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船长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而7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为中部发展谋划未来。
像是算好了时间,郑州,总算得到一点好消息。
1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中国内陆最核心的地区。
2016年,国家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也正是在这份文件中,武汉、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此后,虽然一直有关于中部的高规格会议,但并未形成重要文件。直到此次《意见》发布,中部地区再次迎来政策利好。
不到9000字的文件中,主要从产业发展、城镇化区域发展、生态环保、内陆开放等四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未来定调。
而作为经济发展主动力、吸引人口的重要抓手,产业发展就被放到了第一位。
关于“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文件中提及:
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很显然,中部的重点产业比较类似,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开采冶炼等传统产业为主。
因此,文件也重点提及一个“新”字: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转型,并更新轻纺、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
这85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便承担了转型的重任。
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远不足。数字经济的潮流,正在把毕业生、年轻劳动力推向东南沿海,中部地区的产业破局,还需加大改革的力度。
因此,文件也提及“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洛阳农机装备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合肥、武汉被重点提及。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合肥跑的最快。依靠过往对液晶面板、内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险投资”,赢得一片好评。
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城市,确实需要加快速度,跟上合肥的脚步。
2
尽管中部只有6个省份、6个省会城市,但文件的侧重点也很明显。
从省会城市被提及的次数看:郑州9次、武汉8次、合肥7次、南昌6次、太原6次、长沙4次 ,郑州、武汉仍是中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
文件对区域发展是这么说的:
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
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
加快武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
2个国家中心城市、4个区域中心城市、6个副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的城市能级,就此定调。
从城市群来看,只有两个重点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显然更高一些。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已经把长江中游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放在同一层级。
而中原城市群,由于辐射多个省份的城市,加上郑州的能级暂时无法辐射带动众多城市发展,其地位和发展速度,暂时稍微落后。
从中心城市来看,武汉、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自然放在最前面,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获得的关注小一些。
这从6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对比上,也能看出端倪。
从常住人口规模看,武汉、长沙、郑州3个城市超过千万,而郑州十年增长接近400万人,1260万的总人口反超武汉,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
从GDP规模看,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个城市超过万亿,武汉依旧排在第一,郑州与长沙互有反超,2020年郑州略输一筹,合肥则在去年首次突破万亿。
从人均GDP看,武汉、长沙、合肥3个城市超过10万元,武汉、长沙都超过12万元,郑州、南昌则都在9万元档次。
从财政收入看,武汉、长沙、郑州都超过1000亿元,因武汉受疫情冲击严重,被郑州反超。
从消费规模看,武汉独居6000亿元档次,远超其他城市,郑州超过5000亿元排在第二位。
从资金总量看,武汉超过3万亿元,同样甩开其他城市,郑州超过长沙位居第二位。
从城镇居民收入看,武汉、长沙都超过了5万元,合肥、南昌都超过了郑州。
从在校大学生数量看,郑州、武汉都超过100万人,位居前两位,同时也排在全国前三之中,仅次于广州。
从在校小学生数量看,唯独郑州超过100万人排在第一,长沙、武汉紧随其后。
因此,总体来看,武汉、郑州、长沙3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确实高出一筹,太原、南昌只能无奈垫底。
而文件中还提及,“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都算郑州的独特优势。
要说中部最强城市,武汉自然还是第一。但疫情的冲击,加上郑州的发展速度和地位提升,武汉的压力可想而知。
3
从2006年支持中部崛起的第一份纲领文件出台,至今已经15年过去,中部地区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众多政策并没能改变“孔雀东南飞”的趋势。
2020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25.83%,相比六普时下降了0.79个百分点,而东部则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2020年,中部地区GDP占全国21.8%,相比2010年时的21%仅提升了0.8个百分点。
不是中部六省不努力,是东部给的实在太多了!
而在执行层面,中部更为尴尬。中部崛起长期没有更高层的协调机制,中部六省内部长期缺乏合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合力。
这也使得中部崛起的声量,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得从区位因素说起。中部地区纵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覆盖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产业结构都差异巨大,导致没有合作的着力点。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群和中心都市圈时代。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更小尺度的区域单位,比东中西部这样的宏大概念,无论是政策的协调灵活度,还是人口、资金技术的流动性,都更具有优势。
现实也摆在那里:
安徽、合肥对中部地区始终没什么认同感,拼尽全力向东,紧紧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2016年,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池州、安庆和宣城等8个城市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安徽城市,也被纳入长三角。
至此,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四省之一,东进梦想得以实现!
而武汉、长株潭、南昌,则因为同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尽管三个城市联系不算紧密,但与郑州、合肥、太原的交集,更是稀疏。
作为覆盖多个省份的中原城市群,郑州一个单核心更显孤独。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郑州开始东西向联动,和西安、济南走动频繁。
而太原这个小透明,也只能无奈地向北求救,早在2018年山西就积极融入京津冀战略,“把山西建设成为京津冀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战略支撑带”。
如此格局,看起来是中国最中心的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发展方向却是四散而开,各自找最粗的大腿或抱团发展,自然没什么合力可言。
新的政策利好在释放,对6个省份、6个省会城市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

END

推荐阅读▼
🔗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理性压制”有多重要

🔗股市牛市来了?在你冲动之前至少要先看完这篇文章

正确的思维方式,将助你快速成长
更多原创知识,
强烈推荐关注下方公众号“姿势要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