已经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了,图书馆反而才是一个真正的落脚点吧。印象中对寝室都没有印象,对食堂也没有印象,就唯独天天在图书馆里。
学术趴:看了您以前的一些作品,您似乎一直非常喜欢也擅长表现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绘画,在平时您是如何去寻找和积累这些创作灵感的?

作者曾经的一些作品

周方圆怎么说呢,其实我个人也没有觉得有多么擅长,可能是因为这是我创作的舒适区,我个人的生活积累、我的经验、我的资料积累,以及学习中对这个方向的学习积累比较多。
另外因为像我们学校它是比较老牌的美院了(清华美院脱胎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非常多的老前辈,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对接现代这方面,尤其是在动画这个方向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说对于学院来说,课程设置以及老师们个人的创作方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比如我的老师吴冠英教授,他是一位热爱生活,也非常热爱传统文化的和蔼可亲的教授。他的很多创作我也非常喜欢,所以,在追随吴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自觉地被深深影响了。当然,在毕业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其他很多老师的指导,非常感谢老师们。
然后刚刚也提到学院有些课程是关于民族文化的,在学习过程中我看到感兴趣的基本都会记下来,在课后也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就常常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或者激发我创作欲的内容。
学术趴:制作《万华镜》需要学习了解56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有遇到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吗?
周方圆:困难的地方其实还挺多的,遇到最多的就是资料不足了,很多民族的资料查阅难度都很大,有时候找遍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都很难找到足够我创作的内容,在有限的资料里面提炼出能够代表这些民族的内容就更加困难了。
例如说像土族。其实我在《万华镜》中展示了土族的两种帽子的形态,但是事实上它还有一些其他支系,比如说盛装的帽子等等,我当时也非常想表现。但是我没有办法找到多个角度的图片资料。我去知网上搜了非常多的论文,也在图书馆(包括不限于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但是确实不管怎么查都查不到这个帽子多个角度的展示,以及在疫情期间我也没办法到现场调研,所以这个部分只能是先当做废稿留下了。
《万华镜》中土族的2种帽子
土族

学术趴:这样的情况还挺多的吗?
周方圆:废掉的稿大约有四五十张完整的构图,基本上,对每个民族都有一些我很想表现的要素,但是,要么就是由于我个人的调查调研资料能力不足,无法去深入调研,要么就是因为画面的整体节奏和构图的考量,所以最后也只能热痛割爱了。
我也觉得非常可惜,在毕业设计创作中,我感觉展现出来的只是我调研资料的一部分,而且确实是在短时间内我觉得能达到的效果最优的一个结果了。但背后其实有非常多的废稿和想法,我还很想再继续实现。关于这部分,可能以后会以绘本的形式再展现出来。
部分手稿

学术趴:非常期待能看到绘本。
周方圆:谢谢。我会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以及我个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废稿,去再完成一个更为完善的绘本出来。因为挺多人都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有很多批评和指正,我觉得在感谢之外还要再做一个回应,我会把这个作品以绘本的形式再进一步打磨完善。
学术趴:相信很多人第一眼都会被《万华镜》的美术风格吸引,我们注意到作品中有着多种绘画媒介(或素材)、不同技法(版画、工笔画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结合,关于作品中的美术风格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周方圆我个人其实真的没有觉得自己的风格很独特,但是确实是有一些技术上的考量,比如说《万华镜》是全程拿SAI上色完的。可能它比起传统的动画来说,更偏向插画的绘画方式,因此有些观众会觉得在材质上面,会有一些丰富性吧。

再一个可能个人对一些传统绘画,例如国画、连环画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我的导师他在早年的时候也创作过很多连环画方向的作品。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就给我买了非常多的连环画,像三国、水浒、红楼,还有聊斋等等。因为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往这个方向去靠,尽管我可能在人物的审美等方面还是比较偏流行。
学术趴:的确,《万华镜》当中的人物设计其实更偏向于现代的审美,但是整体的美术风格所呈现的氛围又非常具有民族性。我觉得应该有很多观众都有感受到,并且喜爱这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感觉。
周方圆:如果确实是有这样的感受的话,我还挺欣慰的,自己本身也是想要达成这样的一个艺术效果。
学术趴:从《万华镜》和您之前的部分作品来看,您对色彩的使用十分大胆、多样,最终呈现的效果也让人印象深刻。对于色彩运用您有什么分享的经验吗?
作者曾经的作品
周方圆
我的颜色搭配,基本都是结合学习到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文历史相关事物中出现的颜色搭配慢慢积累而成,建议大家多看,多积累。

