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更新书堂》·第99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
《这是一个好问题》,知乎快闪课堂 编著
轮值主编&责编 | 君莫笑  值班编辑 | 初一
第  5794  篇深度好文:3635 字 | 6 分钟阅读
一、为什么体重正常的人最爱减肥?
国人减肥有一个常见的现象——真正肥胖的人不热衷于减肥,体重偏重微胖的略羞耻于减肥,体重正常的人却狂爱“减肥”。
回想高中或者大学时期,寝室中是不是总有这样的人经常说“今天晚上我减肥,不吃饭了”,最气人的是他明明瘦得要命,看着都快营养不良了。
谈及“科学减重,越吃越瘦”这个主题,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科学。科学看待肥胖是第一步,其次才是选择科学的方法让我们越吃越瘦。
新认识的朋友知道我是营养师后,最爱提三个问题:“怎么减重最快呀?”“吃××有用吗?”“减肥还能吃××吗?”。
被这样的问题轮番轰炸后,我时常会反问两个小问题:“你觉得自己胖吗?”“你觉得为什么会变胖?”
通常换来的是短暂的沉默或者模糊不清、猜测的回答。
胖和不胖,这个概念是经过我们大脑潜移默化的比较后产生的。
身边有朋友、同事很瘦, 明星很瘦,所以,我这样的身材是胖的。这种推断太过感性,无法理性去衡量与改善,所以先找到合适的指标去衡量肥胖情况非常重要。
二、体重变轻就是减肥成功了吗?
衡量一个人是胖还是瘦,方法大概有三种:BMI、体脂率和腰围。
BMI又叫作体重指数,是一种粗略指标,只反映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它不会反映体脂的多少,所以会存在相同身高体重的人,BMI相同,但脂肪量不同。
不过,BMI越高,医学意义也越大,研究显示BMI>28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有密切关系。
BMI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BMI低于18.5,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介于18.5-23.9属于正常范围,24-27.9属于超重范围,大于等于28则为医学意义上的肥胖。
讲完BMI之后,我们再聊一下体脂率。
体脂率是健身人群比较在乎的指标,反映体脂在人体总体重的比率,体脂率低则意味着身材轮廓较为匀称,家庭测量的方法一般都是用体脂钳或体脂秤。
一般我们建议,清晨空腹无饮水、穿着简便、无金属配饰、光脚测量时较为准确。
最后一个评价指标是腰围。
腰围是评价内脏脂肪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常用指标。
腹部皮下脂肪堆积,意味着肝脏、肾脏、消化道附近的脂肪堆积,而这些过多的脂肪可能会影响内脏正常的代谢功能。
我国建议男性应将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85厘米以下,如果超过基准,则称之为中心性肥胖,也叫作苹果型肥胖,这一类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都会较高。
正确的腰围测量方法是:去掉衣物,保持正常呼吸,放松身体,找到侧面肋骨下缘和胯骨(胯)上凸起,连成一条线,取中点绕腹部一周。
如果你想要减重,千万不要只拿体重下降作为评价指标。
我的建议是在这三个指标中任选两种,按照一定的时间维度去记录变化。选择两种指标进行记录跟进,能有效地避免掉入“体重陷阱”,也能更好地平衡减重心态。
根据科学研究和我的工作经验,我们发现只有17%的减肥人士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肥成功,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把体重从肥胖状态到体重健康并且维持两到三年称为减肥成功。这也意味着减肥十有八九会出现反弹,因为大家常用的是短、平、快的减重方法。
第一种不吃饭,第二种疯狂运动,第三种不吃饭兼疯狂运动,一旦恢复到正常饮食,恢复以前的生活习惯,体重立马就回去了。
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胖?
为什么你会突然一下子身材走样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下发胖背后的原因。
体重维持的基础是能量守恒定律,你吃进去的很多东西会转化成能量,能量以体温或者运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水等形式排出,如果没有被消耗就会存下来,变成脂肪或其他能量形式。
第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基因。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体重比较轻?因为他们的基因导致部分激素偏高,基础体温比常人高,消耗的热量也多,在体重维持上就胜过常人一筹。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饮食,第三个是生活习惯,这两个都是影响我们每天热量摄入的重要因素。
饮食直接决定摄入的热量高低,生活习惯也影响了我们的热量支出(比如有些人很喜欢窝在沙发里打游戏煲剧,吃高热量的零食,热量进得多出得少,自然容易胖)
观察性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运动量大、每日步数多的人体重容易保持平衡,久坐、经常躺着、足不出户的人则较易肥胖。
可以看一下科学层面的佐证,2000年以前中国人肥胖问题不算严重,自从我们和世界接轨,收入上升、生活改善,体重也开始飙升,原因之一是每日摄入的热量大幅增加;
其次,中国人的运动量急剧减少,越来越懒得动了。
比如以代谢当量为例,我们通常用代谢当量(METs)表示身体活动的强度。代谢当量越高,意味着个体平时身体锻炼时间长强度大,静坐时间相对也更少。
而数据显示1991年和2010年相比,十多年间中国人平均代谢当量从480METs变成了250METs。
四、吃得科学,才能越吃越瘦!
