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教培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7月24日晚间,由中办、国办高规格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意见的公开,宣告了校外培训野蛮生长时代落幕,引发广泛关注。
“双减”意见究竟释放了怎样的政策决心?教培行业此后是否还会受到投资人青睐?教培行业将去往何处?教育内卷问题能否就此得到缓解?
一切的问题,都需要去市场中找寻答案。
教培行业迎来最严监管
近月来,教培行业的发展走向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目光。
自5月21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减”意见,到7月24日晚,意见全文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两个月时间,不仅让外界看到了政府对教培改革下重锤的决心,也让整个产业为之地震。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对中小学学科教育严监管的相关文件接二连三出台。从5月开始,陆续出台的多项密集政策行动,就已为“双减”意见的发布有所铺垫:
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等13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
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尽管早有预期,但“双减”文件内容公布后,不少教育行业从业人士还是认为,这一次“力度超乎想象”。
来看一看这份“史上最严监管政策”到底说了啥。
根据“双减”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时。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同时,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对于可能带来的成效,教育部表示,“双减”意见推进目的是要达到“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效果。
校内、校外齐抓,教育部门对学生减负动真格了。
行业总市值缩水超7000亿
政策未动,市场先行。“双减”政策前所未有的严厉态度和“学科类培训机构将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且严禁资本化运作”的明确规定,让行业大幅地震,嗅觉敏感的资本也在此前全速从教育股中撤退。
仅7月23日一天,美股市场上的教育培训类股价纷纷跳水大跌:好未来股价的单日跌幅达到70.76%;高途跌幅为63.26%;新东方跌幅为54.22%;51Talk跌幅为43.11%;有道跌幅为42.81%;瑞思学科英语跌幅为40.53%;一起教育科技跌幅为38.7%;精锐教育跌幅为37.24%;掌门教育跌幅为35.22%;朴新教育跌幅为33.33%;流利说跌幅为26.76%。
港股市场上的教育板块同样惨淡,新东方-S在7月23日当日股价跌幅达到40.61%;新东方在线的跌幅为28.07%;思考乐教育的跌幅为28.53%;卓越教育集团的跌幅为21.48%。
对比教育中概股股价最高点和当前股价,2021年,包括高途、新东方、好未来等多家教育公司的跌幅超过了90%。整体市场上,目前上市校外培训企业的总市值已从高点缩水超7000亿元。从学科培训本身来看,曾经几千亿的市场将不再作为赛道存在。未来教育类公司将无法继续融资,融过资的无法上市,上市的无法再融资。
过去,教培行业,特别是在线教育行业融资轮次密集。其所获资本,大部分都用在了扩张规模和广告获客上,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投入,反而被放到了第二位。这种本末倒置、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行为,也将得到有效遏制。
分析人士认为,“双减”已基本堵住了资本在教培行业无序竞争的路子,在资本和教育之间建立一道坚实的隔离墙。
转型已经开始
对教培行业来说,当前的政策困境或许是另一个转型开始。
在疫情影响下,虽然在线教育市场火热,但高昂的获客成本下,多家相关公司最终却交出了亏损业绩。据统计,2019年至今,在线教育市场的平均获客成本已经增长近一倍。在2021年年初,部分公司的平均获客成本已经接近4000元/人。激烈而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获客成本”成为教培机构“会呼吸的痛”。
更大的转变源自今年4月之后监管力度的变化。随着宏观层面对K12类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各家公司纷纷开始业务线调整。一些公司干脆关停了与K12业务有关的产品线,而一些针对3~8岁孩子的启蒙类产品普遍被叫停。
在此形式下,部分学科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向素养教育类产品转型。诸如书法、美术、陶艺、舞蹈等和升学考试无关的内容,成为部分教育机构发力的焦点。今年4月,作业帮成立了独立品牌小鹿素养课,并把书法、美术等课程纳入其中。此外,职业教育也成为了这些公司转型的方向。高途已经于近期升级启用了新官网域名,在新官网页面内聚合了语言培训、医疗、教师资格证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业务。
在这股转型浪潮中,一部分公司也开始在推广模式上“实体化转型”。一些纯线上模式的公司通过线下体验店的模式,开始布局线下门店,通过线下体验课的模式获客。随着国家对培训机构营销和广告模式的严控,这种“线下化”潮很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校外培训又恢复到了几十年前早期新东方的模式——通过门店覆盖区域,并基于线下门店完成推广、获客。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试图“曲线求生”。于是,APP内置录播课、嵌入在硬件产品中的“附赠内容”成为了一股潮流。部分教育公司通过这种方法,绕开“线上课”这种模式,将卖课转变为卖APP和教育硬件。
本质上,这些尝试都是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形势下为了解决“赚钱烦恼”而琢磨出的招数。而在校外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出现的“博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教育内卷能否打破?
之所以对校外培训监管趋严、大力治理整顿,除了因为热钱的涌入使得恶习流入教育行业之外,目的还为了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降低教育内卷。
教育内卷的实质是社会竞争加剧演变的结果。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教育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打破阶层固化的通道越来越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不内卷都难。
有观点认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问题,是制造教育焦虑与内卷的根源。在这其中,校外培训机构从一开始一哄而上到被资本裹挟的无序发展,在贩卖焦虑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
“双减政策”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校外培训机构乱收费或资本化运作盲目扩张,保住家长的钱袋子;另一方面纠正“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减少过度且无意义的竞争,从政策上予以遏制。
但国际以及国内的学校择优制度依然存在,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优成才,这也就使得家长们有培优的需求。这项需求不会因为“双减政策”就消失。所以回归问题的本质,如何更好规范教育,还需社会全方位着力、合力解决,进一步完善,后面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因而给校外培训“降温”,治标但不治本。“双减”的重点不在“减”,而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国家可以更好的选拔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维护教育公平、降低教育成本,不让孩子的学习和童年成为利益的买单者。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监管政策的出台,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波动,但长期来看有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不符合要求的机构不断被清洗,逐渐构建起规范的市场环境,对于行业头部平台而言是一种“另类的”利好。但监管的尺度仍需继续摸索,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