对于《万华镜》而言,我觉得可能跟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些视觉艺术效果有关,因为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而言,它的很多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其实就是色彩非常浓烈、大胆。
我可能是从这方面吸取了挺多的色彩感受,无论是说像《万华镜》中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调研,还是自己在大学期间上过的一些课程中,对一些民俗文化的剖析等等。我个人确实也没有觉得我自己的色彩运用有多么的优秀,或者是有多么的风格化,我可能只是受到传统艺术作品的影响,像类似于剪纸、年画,还有一些工艺品等等,他们的很多配色都是对比度很强,用色很大胆,色彩浓度很高这个样子。
学术趴:关于色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关于鞋子的部分,非常漂亮。那里应该也是参考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吧?
《万华镜》中的民族风格鞋饰
作者曾经的作品

周方圆:是的。一部分参考了羌族的云云鞋。它的配色跟我个人习惯用的那些颜色是类似的。在调研资料的过程中,就这样耳濡目染的被影响了。
我对配饰非常感兴趣,包括各民族的绑腿、鞋子、帽子、挂饰等等,比如像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背带,用于携带宝宝,有点像婴儿背带,我不知道现在人会叫什么,可能过去的话叫背带。还有像包、披风等等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羌族云云鞋
学术趴:从整部作品来看,画面是跟随着那首带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的节奏进行的。当时音乐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周方圆这首乐曲是我在画完动态分镜之后,去找一位非常信任的音乐方向的朋友创作的。我当时跟他沟通了我的前期设计以及我的一些调研资料,以及我希望呈现的情感基调,包括前、中、后的节奏,以及情绪上的一些变化。跟他进行了这种深入交流之后,他专门创作了这首曲子。
配乐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乐器,例如二胡、笛子、古筝、琵琶、马头琴、中国大鼓、京剧小镲等等,同时融入电子鼓等现代音色,希望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继承、发展和生生不息的感觉。
学术趴:也就是说,您并不是跟着音乐的节奏而进行创作,而是事先对作品整体的画面、节奏有了把握才进一步制作匹配的音乐?
周方圆对,当动态分镜基本上确定的时候,整个动画的节奏,或者说大体上的节奏已经基本上可以定下来了。我对整个片子的设定其实非常详细,包括前期,平均的节奏是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是哪些画面,然后哪些时候画面逐渐加快,它的情感堆积是哪些画面,以及它高潮部分是哪些画面...这些都有在前期设计好的。然后具体的情绪、节奏则是跟音乐一起打磨,不断推敲最后才决定出来的。
学术趴:在《万华镜》的评论中其实有很多人表示应该把这部动画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对此您怎么看?对您来说,民族文化意味着什么?
周方圆非常谢谢大家对作品的喜爱与祝愿,这应该也是一种大家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一种体现吧,我觉得非常好。
但其实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民族特性以及他们自己的文化,然后它只要自己不断的发展,创作者们不断地挖掘它,不断地去继承过去的精华,优秀、灿烂的部分,并且将它不断地跟现代结合的话,它一定会走向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认为空喊口号,或者说去做一些非常激烈的、伟大的空想和设想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我个人作为创作者来说的话,只要把自己热爱的,并且确实是跟自己民族的文化相关的东西,好好地创作和表达出来的话,它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被其他民族所接受所认可。
一句话,民族文化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用自己的感觉去触摸我们悠久文化里的那些美好,她会让我感觉到欣喜,也更让我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许多敬畏。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也会为之努力,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我们的文化繁荣尽我绵薄之力。
学术趴:的确,重要的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去进行创作。其实这种不同的看法也只是因为观众和创作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完全都可以互相理解的。
周方圆是的。
学术趴:那么现在对创作进行回顾,整个过程当中你觉得最困难,或者是说最耗费精力的地方是什么呢?
周方圆怎么说呢,前期调研和后期创作,我觉得这两个部分可以说是两个坎儿吧。折磨完了第一个坎儿,然后就到第二个坎儿。