普通人大多都能告诉你如何减肥:少吃,不吃晚饭,水煮食物,上私教课,跑步。
但请大家注意,这些方法是否科学、安全?是否能长期坚持?是否对人的健康有益?
目前医院最常用,也是最安全稳妥、依从性高、兼顾营养的减重饮食方法是“限制热量平衡饮食”(calorie restrict diet,简称CRD)
对于普通人来讲,每日热量摄入在1400-1600千卡左右是比较稳妥的,尤其适合BMI在24-27.9之间的人,如果BMI≥28,建议在医院营养科指导下减重。
CRD执行有四大关键点:
第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要达到1.2~1.5克/公斤;
第二,减少明显的脂肪摄入,比如肥肉、油炸类食品;
第三,以复杂碳水、全谷物粗粮为主,减少精制糖摄入,保证食物多样化;
第四,增加蔬菜、水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CRD遵循了平衡膳食的模式,只是控制了分量。
如何最简单地践行CRD,其实中国营养学会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每日食用食物量取最小值,热量刚好处于1400-1600千卡之间。
也就是:奶制品300克,豆制品/坚果25克,畜禽肉40克,水产品40克,蛋类40克,蔬菜300克,水果200克,谷薯类250克。请注意,这里面所有克数都是可食用部分的重量。
平衡膳食要求的第一点就是食物多样、分量合理,其实你考虑用模块化的方式安排饮食就可以了。
一日三餐以谷薯类+高蛋白/高水分食物+高纤维/高水分蔬果这样的三大模块来安排,一般就不容易出错了。
比如早餐你可以这样搭配:谷薯类可以在蒸红薯、煮玉米、全麦面包、杂粮馒头、燕麦片、面条这六种食物中选择一种;
高蛋白、高水分食物可以选择煮鸡蛋、鸡蛋羹、豆浆、牛奶以及昨晚晚餐剩下的青椒肉丝。你甚至可以直接做个青椒肉丝面;
至于高纤维、高水分蔬果,出门的时候吃半个手心大小的坚果,或者带一个拳头大的苹果到公司。
这样搭配起来就轻松多了。
中餐、晚餐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块化规则来安排,只需要注意一点,相同食物就没必要重复了,比如早餐吃了鸡蛋,晚餐就不用再吃番茄炒蛋了,换成清蒸鱼、鲫鱼豆腐汤这一类的就挺不错。
最后再跟大家讲一些简单的小贴士。
① 学会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
麦片是蛮不错的粗粮食品,很多人减肥的时候都爱吃,但一不留神吃到的就是水果麦片、复合麦片,这时候去看一下外包装的配料表,你会发现配料表第三位就是白砂糖,这种添加了精制糖的麦片就不适合减肥的时候吃了。要选加工度低,配料表简单的全燕麦食品。
② 吃到六七分饱,摄入高热量后散散步
我们建议每一餐吃到六七分饱,没有必要追求吃到撑,如果两餐之间又饿了,可以吃一些低热量的蔬果过渡。我是四川人,平时也喜欢吃火锅,火锅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保证低热量,吃完以后呢,我一般就会从火锅店骑车回家,或者拉上朋友逛一逛,散散步消消食。
③ 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和天然食物相比,加工食品确实会带来更多热量。比如新鲜水果和果汁,哪怕果汁不额外加糖,压榨后的果汁,果胶含量减少,糖分增加,和新鲜水果相比,肠道中吸收糖分的速率也会变高,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④ 聚餐时,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米饭
中国人爱社交,聚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安排好的聚餐,可以在饭前一小时,先喝20 毫升牛奶或者半个手心的坚果垫一垫,上桌后先吃蔬菜,再吃肉类食物,最后再吃米饭等主食,这样能够控制食欲,降低总热量的摄入。
学会科学减肥,越吃越瘦将不再是问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不懂复盘,再努力都是低水平勤奋!
如何做好复盘,让你提高工作效率,
达成目标效果?
7月28日(本周三) 晚8点
一场关于复盘的干货分享,敬请关注!
扫码立即预约直播
企业内训 | 线上、线下企业大学 | 课程团购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企业深度学习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