当时进行动画创作的时候,事实上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每隔几个小时就会出现新的状况。然后永远在不停地解决问题、推翻重构、寻求出路,等等。如果要我说哪个部分最难受,其实我已经很麻木了,我觉得这个过程都非常非常的……整个过程真的都非常辛苦,如果要问最辛苦的地方反而有点分不清楚了。
学术趴:之前关于调研的部分我们谈了很多,那在创作当中——也就是第二个坎。具体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周方圆就比如说我总是对构图不满意,总是对配色不满意。或者在后期的时候,镜头与镜头之间,画面语言和节奏搭配不上,都是经常有的事情。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版本,已经是我修改了无数次的版本了。包括每个镜头前后的顺序、构图,很多也不是我原来设计动态分镜时最初的构想。
尤其是到了后期调整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说是很火葬场了吧。不管是节奏、画面,还是配色,能出问题的地方几乎都出问题了。后期一直在修补,包括有一些原动画甚至推翻重做,一直在查漏补缺,这个部分挺磨人的。
部分早期分镜设计和最终成片

学术趴:当你得知这个作品在网上火了之后是什么反应,是不是超乎你的预料?
周方圆:开心是挺开心的。对于喜欢我的作品的观众,我会觉得确实是很感动,因为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有着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相同的人的确会互相吸引,然后在这个作品前相聚,会有这种感觉。
确实,作品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完全超出我的预料,我觉得我只是努力的完成了我的毕设,大家这么喜欢,真的好惊喜,谢谢大家!
学术趴:的确,从留言和弹幕中真的能感受到观众们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但其实在评论中也还是有一些批评和指正吧?
周方圆:客观上,批评和指正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所以,非常感激大家。就如我在前期调研的时候,缺乏或者收集不到完整的资料,因此也就找不到思路甚至犯很多错误,要做到较为全面而严谨地去完成这个调研,需要非常耗费时日和精力,因此,大家的建议真的弥足珍贵。
我觉得这是观众和创作者的一种良性互动,它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创作交流氛围,所以,我在此要向广大网友、专家学者,以及很多少数民族同胞表示真诚的感谢。我已经把大家的评论都记录整理了,在后续的创作中,我会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资料进一步完善相关作品,也将是我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晶。
角色拼图
学术趴:作为一个已经毕业的前辈,对即将开始毕设创作的后辈们有没有什么心得建议?
周方圆动画创作人非常辛苦的,创作周期很长,一定要选择擅长并且感兴趣的主题,才更容易坚持下去。对于动画这个专业方向,我自己本身的作品也不是按照很传统的动画创作方式去创作的,所以,我不觉得具有流程上的借鉴意义。因此,建议谈不上,如果这个作品能够提供给动画方向的小伙伴们一些创作思路或者灵感,我就很高兴了,希望大家能够创作出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作品。
学术趴:其实从评论中可以看出不少人在看过《万华镜》之后难掩自己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这种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相激励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周方圆是的,挺开心的,我看到这样的评论就会觉得也挺受鼓励的。我觉得创作就是需要这样互相激励。我也有过很多低谷,也有过觉得创作已经离我很遥远的想法之类的。如果我的作品能够带给其他人一些激励的话,我是非常非常快乐的。
学术趴:作为动画媒体,我们也希望能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我们坚持举办AniOne专访的原因之一。最后非常感谢方圆接受我们的采访,同时也恭喜毕业!希望在今后能看到您更多的作品!
周方圆:谢谢,我会加油的。

如果你因这部动画而感动,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以及,如果你是今年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完成了你的毕业创作,欢迎报名今年的AniOne毕业展,将作品投递给我们!具体的请移步这里阅读哈。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